鳜鱼配合饲料养殖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

作者: 蒋阳阳 汪翔 吴明林 李海洋 周蓓蓓 王斌 崔凯

鳜鱼配合饲料养殖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0

摘要 近年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鳜鱼技术已有所突破,成为特色淡水鱼养殖业关注的热点。安徽省池州市、安庆市、芜湖市、合肥市等地都在摸索或尝试引入鳜鱼饲料养殖新技术,突破传统活饵料鱼养殖鳜鱼存在的弊端。以池州市为例,统计分析了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安徽地区鳜鱼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鳜鱼;配合饲料;经济效益;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9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2-007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2.019

Economic Benefits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Siniperca chuatsi Culture with Formulated Feed

JIANG Yang-yang, WANG Xiang, WU Ming-lin et al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echnology of Siniperca chuatsi culture with artificial formulated feed has made some breakthroughs,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characteristic freshwater fish industry. Chizhou, Anqing, Wuhu, Hefei and other places in Anhui Province are exploring or trying to introduce this new technology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Siniperca chuatsi culture with live bait fish. Taking Chi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iniperca chuatsi culture with artificial formulated fee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iniperca chuatsi culture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Siniperca chuatsi;Formulated feed;Economic benefits;Development suggestions

水产品是人类摄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食物观”中占有重要地位。鳜鱼(Siniperca chuatsi)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鳜亚科(Sinipercinae)鳜属(Siniperca),俗称桂花鱼,其肉质细腻,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优质水产品典型代表,深受消费者青睐[1]。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国鳜鱼养殖产量37.7万t[2],产值超过200亿元[3],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

安徽省是鳜鱼两大主产区之一[4],2020年养殖产量4.4万t[2],养殖品种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秋浦花鳜”最为著名,养殖主要集中“中国鳜鱼之乡”池州市,形成了沿淮、沿江和环巢湖等规模养殖优势区;鳜鱼加工主要集中在黄山市,以徽州臭鳜鱼最为著名,当地有近50家臭鳜鱼加工企业,加工总产值50亿元,但是省内原料鱼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鳜鱼加工产业发展因素之一[5]。鳜鱼食性特殊,对活饵有很强的选择性[6],安徽乃至全国鳜鱼养殖仍是以投喂鲮鱼、草鱼、鲢鱼、赤眼鳟等活饵料鱼为主。这种模式存在着配套养殖饵料鱼占用池塘面积大、饵料鱼携带病害迁移传播、药残超标等问题[7]。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行动”,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8]。2020年,农业农村部实施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也提出要开展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9],所以配合饲料替代活饵料鱼是鳜鱼养殖产业发展必然趋势。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开展了鳜鱼摄食行为学相关研究,探明了鳜鱼摄食原理[10-11]。在此基础上,梁旭方[12-14]等通过建立摄食条件反射过渡法,初步掌握了鳜鱼转食驯化的方法,实现了鳜鱼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突破。不过由于驯食技术操作烦琐,且难度较大,当前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比例仍然较低。

在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服务池州鳜鱼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下,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在省内率先开展鳜鱼配合饲料养殖试验示范,取得较好效果。该研究分析了其中一例鳜鱼饲料养殖案例经济效益,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安徽地区鳜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概况

试验在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示范企业东至县润友鳜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开展(117°6′E、30°26′N),饲料鳜鱼养殖池塘为土塘,东西向长方形,面积0.37 hm 池底平坦,平均水深 2.5 m,配备3台1.5 kW叶轮式增氧机。池塘进排水独立,进水口使用4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鱼卵及野杂鱼等生物进入。养殖水源来源于外部河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15]。放苗前一周使用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1.2 苗种放养情况

2021年10月10日放养鳜鱼苗种13 000 尾,规格为28.62 g/尾,苗种放养前使用3%~5%的盐水浴浸泡2~3 min。苗种来源于广东省阳江市,经驯食后能稳定摄食配合饲料,且体质健壮、无明显外伤。池塘中配套放养白鲢300尾,规格为124.63 g/尾;花鲢150尾,规格为453.21 g/尾。苗种放养情况见表1。

1.3 投喂管理

根据鳜鱼摄食习性,每天按照鳜鱼体质量3%~5%分2次投喂(06:00、18:00)。采用少量多次、慢-快-慢的投喂方式。投喂前,打开料台前侧冲水泵,刺激鱼群聚集;投喂时先少量慢喂,待鱼群大量抢食后再增加投喂量和投喂速度;等摄食饲料的鳜鱼逐渐减少后,降低投喂量和投喂速度,直至鱼群不再摄食便停止投喂。整个投喂过程确保鳜鱼能将所投饲料摄食完全,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期间根据水温、天气和摄食情况,酌情调整投饲量。养殖过程中每隔30 d左右在料台附近撒网打样称重,适时调整投喂量及饲料粒径。

试验期间投喂安徽杰大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鳜鱼专用膨化饲料,饲料原料组成包括:鱼粉、豆粕、面粉、磷酸二氢钙、亚硒酸钠、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3、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烟酸、叶酸、肌醇等,饲料成分和营养组成见表2。

1.4 水质调控

试验期间每天检测养殖池塘水体水温、溶解氧、pH、透明度等指标,定期测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水温、溶解氧、pH采用美国哈希HQ40D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检测;透明度采用黑白盘检测;氨氮、亚硝酸盐采用美国哈希DR900便携式多参数比色计按照哈希快检法现场测定,其中氨氮采用水杨酸法测定,亚硝酸盐采用重氮化法测定。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开启增氧机、使用微生态制剂或换水等进行调控,确保溶解氧在5.0 mg/L以上,pH 7.0~8.0,透明度维持在25.0 cm左右,氨氮含量控制在0.2 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控制在0.1 mg/L以下。

1.5 病害防治

试验期间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采用杀虫、消毒的预防措施,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有保肝护胆、抗应激、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的动保产品。尽量不使用抗生素,坚决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避免在上市前期用药,同时做好渔药使用记录。如发现有病死鱼及时捞取计数称重,并做无害化处理。

1.6 样品采集

2022年8月19日,试验池塘起捕售鱼,随机选取50尾饲料鳜鱼称量体重,计算均重。随机解剖其中10尾,观察主要消化、代谢器官健康状况及性腺发育情况。

1.7 测定指标

1.7.1

生长性能指标。生长性能指标计算见公式(1)~(4)。

增重率(WGR,%)=(Wt-W0)/W0×100(1)

特定生长率(SGR,%/d)=(lnWt-lnW0)×100 /T(2)

饵料系数(FCR)= F/(WT+WD-W0)(3)

存活率(SR,%)=100×Nt/N0(4)

式中:W0为放养鳜鱼初均重(g),Wt为起捕鳜鱼末均重(g),T为饲养天数(d),W0为放养鳜鱼初总重(kg),WT为起捕鳜鱼末总重(kg),WD为死亡鳜鱼总重(kg),F为饲料使用量(kg),Nt为试验结束时存活的鳜鱼尾数,N0为试验初放养鳜鱼的尾数。

1.7.2 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总成本(元/hm2)=可变成本+固定成本

式中:可变成本包括苗种费、饲料费、动保产品费、能源费及其他费用;固定成本包括人员工资、塘租及设备折旧。

总产值(元/hm2)=鳜鱼产量×鳜鱼销售单价+白鲢产量×白鲢销售单价+花鲢产量×花鲢销售单价

净利润(元/hm2)=总产值-总成本

产出投入比=总产值/总成本

成本利润率(%)=净利润/总成本×100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总产值×100

边际贡献率(%)=[(总产值-可变成本)/总产值]×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鳜鱼生长性能

饲料鳜鱼经过312 d池塘养殖后收获,商品鱼平均体重412.53 g,增重率达到1 341.40%,特定生长率0.86%/d。试验期间共使用杰大鳜鱼专用膨化饲料5 400 kg,2022年6月因死亡损失1 000 kg左右,折算饵料系数为1.20,存活率72.26%。

2.2 成本投入情况

养殖期间主要成本投入包括苗种费用、饲料费用、动保产品费用、能源费、人员工资、池塘租金、设备折旧等,成本投入情况见表3。其中,可变成本464 963.6 元/hm2、固定成本125 800.0 元/hm 两者分别占总成本的78.70%、21.30%。在所有投入费用中,饲料投入占比最高,占总投入的36.89%;其次为苗种投入,占总投入的33.01%。

2.3 养殖产出情况

2022年8月19日开始拉网、清塘售鱼。经统计,鳜鱼产量10 570.4 kg/hm 产值729 357.6元/hm2;白鲢产量1 643.2 kg/hm 产值8 216.0元/hm2;花鲢产量1 121.7 kg/hm 产值15 703.8元/hm2。具体养殖产出情况见表4。

2.4 经济效益分析

养殖经济效益主要采用净利润、投入产出比、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等指标来进行评估。通过统计鳜鱼饲料养殖模式成本投入和养殖产出情况,分析经济效益。试验期间,养殖总成本590 763.6元/hm 总产值753 277.4元/hm 净利润162 513.8元/hm 投入产出比1.28,成本利润率27.51%,销售利润率21.57%,边际贡献率38.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