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培养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
作者: 李上献摘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从“产学研创推”协同入手,以“产业发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业教育、推广服务”五大元素为抓手,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学内涵、学生创业能力和新技术运用能力等途径,探索农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产学研创推;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2-027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2.064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sit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kill Talents by the Collaboration of Industry, Teaching, Research, Innovation, Population
LI Shang-xian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Wenzhou, Zhejiang 325006)
Abstract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composite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how to cultivate composite 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for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arting from the collaboration of industry, teaching,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taking five el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eaching reform, scientific research,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service as the grasp,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site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was explored through optimizing the major structure,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use new technologies, etc.
Key words Industry-teaching-research-innovation-population;Composite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kill tal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New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ability
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做大做强农村产业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农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农业高职院校关注的核心问题,培养方法与路径也在不断发展。笔者从“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视角深入探索农类人才培养路径。“产学研创推”中的“产”是指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学”是指教育教学;“研”是指科技研发;“创”是指创新创业;“推”是指农技推广。“产学研创推”是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育人、互惠共赢是该模式的核心要义。高职院校在这一体系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在输出教育、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人才培养。
1 “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是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第一,是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方式的必然需求。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1]。“产学研创推”协同育人是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新技术运用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乡村基层等多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得实践能力和经验为主的生产、创业及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创推”协同育人可以有效整合产教融合各要素,帮助企业升级改造生产技术,提高企业工人技术技能,激发企业参与农业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创推”各种育人元素贯穿于农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的新途径。
第二,是增强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必然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全球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带来了巨大变革,也带来了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日趋激烈的竞争。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等职业教育在助力新发展格局、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育人模式能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紧跟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育人模式,聚焦农业产业人才需求,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动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改造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从而提升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各种资源投入到农业职业教育中,它是农业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是提升农业高职院校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三,是培养农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需求。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在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一专多能”,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3]。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变革的加快,涌现出大量复杂、综合的职业岗位新问题,企业急需大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岗多职”和“一职多岗”的复合型新岗位应运而生。这对高职教育在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产学研创推”协同育人是以产业链为逻辑起点,以专业群为依托,通过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推广运用等环节的紧密互动,培养服务生产一线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产学研创推”协同可以有效推动政行企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企业生产运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深层次互动合作,不断拓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宽度和深度,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 农业高职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机制亟待完善
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回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应有之义,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 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4]。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催生了农业产业新业态。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甚至跨岗位群之间的协同关系日益紧密,不仅对生产运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倒逼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满足产业和企业的需要[5]。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有效对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就显得意义重大。当前专业群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群构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强;专业群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链、岗位群发展,导致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不足;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有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深受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关注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需求,忽视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主的理实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
2.2 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举措亟待夯实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色所在,其实质是通过企业高职院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新组织形态和生产管理模式,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共同建设专业(群),实现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协同育人,让企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入活力,让复合型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与《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的一些要求相比,目前我国产教融合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第一,合而不融。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足,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关系,没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校热企冷。当前校企合作中高校积极主动,但大多数企业明显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较为普遍[6]。第三,形式单一。许多校企合作项目仍停留在建立实习基地、订单班人才培养等层面,而构建校企双方“产学研创推”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等深层次合作不够。
2.3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虽然创业教育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缺乏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同时,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创业实战经验,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创新创业的技术含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集中在个人服务和销售行业,普遍缺乏技术型创业。农类专业与财经商贸类、理工类等专业不同,农业种养殖更加侧重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农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展以专业知识技术为主体内容的创新活动,为技术型创业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低。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最终要流向市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者。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对接上效果还不理想,大型企业自身具备研发能力,对大学生不成体系、层次较浅的研究成果需求较小,而小微企业又缺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
2.4 农业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载体亟待创新
当前农业产业中一些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应用则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培养一批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性。第一,农业新技术成果未能及时进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要素,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更应该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的总结与归纳。学校使用的教材往往没有及时更新,难以满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第二,农业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方法过于传统。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不够深入,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满堂灌”的情况,课堂吸引力不够,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农业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真实环境。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锻炼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环境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环境相一致,但农业实践基地占地面积广、经费投入大,与新技术相关的实验实训设施不能得到及时升级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