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东莞找答案

作者: 吴晓波

我到东莞找答案0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1989年,17岁的王馨从河南南阳老家到东莞一家港资玩具厂当女工,几年后,她的哥哥和弟弟也前后来东莞打工。三兄妹开了一个小的贸易公司,到各个工厂去回收使用过的钻针,清洗和再加工后卖出去。

有了第一桶金后,2002年,他们创办鼎泰,开出了自己的工厂。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鼎泰在微型刀具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全球第一,王馨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22年,鼎泰高科在创业板上市。

作为易耗型的工业中间件,鼎泰的产品受到了行业波动的影响,去年,鼎泰的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了微幅下滑,今年一季度开始企稳。

当今微妙的国际环境也影响到了鼎泰。“一些大品牌厂商要求它们的代工工厂不得使用来自中国的配件,包括像鼎泰这样的工具型产品。为了应对,我们在泰国开办新厂。”

“国内市场也卷得要命,同一款钻针,十年前的售价是20元,现在是1元多。我们必须研发更具精密度和附加值的产品,并不断拓展我们的服务领域。今天,鼎泰仍能保持稳步增长。”

我在鼎泰的工厂还看到,在王馨弟弟的带领下,工程师们正在研制具有自主产权的机床,不但自用,还出售给上下游的同行。现在,鼎泰自研的机床基本上能替代欧美产品,不但能保证质量,更在性价比上远远超过同行。

1992年,我第一次到东莞调研,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我去东莞的次数已经数不清楚,起码超过二十次。2019年,我拍摄《地标七十年》系列纪录片,选择了铁西区、中关村、深南大道等二十个经济地标,其中就包括了东莞厚街。

我一直将东莞视为观察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标本,它的激荡起伏和转型阵痛,都带有强烈的趋势性意义。过去四五年间,我调研较多的是东莞的大型企业,在它们那里,我目睹了在智能化浪潮下,传统的制造工厂所发生的生产线革命以及科技和品牌迭代。在我的理解中,现在炙手可热的“新质生产力”,既包括芯片、新能源及医疗医药产业,同时也呈现为一张床垫、一块瓷砖的焕然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在后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创新更具有广谱的辐射意义。

此次东莞之行,我调研了几家专精特新企业,又对东莞产业有了新的认识。今天的东莞有3028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170家国家级“小巨人”,数量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约1.01万家,数量为全国地级市第一。

在调研中,给我留下最深的一个印象是,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不但在工业中间件的生产和研发上具备了国际级的竞争力,同时,它们在各自领域的深度穿透和基础型研发上,取得了不为外界所知的进步。

我此次调研的另外一个专精特新企业是生产工业油墨和光刻胶的炎墨方案。创始人李明辉原本在一家日本与台湾合资的工厂任职,2013年独立创业,目前不但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解决了一个细分行业的“卡脖子”难题,他更向油墨的树脂原料研发上拓进,在全产业的掌控上,领先于日本同行。

在鼎泰和炎墨这两个企业身上,我们目睹了中国公司在“板凳深度”上的努力。从贸易代工、模仿跟进、成本优势,到模具、机床、精密零部件、工业软件及原料研制,以东莞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正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基础的构筑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