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与课程内容的探索
作者: 赵卫红 王加美 张余霞 魏畅摘要 根据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通过对动物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深度提炼挖掘海洋专业体系在动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理清课程思政主线,以价值观引领为“北斗”,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方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构思,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进行打磨加工,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建设具备海洋强国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以期为其他专业的动物学课程的思政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充分发挥动物学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动物学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海洋科学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2-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2.065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Exploration of Course Contents in Zoology—Taking the Marine Science Major as an Example
ZHAO Wei-hong, WANG Jia-mei, ZHANG Yu-xia et al
(Department of Marine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cience majors, this paper excavated the meme and value of the Zoology course contained in the Marine Science system through re-understanding and sorting out the content of Zoology. The paper optimized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system to practic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by polishing the integration poi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the teaching cases based on upholding the concept of coming to a maritime pow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Zoology courses of other major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Zoology courses.
Key words Zoology course;Ideological politics course;Content;Marine science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而新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将对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2]。动物学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专业基础课,可以作为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延伸,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思维品质、创新能力、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与动物的摄食与消化、神经与感官、生殖与发育以及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等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将其有机植入到教学课程内容之中,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对整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学课程是很多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很多生命科学类专业方向考研中也含有动物学考试科目。课程的内容广博,与农、林、牧、渔、医、工等多方面的实践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因此,动物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独特优势和推广示范价值[4-6]。以海洋类专业为例,将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开发与课程内容重构,为其他专业的动物学课程的思政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1 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开发的总体目标
1.1 课程内容重构紧扣课程专业知识目标
动物学课程以动物进化为线索,讲述了动物的进化历程,涵盖了各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系统分类等知识模块[7]。课程内容的重构紧扣知识目标,把握课程的要义和本质,保证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在强调思政元素的价值性基础上,不能忽视课程本身的知识性,要以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整合课程内容,力争在将知识点讲透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促进“思政”与专业知识相长。
1.2 课程内容重构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
海洋高等教育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8]。对于海洋类专业而言,在海洋强国的背景下,通过对动物学课程思政化,在教学内容重构中,融入海洋文化、海洋牧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元素,将课程与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等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相结合,强化海洋类新生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海洋意识和战略,增强蓝色信念,提升我国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1.3 课程内容重构紧抓课程思政育人主线
课程结合海洋科学类专业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对动物学课程内容进行深耕,再造性的设计,精简拔高课程内容,理清课程的思政主线,以价值观引领为“北斗”,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珍爱和呵护共有家园,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2 课程思政元素开发思路与切入点
2.1 用思想之旗领航定向
2.1.1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科学全面认识世界。
发展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思维发展和科学世界观形成的重要路径。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注重理性思路,以全局眼光认识世界,从而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拥有处理复杂事物的本领[9]。很多动物的结构和机能特点具有两面性,如海蜇的刺丝囊的毒性物质成分对人的危害很大,但也可提取抗肿瘤的药物。海参的吐脏行为是一种应激反应,但也有利于海参渗透压的调节,修复受损的内脏。在课程教学中,将这些动物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教育相结合,落实辩证思维开发,使学生懂得生活的智慧,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提高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此外,通过阐述动物结构与机能适应机制,将各门类在进化过程中重要特点进行阐释和比较,讲述演化特征和进化关系。通过动物的演化史,教育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2.1.2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强化培育法治信仰 。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不仅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形成现代化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 、法治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10]。利用课堂渠道,充分运用与动物保护相关法治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对学生渗透法治教育,使学生提高法律素养,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开发课程思政案例,以近海过度捕捞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倾倒海洋垃圾,影响海洋动物健康,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充分发挥课堂思政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尊重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法治教育的无声渗透和影响。
2.1.3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是第一动力[11],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的课堂,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12]。课程将动物仿生案例与动物学各门类系统的主要特征结合,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借助海洋动物海蜇触手、鱼类膘等仿生学元素,通过对海洋生物的构造原理和机能的深度学习,汲取灵感,向自然界生物学习,发明创造出新机器,新材料等,并在工程技术上加以模仿后的实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课程通过对沙蚕,鲍鱼,海参等海洋经济动物生殖系统特点介绍,传授资源动物的繁育技术,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
2.2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1 传递榜样力量,弘扬爱国精神。
在动物学与海洋科学研究中,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先进典型。胶州湾畔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潜心研究海洋科学77年,“守海研虫”的郑守仪院士开创了国内外罕见的有孔虫放大模型。课程通过分享先进事迹,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引领,让爱国主义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激励学生在和平年代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进军海洋的过硬本领,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建设海洋强国,报效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2.2.2 踏寻沿海产业,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课程通过带领学生踏寻领略当地沿海产业的路径将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使其筑牢理想信念。江苏滨海县现代化的海洋牧场项目,可以实现大黄鱼瘦身养殖的功能。在沿海滩涂上,建有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鱼虾贝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衍生出的最有特色地方美食 “三醉”。课程通入植入当地动物产业经济建设,融入本地海洋文化特色,参观体验当地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2.3 探寻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课程以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为重要指向,探寻文化基因,增强学生的海洋文化自信。在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中,有许多关于海洋动物的诗词典故、文化著作,夏禹治国时的“四时之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洋动物故事”,这些不仅有对海洋动物生活习性的描述,其中也蕴含鲜明的是非观,有着现实的教化意义。通过对海洋文化的渗透,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增强学生的海洋文化自信,推进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
2.2.4 提升专业素养,服务海洋事业。
作为海洋科学工作者,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寄生虫,水生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因此,一方面作为跟动物、跟环境打交道的专业人才,一定要提升专业素养,防止自身感染。海虾等海鲜身上的一种名为海洋源性创伤弧菌的细菌,是“人鱼共患病”的重要致病菌,被海鲜扎伤就可能感染这种细菌,可引起创伤弧菌脓毒性休克。另一方面,作为专业从业人员,应当以生产质量安全的动物产品为己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海洋动物中,属于海洋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人多因食入海鱼或海产软体动物体内的异尖线虫幼虫而感染。 通过对动物寄生虫的介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公共卫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2.3.1 海洋命运共同体——同一个地球,同一片海洋。
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等是全球挑战性问题,是人类一起面临的严峻挑战。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气候变化所使得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发生变化,爬行纲保护动物玳瑁、鸟纲保护动物黄嘴白鹭、哺乳纲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濒临灭绝。通过课程内容中保护动物的介绍,使同学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思考,能够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具有独特而科学的创见。作为海洋专业的人才,具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看问题,理解全球海洋治理诸多困境,寻求破解全球性海洋危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