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作者: 严杜建 曹雅芳 吴晨晨

基于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索0

摘要高职院校畜牧类专业作为高技能畜禽生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有效缓解高端畜牧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与低技能人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的使命。基于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从分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校企联动培养平台搭建为基础,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课赛证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双导师创新教学团队创建、课程资源开发五位一体,提出建设策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畜牧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24-027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4.059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nimal Husbandry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Management Mode

YAN Dujian1,CAO Yafang1,WU Chenchen2

(1.Ak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ksu, Xinjiang  843000;2.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AbstractAs the main battle position of training highskilled talents for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ion, the major of animal husband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effectively alleviating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hortage of highlevel livestock technical talents and the surplus of lowskilled talents. Based o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management mod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s, and built the plat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linkage training talents .Centering on the path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class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curriculum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e creation of dualtutor innovative teaching team,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etc.,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animal husbandry.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Management model;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Personnel training;Improving path

随着乡村振兴、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求驱动下,畜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畜牧类专业承担着培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教育模式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畜牧产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畜牧人才培养供给与企业需求侧的矛盾日益凸显。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产教深度融合、行校企多元协同育人紧密度不够;课程教学内容与畜牧生产中养殖、繁育、兽医诊疗等岗位所需新知识技能的关联度不高。为缓解这些矛盾,各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政府主导下或自发开始转向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针对现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国内现代学徒制实践运用典型案例,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基于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以校企联动培养平台搭建为基础,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岗课赛证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双导师创新教学团队创建、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

1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情况来看,各农业类高职院校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政校企双主体联动育人运行机制、校企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及“双导师”教师团队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一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作用的发挥不够突出,企业教学主体地位缺失,校企经常性对话沟通平台搭建滞后,导致校企双主体育人成效不明显[2]。二是对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内涵认识不深刻,难以将现代学徒制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半工半读”交替培养和“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区别开来[3]。三是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的主导作用过强,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参与少、形式单一,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不紧密,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忽略了企业岗位要求[3]。四是在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组织仍以班级教学为主,存在一名教师指导数名学生的现象,不利于开展个别化教学,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双重角色定位不够明确,往往将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与实习认为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未能认识到现代学徒制中学生身份转换及角色的双重性[4]。五是“双导师”联动动力不足,学校教师技能水平不高,深入生产一线服务的意愿淡薄,企业适应性不强、配合默契度欠佳;企业参与指导的师傅占比偏低,且教学能力不足,双师型教师选培和能力提升机制不完善,导致教师队伍建设未达到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因而导致实施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5]。六是学生评价实施过程中院校主导过多,现代学徒制特色不鲜明,学徒评价标准中企业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特别是会影响学生的二次就业质量[6]。

2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基于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解决现阶段人才培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笔者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从以下方面对校企协同育人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进行了阐述。

2.1建立“行校企”三方合作联盟,促使校企联动人才培养的顺畅开展

由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对接区域现代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与当地动物疫病控制诊断中心、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当地养猪协会、反刍动物养殖协会和家禽协会等行业协会,当地羊产业联盟、肉牛产业联盟、油鸡产业联盟、种畜产业联盟等各畜牧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共建畜牧产业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教育联盟(图1)。制定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教育联盟章程、多方合作协议;制定合作共享、人才共育、日常教学运行等实施方案,明晰各方权责利益[7]。依托组建的产教融合教育联盟,高效整合行业、学校、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资源效益最大化,促使“行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8]。行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是校企双主体联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在产教融合教育联盟运行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搭建现代学徒制信息化共享平台,提升合作育人信息化水平。借助校园网络大数据平台,行校企共同开发设计、建设双主体协同综合管理平台、手机App,针对行业、学校、企业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作为行业代言人,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更新发布畜牧市场信息和畜牧产业动态、行业标准、畜牧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等信息,发挥好供需对接作用;企业方应及时更新发布岗位职业标准、畜禽生产技术规范、畜禽疫病免疫诊治技术流程、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等信息,为学校教学规划服务;学校应依据行企信息分析研判,修订专业发展规划、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等,调整畜牧技术研发方向,为企业发展服务。二是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法律规范,厘清合作双方权责。聚焦校企合作的热点、难点,由当地政府主抓,完善合作配套法规,结合行业、企业发展特点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将职业教育改革举措、实践成果转化为法律法规,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主体定位、权责,企业主体作用、奖补及社会责任,约束合作利益主体的行为,以保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顺畅开展,让校企合作的全部运行过程都有法可依[9]。三是完善联动沟通机制,激发行企持续深度参与的内生动力。建立常态化对话制度,积极开展产教对话活动,定期会商解决合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协同育人改革发展思路和举措。通过对话落实行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充分地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对接[10]。

2.2创建“双主体、三段式、四递进、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畜牧产业链,以畜牧产业需求为驱动,深化产教对接,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依托建立的行校企产教融合教育联盟,围绕畜牧产业结构升级对畜牧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行业引领校企共同研究构建“双主体、三段式、四递进、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图2)。校企作为联动育人的双主体,应充分发挥双向主体作用,将教学内容与畜牧岗位需求对接,专业教学标准与畜禽“养繁防检”职业标准对接,融入思政元素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专任教师与企业工匠对接,专业实训与岗位技能对接,科创训练与科创实践对接,促使教育培养与畜牧产业供需要素融合。

在协同培养过程中,将学生身份分为学生阶段、准学徒阶段、准员工阶段3个阶段。学生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校内以职业素养培养、专项技能训练和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主要完成行为养成、人文、能力素质等公共课和企业认知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准学徒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在企业师傅带徒弟,以职业素养提升培养以及专业核心技能和岗位核心技能训练为主,主要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企业项目课程的学习;准员工阶段以企业为主,以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主,学生作为准员工到畜禽生产企业顶岗,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衔接[11]。同时,完成动物疫病防治员、家畜饲养员、家畜繁育员等的学习,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段式培养以畜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通过实训项目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交替,按照“岗位认知→岗位专项技能培养→岗位专项技能实践→岗位综合能力提升”这一提升路径,强化技术技能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身份完成到准学徒和准员工的转变。

2.3构建“一基、四模块、五证”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行校企互选教师培训能力强、技术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的教师(师傅),组建高水平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团队。依据创建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遵循“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理念[12],对接畜禽生产工作过程关键岗位,对标国家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标准,融入1+X家庭农场畜禽养殖员、家畜繁殖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技能三级标准以及畜禽抗体水平测定技术、家畜繁殖技术等国家技能大赛相关要求。按照以技能提升为主线的教学逻辑,以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为基础,对畜牧生产核心技术技能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构建养殖技术、繁殖技术、诊治技术、检疫技术4个核心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完成一项特定任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其中,养殖技术模块完成畜禽饲养管理、日粮配制、育肥保健等知识技能学习;繁殖技术模块完成家畜品种选择、发情鉴定、配种、妊娠诊断分娩等繁育知识技能学习;诊治技术模块完成畜禽疾病诊治、免疫预防等知识技能学习;检疫技术模块完成畜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检疫等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课程模块同步配套开发对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活页式工作手册,保障专业教学内容与畜牧产业技术同步更新,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见图3。

2.4创立“三阶递进五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