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作者: 孙卿卿 李双元摘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还在深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和具体路径上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需要从3个维度来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物”的现代化为坚实基础、以“人”的现代化为关键要素、以“治理”的现代化为发展保障。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2-025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2.057
Some Thoughts o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SUN Qing-qing,LI Shuang-yuan
Abstra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Since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is still in depth, there is not yet a broad consensus on the core elements and specific path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s the guiding effect of theory on practi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It tak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ings” as the solid found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as the key element,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as the guarante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 of “things”;Modernization of “people”;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Rural revitalization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是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认知,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三农”工作已进入全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凸显,同时学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和具体路径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从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思路出发,构建整体推进框架,明确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时代性挑战,找寻精准发力点,旨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的创新性思考。
1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进展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保障农业在国家中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肯定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是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阶段性需求相匹配,同时在新发展阶段下,更要洞悉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1.1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述评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及须侧重发展农业、轻工业,鉴于此,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之际,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开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之路[1]。随着国家工业化战略基本实现,“以工补农”的历史使命已然完成,加之宽松的政治环境促成了双层经营体制[2]。改革开放至今,在农业综合作业能力、农村改革及生态文明等多方面,我国取得了瞩目的历史成就[3]。
对于农业、农村相关问题,党和国家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之成为建成农业强国的坚实基础。但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知程度,通常以研究视角的不同产生些许差异。
首先,从主流研究视角来看,分别涵盖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及社会学。一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基于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两者间的实质性关系,即农业现代化决定农村现代化,同时农村现代化适应与否也关系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4],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更加认可了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融合的作用[5],并且在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应保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二是从西方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存在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并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使得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从而解决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之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充实了农户提高知识投资的合理性[6]。不过单纯参照发达国家的经典路径,脱离资源禀赋、国情农情等实际环境将无法改变农村贫困问题[7]。三是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仅仅依照现代化趋同理论及小农终结论不能真正辨清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在把握社会基本性质的前提下,识别农业发展发展面临的困境,提供小农户公平的市场参与机会[8]。其次,从非主流研究视角来看,一方面基于“平台+农户模式”的路径选择,不断赋能平台,促使演化周期缩短、对冲风险能力增强、农户内生动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市场数据也更加安全高效[9];另一方面从“内涵+外延”的角度来讨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内涵,认为是一个具有动态演进性、国际参照性的历史过程[10]。
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举。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的学者及其思想逐渐丰富起来,构造了针对全国、省域、地区不同范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11-16]。虽然学者们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发展轨迹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进阶版”。
由于学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还在深入,且界定标准和考虑维度间差异客观存在,使得理论界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上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可主要概括为:一是将农村现代化扩展成涵盖多方面的现代化[17],即农村现代化包含农业现代化;二是将农业现代化扩展成包括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即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18];三是将农民现代化从属于农村现代化概念,仅认为农村现代化包括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9]。《“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意味着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简单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合并重组,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谋篇布局。
1.2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性挑战
当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中,不难看出,这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脉相承,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但也要看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面临诸多时代性挑战。从“物”的现代化角度来谈,涵盖了农业主要矛盾转变为结构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的突出矛盾[20]、农业产业体系及产业结构不完善[21]、传统的农产品供给难以驾驭高质量的市场需求[22]、乡村基建脆弱[23]等;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谈,出现了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4]、传统农户抵御风险能力较为薄弱[25]等;从“治理”现代化角度来谈,存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匮乏[26]、资源环境双重掣肘[27]等。
2 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目前,正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不仅需要以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整体观念为政策导向,更需要找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准发力点,破解有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层问题。
2.1 以“物”的现代化为坚实基础
“土地者,民之本也。”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多元化,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用活“三块地”释放资源活力,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添动力。要积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库”战略,提高农业产能、保障农业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及粮食供给稳定。
“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不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在面对第一空间耕地不满足、第二空间城镇就业小容量以及城乡融合不充分的衔接过渡阶段[28],就如何创造出适应不依赖耕地、不依靠进城务工挣钱但却能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途径成为难点。而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可实现农民就近就业、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9]。一方面,要立足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将集约、高效、绿色产业作为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传统认知理念,彰显农业多功能性、农村多元价值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新模式,促使融合红利下沉乡村。另一方面,借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产业扶贫实践经验,优先匹配农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乡村建设。一是从乡村产业融合智慧平台建设出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专门设置农村产业融合组织机构,打造线上与线下组合式的涉农电商组织,形成品质化、品牌化的农村特色产业;二是注重建设数字化产业融合平台,打破小农户与多个利益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性,避免“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三是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出发,构建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过程式配套机制,建立农村电商城乡物流一体化配送中心,确保农产品流通更加顺畅;四是从农村合作金融机制出发,面对农村地区大量资金沉淀,积极倡导农村资金合作社模式,内部收益由全体社员共享,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金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构建高质量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2 以“人”的现代化为关键要素
“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30],应持续在育、引、变上做文章。
一要自主培育添动力。充分发挥农户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内生能动性,拓宽与市场供需相衔接的“地毯式”专业技能培训;围绕农民增产增收,积极联合地区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社以及产业领军人。二要招才引智增动力。聚焦人才发展创新机制,鼓励引导科技型高校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三农”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既破解了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通道受限的困境,同时也能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评聘提供成长环境,进一步释放出人才创新强劲引擎;同时通过技术入股、顾问入股、建站设室等多种渠道稳定专业技术人员与“土著居民”间的共同利益,促使“候鸟”变“留鸟”。三要转变意识强实效。对于不同立场的参与主体,不断成长为具备农业农村现代化情结的“新农人”;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打破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杜绝农民群众意见“边缘化”,实现农民智慧结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挖掘人与人、乡与乡之间的地缘关系,支持参与、领管各种跨界发展载体,激发深度融合动力;传统农户要主动转变思想观念,从政府“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做到不等、不靠、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富先老”与“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交织的国情、农情下,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数字预警体制显得尤为迫切。积极打造数字赋能监管平台,建立红蓝黄“三色”预警机制,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农村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通过对农村人口的精准把控,为相关“三农”政策做出合理研判,避免不可预测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