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帮”

作者: 仲富兰

“香山帮”0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应用与传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每年总得去苏州吴中周边地区转转,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从地理上说,这里属古吴县,即今日的吴中区,木渎、胥口、光福、藏书,连成一片的,历史行政的划来划去,世事如棋局局新,弄得我也闹不清该如何区分古镇的辖区,记住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承着悠远的吴文化传统,也就够了。

曾经从书上读到过“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香山在哪里?在胥口,依山傍水,西南临太湖,北倚穹窿山,与木渎、藏书等交界。可是真的面对这座小山,看上去也不甚雄伟,看似普通实不凡,这里孕育了一大批中国传统营造的开山祖师和建筑工匠,人称“香山帮”。

既然称“帮”,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史书上亦称“香山圈”或“香山里”,是指以苏州胥口这一带的十几个村落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家家有匠人,户户有绣娘”的歌谣,可见当地营造业之繁盛。

千百年来,何以姑苏吴县的香山出现工匠群体并且名垂青史,至今还是国家级非遗呢?显然与吴文化的发祥地有关,千百年来,吴县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历来是“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富足的经济使得此地的古城镇百业俱兴,其中就包含着营造业。

春秋时期,吴王就曾兴建“馆娃宫”“姑苏台”等大型建筑,催生了香山工匠群体之萌芽;魏晋时期,香山地区工匠传统初步形成;宋时,香山帮更是进入皇家视野,两度参与宫殿与园林的修建,带入的太湖石令宋徽宗爱不释手,香山工匠之名再次得到扩散。明清时期,大批官宦士子、文人墨客、丹青国手云集姑苏,导致私家园林蓬勃发展,将姑苏文化推向高峰,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香山帮工匠技艺的精益求精,直至明成祖朱棣重用了江南一个青春年少的吴县人蒯祥,作为香山帮的代表人,代表了苏式建筑的最高峰,他们将苏式建筑工艺带到了全国乃至全球。

据说香山帮工匠群体还与明代开国奇人、明太祖的军师刘伯温有关。刘伯温是个谋略家,此公也是一个预言家,擅长看风水,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环境工程学。

传说当刘伯温看到吴县“香山”一带,山清水秀,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怕英雄起势,影响明王朝的统治,就想破了此地的风水,教香山人做匠人,使他们终日骑在木马上,运刀斧敲砖弄瓦,不再出马上英雄,可保明朝的江山。刘伯温是否有此预言,已不可考,不过,香山帮匠人确是在明朝开始形成的,许多事物,在正史不载的情况下,民间的传说,恐怕也不失为一种佐证和参考。于是这一带专出能工巧匠,客观上也给当今社会留下了难得的民俗文化资源。

上一篇: 诗意,是一种情感幻觉
下一篇: 紧急救援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