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秭归茶叶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祁松 曾江辉 李方俊 王黎明摘要 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秭归县位于湖北西部山区,在脱贫攻坚战役下,大力发展茶叶主导产业,成功构建产业基地、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一条龙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以茶叶产业兴旺为支柱的脱贫致富之路,也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典范。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调查秭归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优势和前景,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提出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秭归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为同类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茶叶;乡村振兴;秭归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4-020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4.05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Zigui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
QI Song1,2,ZENG Jiang-hui1, LI Fang-jun2 et al (1.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3;2.Three Gorges Botanical Garden, Yichang,Hubei 443111)
Abstract Zigui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ubei Province which has completed the national go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In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it has vigorously developed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tea by forming a industry chain of planting, processing, sales and research. Zigui County has successfully set out on a road to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sperity with tea industry as the pillar, and has also become a successful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whole country.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the country to solve the “agriculture,rural area,farmer” problem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ea industry in Zigui Count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for tea industry by conjoin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policies, and finall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Zigui Count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Key words Tea;Rural revitalization;Zigui County
作者简介 祁松(1992—),男,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鸣谢 该研究得到宜昌市直驻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扶贫工作队,秭归县直驻九畹溪镇峡口村扶贫工作队,秭归县九畹溪镇扶贫办,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委会,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等农林学界前辈和同仁们热情鼓励、指导和支持,谨致忱挚的谢意。
收稿日期 2021-05-31;修回日期 2021-06-30
秭归县位于湖北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110°18′~111°0′E、30°38′~31°11′N。64 km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三峡工程专用公路直达县城,交通便利。秭归地处三峡河谷,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县域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60%以上,水能丰富,水源充足,土壤酸碱度适宜[2],无“三废”污染,农产品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条件均属清洁范围,是生产绿色食品、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1 脱贫攻坚下秭归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发展历史 秭归县产茶历史悠久[3],相传神农尝百草时曾尝一种草叶后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忽闻风中清香而无恙,查香源而架木取叶食之而彻解,遂名之曰“荼”,这便是茶的最早传说。战国时期的秭归才子屈原有“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的诗词,“荼”是“茶”的古称之一。诗经《尔雅·释木》有“槚,苦荼也”,直到汉唐,“荼”才简化成茶。2010年12月钟强整理的唐代陆羽《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也佐证了民间传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宗懋等著作的《中国茶经》(1992年5月1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认为川东鄂西是茶树的起源地之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茶史专家朱自振在《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盖定“巴蜀是茶业文化的摇篮”。南宋诗人陆游入蜀,曾到现今的秭归县茅坪镇兰陵溪停留,写下《暮次秭归》诗篇:“落爪雪芽长,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据《秭归县志》记载,唐代归州就是产贡茶之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书《归州志》物产载“烹储碗中,经夜色不变”。
秭归茶叶品质优越[4],从唐代至清代,秭归茶叶一直被列入贡品。元代的贡茶青口茶,清代的贡茶丝绵茶都产于秭归。据史学考证,清乾隆年间,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李氏族人高永,因贤达被乾隆帝召见,恩赐“登仕郎”。李感念皇恩,献茶皇上,乾隆折幼芽断面新奇,银丝万缕,银光夺目,品之深感此茶清香馥郁,滋味鲜爽,回味绵长。顿时龙颜大悦,赐名“丝绵茶”,并赏盖碗茶具一套。可见该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并颇具名气。
1.2 茶叶基地规模 根据1984年秭归县第一次茶叶资源普查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前有零星种植茶园57.67 hm2。秭归县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县茶叶面积7 333.33 hm2,采摘面积5 333.33 hm2,干茶产量6 800 t,综合产值4.4亿元[5]。全县有12个乡镇、98个村、4.17万农户种植茶叶,受益11万人。其中面积超过666.67 hm2的乡镇有4个,超过66.67 hm2的村34个。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秭归茶叶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知青茶园,即在20世纪60年代,在“知识青年下乡去”“农村公社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兴办集体茶场为主,一些茶叶基地成为知青们的农村战场,其发展规模占比5%。第二阶段是政府茶园,即在20世纪90年代,秭归县委县政府以“1155工程”为契机建设了50个茶叶专业村,以坡地旱平地为主,采用密植免耕、双行条播等先进栽植模式,其发展规模占比18%。第三阶段是生态茶园,即2000年在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契机上,以解决移民后靠的致富问题和长江三峡生态屏障建设为目标,以三峡大坝库首乡镇茅坪镇为主要发展区域,基于无性系良种繁殖[6],以旱平地水田为主发展的生态茶园,其发展规模占比77%。特别是第三阶段的“井喷”式发展,壮大了茶叶种植面积,使茶叶成为全县“两果两叶”(柑橘、核桃、茶叶、烟叶)农业产业战略的支柱之一。茅坪镇也成为秭归县规模最大的茶叶主产区,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占全县的44%和54%,也成为宜昌市无性系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受峡江山岚和蓄水的影响,库区秭归县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库区外1~2 ℃,栽培的茶叶萌发早[7],成为宜昌市乃至湖北省的早茶基地。
1.3 茶叶发展品种多样 据统计,秭归茶叶以绿茶为主,在2020年的干茶产量中,绿茶4 765 t,占比95.7%;其余为少量的红茶、黑茶、白茶等其他茶类。绿茶品种中大叶种4 146.67 hm2,占58.4%,宜红早1 446.67 hm2,“福”字号茶786.67 hm2,其他品种720 hm2。全县标准茶园3 333.33 hm2,其中早茶面积2 000 hm2;平均单产1 005 kg/hm2,与全国平均水平1 009.50 kg/hm2基本持平。
1.4 茶叶经济效益 2020年全县名优茶产量3 065 t,产值3.06 亿元,鲜叶最高收购价240元/kg,鲜叶均价16元/kg。平均到全县2.2万名贫困户,户平均盈利1.39万元,为全县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1.5 茶叶市场主体 全县茶叶加工企业15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 家。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有5家,茶叶加工产能过100 t的13家,过50 t的35家。全县茶叶专业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5 家,专业大户500户。茶旅融合发展的企业14家,年可接待游客2万人。
1.6 茶叶品牌情况 全县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茶叶产地认证面积385.33 hm2,有机茶产地认证面积41.33 hm2。全县7 333.33 hm2茶园均为无公害茶园。在销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品牌策略,各市场主体纷纷注册品牌商标,先后培育了“九畹丝绵茶”“九畹溪丝绵茶”“峡江丝绵茶”“屈乡丝绵茶”“登仕郎丝绵茶”“欲品思”“双山云雾茶”“屈峰茶”等27个品牌。其中尤以“屈乡丝绵茶”品牌最盛名,曾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全国名牌产品”称号和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先后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湖北省首届十佳旅游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全国首届“国饮杯”一等奖,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次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打造的“九畹丝绵茶”也成绩斐然,曾获第五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消费者满意产品”“宜昌市消费者喜欢的十大魅力品牌”。“秭归丝绵茶”成为公用品牌。
2 秭归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规模不强 根据现有统计数据来看,全县7 333.33 hm2茶叶分布于12个乡镇,666.67 hm2以上的乡镇4个,66.67 hm2以上的村只有34个。由此可见,产业面积比较分散,产业基地规模优势不强,在当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其提质增效的难度较大。
2.2 科技优势不显 一是管理粗放现象普遍存在。从管理面积上看,全县12个乡镇均存在茶园荒芜的现象,纵使主产区如茅坪镇长岭村、水田坝乡严坪村、泄滩乡徐家山村、沙镇溪镇长春村也存在这一问题,特别是分散的零星茶园,受农村劳动力外出影响,管理不及时。二是科技程度不高。在种苗上全县种苗工厂化生产不足,品种保护与研发不明显;在栽培上高垄栽植不够、施肥有机化不够、农药残留偏高、丰产树形的培养未全面推广;在采摘上,采摘技术不过关绿茶“三红”(红梗、红叶、红汤)现象仍然存在、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不高;在加工上,以小作坊为主,无尘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不够。三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标准化茶园面积3 333.33 hm2,从数据上看占比全县不足50%,从符合性上看,也是勉强列为标准化类,其实质标准化程度不高。
2.3 营销合力不足 秭归茶叶品质优良,但是市场营销合力不够,主要缺乏产业联盟。全县7 333.33 hm2茶园,有150家加工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茶产业联盟,相互竞争,相互内耗,极大地削弱了大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造成了优质低价的销售怪象。相应的品牌营销上也缺乏合力,全县27个茶叶品牌也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优质品牌的营销效益。尽管有“屈乡丝绵茶”和“九畹丝绵茶”2个知名品牌,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对拉动整个茶产业发展、提高整体茶业效益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