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

作者: 李文锦

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0
埃赫纳吞巨像,砂岩、颜料,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1

古埃及文明大展

2024年7月19日—2025年8月17日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一楼展厅

本次特展由中国专家团队策划,是中国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首次合作的大型展览,也是迄今为止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展览汇集了古埃及法老时代不同时期的文物,亦有永恒之地萨卡拉的最新考古发现,共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板块。

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2
奥赛里斯站像,青铜,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亡灵书中的来世奥秘

在撒哈拉沙漠的环抱中,尼罗河一路向北流入地中海,其洪水一年一度的周期性泛滥滋养出了两岸富饶的黑土地,也带来了漫长的作物生长期。古埃及人在农耕劳作中仰赖尼罗河的赐予。在他们的宇宙观中,世界即从原初之水努恩中诞生。周而复始的洪水塑造了循环的时间观念,洪水带来死亡亦带来滋养,当洪水退去,作物被重新种植于沃土,至此万物复苏。

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3
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纸莎草纸、颜料,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死亡的意象与新生、丰饶如此密切关联起来,这令古埃及人着迷于奥西里斯的神话,他是象征丰饶之神,亦是死而复生之神,主宰冥界之神。他们相信人们的生命之旅同样不会止步于现世,而是经由死亡进入奥赛里斯神执掌的冥界,并在那里开始来世生活。

来世生活的幸福关乎灵魂的最后命运。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永恒生活深信不疑,他们会以毕生财富为自己的来世生活做准备,除了在生时避免犯罪、建造陵墓,并准备陪葬品之外,还会在自己的墓葬中放入帮助自己前往冥界的咒语。

展厅中的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由纸莎草纸所制,以颜料绘成,笔触细致、图案精美。它来自于后期埃及的墓葬,作为供死者观看的丧葬文书,记载着对阿蒙神与诸神的礼赞,以及亡灵前往冥界,最终与神明共处的来世旅途。《亡灵书》出现于新王国时期,流行近两千年,是民间丧葬文化的重要元素。而在此之前,关乎来世之旅的神祇尊名、仪式与咒语仅由法老与少数贵族掌握。

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铭文》,至中王国时期的《石棺铭文》,法老将通往来世之路描绘在自己的陵墓中,以遍布墓葬的宏伟壁画为灵魂提供穿越冥界,升上天国的指引。到了新王国时期,来世的奥秘渐渐向普通人开放了,人人皆有死后如不朽天神般生活的希望,只要掌握方法并做好准备。于是,将咒语、祷告,并来世旅途的场景按次第绘于纸莎草纸上,放入陵墓或棺中陪葬,成了古埃及人丧俗中的普遍做法。这便是作为死者的来世指南的《亡灵书》。

通过观看《亡灵书》,死者将可了解前往冥界路上会遭遇的种种危险,以及克服它们的方法:以书中所载的咒文护身,躲避魔怪的侵扰,直到抵达冥界。在那里,亡魂需在报出自己生前的名姓,并通过心脏的称量,奥西里斯的审判等考验,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这些文字深埋棺中,保佑墓主的灵魂平安抵达来世,到而今成为我们可观看的传世文献,为今人了解古埃及的宗教、神话,接近古埃及人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材料。

图坦卡蒙的谜团

图坦卡蒙的陵墓是新王国时期唯一保存完好的王陵。我们目前可知他幼年继位,可能是先代法老埃赫那吞之子,又娶埃赫那吞的第三个女儿为妻,于少年时猝然离世。对木乃伊的检验结果表明他的后脑遭受过重击,有可能死于谋杀。在他死后,重臣阿伊成为新任法老。图坦卡蒙在位时的痕迹被继任者有意掩盖了,直到霍华德·卡特发现了那处通往陵墓门扉的巨大阶梯,这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法老才因墓葬的宏伟富丽而名扬世界,但他的故事依然隐没在重重谜团之中,引人遐思。

展厅中,法老埃赫那吞的巨像与他妻子纳芙蒂蒂的雕像头部十分引人注目。埃赫纳顿的巨像由砂岩雕刻而成,法老头戴假发,额上装饰着眼镜蛇。石像表面绘有色彩,然因岁月的剥蚀,如今已不能见到原貌。而王后纳芙蒂蒂的雕像头部纵然残损,但面容线条优雅圆润,颈部修长,仍可以让我们想象这位王后生前的美貌。

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4
图坦卡蒙石英岩雕像,被埃耶和赫伦布篡用,石英岩、颜料,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纳芙蒂蒂像头部,石英岩,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雕塑圆润的线条与体态是阿玛尔纳时期新艺术风格的标志。阿玛尔纳时期,这是对埃赫那吞与纳芙蒂蒂共同执政时期的称呼。法老埃赫那吞原名阿蒙赫特普,在与阿蒙祭司的斗争中,起初他尝试恢复对传统太阳神拉神的崇拜,其后选择了启动从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全面宗教改革。法老将一位古老神明“阿吞”奉为唯一神,并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顿神的光辉”。法老夫妇抛下底比斯的阿蒙神庙与反对者们,在阿玛尔纳另立新城,并全国范围内宣扬阿顿信仰,建设新神庙,同时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吹起一股新风。但是好景不长,埃及帝国内忧外患,当埃赫那吞离世后,他生前的努力便烟消云散。原名为“图坦卡顿”年幼继任者将阿蒙神的尊名重新放入姓名,称为“图坦卡蒙”,这标志着法老及代理王权的重臣与传统宗教势力的和解。图坦卡蒙亦年少离世,在他去世后,埃赫那吞夫妇、图坦卡蒙夫妇的名姓与痕迹被旧势力抹去,埃及的一神教改革也被彻底废除,这令他们的故事长久地被历史的迷雾所笼罩。在考古学家们百年来的努力下,通过流传至今的遗迹与文物,这段沉寂在沙漠中的往事逐渐开始向世人揭晓它的传奇。

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5
青铜猫首人身巴斯特像,青铜,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万物有灵与动物崇拜

萨卡拉位于尼罗河西岸,在它荒凉的沙漠风景中,伫立着15座金字塔以及其他王公贵族的墓葬。这片具有神奇魅力的永恒之地是距离古埃及早王国、古王国时代首都孟菲斯最近的墓地,也是古埃及人沿用最久的墓地。这里向来是人们追寻古埃及历史文化的重点区域,2020年,在此地发现了修建于后期埃及的猫神庙遗址及地下墓葬等,成为当年的世界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

展厅中的猫神巴斯特像由青铜制成,女神猫首人身,神态沉静平和,周身雕刻有精美衣饰。猫神巴斯特是受到广泛崇拜的神祇之一,她被认为是国王的保护者,曾为保卫太阳神与蛇相搏斗,同时她也是家庭的守护者,掌管生育与喜乐的女神。女神的形象被塑造为半人半动物,这是古埃及动物崇拜的鲜明特征。

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6
彩绘木制鹰头人形棺模型,木、颜料,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认为万物有灵,并对动物及其象征的自然力量与品质的产生崇拜,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普遍现象。早在前王朝时代,埃及的诸城市国家“诺姆”便各自崇拜一个动物形象,在埃及统一后,神圣的动物又以不同角色地位进入庞大复杂的神话系统,成为王权与国家的保护神。这些来历古老的神祇可以用动物来象征,亦被描绘为半人半动物的样貌,足以可见动物崇拜的生命力。在新王国时期,法老埃赫那吞推行一神教,废弃猫神信仰,但随传统宗教势力的复辟,他的改革昙花一现。对猫神的崇拜变得愈发普遍,并在后期埃及达到顶峰。人们制作巴斯特的青铜像,祈求她的帮助,并将猫作为祭品供奉于神庙。他们相信猫不仅仅是家庭中的一员,还是神圣女神的象征,这些送入神庙的猫将把人们的心愿或感谢传达给女神。

金字塔之巅:中国与埃及的文明互鉴7
猫木乃伊,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萨卡拉

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布巴斯提斯是猫神巴斯特的信仰中心,在那里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巴斯特节,其规模要胜过古埃及的其他宗教节日。当节日来临时,布巴斯提斯陷入狂欢的气氛,人们从埃及各地来到这里,在盛大的游行中载歌载舞,饮酒作乐。过度饮酒是仪式的一部分,神圣的迷醉会令人更能融入神人一体的宇宙秩序。当来到布巴斯提斯的神庙前,他们便执行献祭,让猫从人间带去祈祷。为了让猫的精灵成功前往另一世界,猫会被谨慎地制成木乃伊,以身躯的完好保证灵魂的存在。展厅中陈列的猫木乃伊即是如此处理的:耳朵与四肢被收起,紧贴住身体,被严密地缠裹起来,如一枚保龄球瓶。有时猫也会被处理为身体舒展的样子。最后,木乃伊会被恰当地放入棺木中,或是一个带有雕像的盒子里。它们尘封于墓室当中,在如今被拂去历史的尘埃,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古埃及先民对于神圣秩序的理解与个人生活中的渴盼。

本次展览古今相通,虚实结合,既有珍贵文物的陈列,又有现代科技的演绎,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古埃及作为古老文明的魅力,也带我们走向古老文明的内部革新与现代转型的共同问题。而今带着这些思考,走入这片书写了奇迹的荒凉沙漠,我们挥开历史的厚重与风沙,透过先民的创造同一个文明的过去遥遥问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