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万花筒

作者: 刘炯

巴西万花筒0
特蕾莎区里充满松弛感的当地人

出发去巴西前,我问身边的朋友,能不能尝试用一个词来形容巴西,每个人都满怀憧憬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多出现的一个词语是“热烈”,那一定源自于里约的温度和狂欢节的想象;其次是“多彩”,那应该来源于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的丰富颜色和热带的多彩;最不起眼的一个词语是“危险”,听在耳边,我完全没有挂在心上,总以为自己也算去过不少国度了,所谓的危险大多数时候不过是旅行者自身不小心造成的,只要胆大心细总能逢凶化吉。而当我经过二十七个小时的辗转飞行落地之后,朋友们列出的关键词一个不落地应验了。

巴西万花筒1
连机场都充满色彩元素的巴西
巴西万花筒2
我的保镖朋友们

危险之旅

从落地里约伊始,当地的朋友就开始在我耳边唠叨,不要掏相机出来,也不要掏手机出来;不要当街看地图、不要和陌生人搭讪,不要……眼前车窗里夕阳下里约贫民窟远景,近处嘈杂的城市和人声鼎沸的街头混杂在一起,一股脑和记忆里的电影《上帝之城》呼应起来,老实说有点被吓住了。是啊,据说这里的小偷从不遵循盗亦有道的原则,抢不过就会直接掏出手枪,那怎么受得了?

还好我们的酒店是在海滩区,这里远离贫民窟,以游客和酒店为主,但是初次踏足南美的心还是像刚刚进入陌生人家里的感觉一样,蹑手蹑脚放不开,既想探索又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忆及当地朋友的种种说法,还是觉得安全第一,先观察观察。

第二天一早,我破天荒地没有独自一人出去来一场城市漫游——换了其他国家,我肯定一大早就雀跃出门拍摄去了——在这里,我老老实实地等着大家伙儿一起集合、一起出门。刚刚出酒店,我就被逗乐了,原来当地的朋友给我们几个摄影师找了六个彪形大汉,充当这次在里约拍摄的随身保镖。好家伙,这么多年,什么拍摄方式没经历过,唯独带保镖拍摄确实是没有尝试过,好像拍什么电影大片一样。于是,带着时差和戏里戏外的穿越感,我们接下来几天的行程都和这几个彪形大汉在一块出入各种地方。

他们一个个都是练家子,最帅的那个小伙名叫保罗,是当地警局的一名警察,这次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打一份零工。他手臂上除了青筋之外都是文身,不苟言笑的脸上牢牢挂着一副墨镜。这幅模样已经足够吓退假想敌了,但有时也会不经意吓到我们:拍着拍着,一个转身就能看到一座铁塔杵在旁边,开始的时候着实让我分不清谁是靠山谁是威胁,后来仔细观察才发现几位“保罗”都和电影里一样,不仅戴着墨镜,还佩戴着耳麦,这是最容易分清敌我的好方式。一出门六个保镖就成战术队形散开,把持有利位置,摄影师都在可控安全范围之内,偶尔他们还要对着耳麦絮叨交换一下信息,让人觉得既紧张又过瘾。

巴西万花筒3
浪花里的丽萨教练

一次,在圣特蕾莎区的巷子深处,大家各自拍摄,逐渐走散,我正对着一面涂鸦老墙寻找拍摄角度,忽然间,一个醉汉模样的人歪歪扭扭地向我冲过来。我怔在原地不知所措,“保护神”保罗一个箭步挡在了我们中间,醉汉只得悻悻然,骂骂咧咧地转身离去。事后,保罗居然换下森然紧张的面庞,对着我又是眨眼又是微笑,也不知这是对我的安慰,还是因为这对他来说,只是里约生活的家常便饭。

在“保护神们”的悉心照顾下,我们全程没有受到一丝威胁,但我内心依然会期待更直接地和当地人面对面地交流感受一下,那我就得牢牢抓住每天早起的时刻了。

热烈之旅

我们住在滨海大道旁,可以从酒店阳台远眺到沙滩上的冲浪者和桨板爱好者。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准备去沙滩看看里约的日出。

里约的海滩确实别具一格,既有开阔的水面,又有宜人的浪涛,最特别的是在目力所及的洋面上,还有很多异峰突起,让这一片水面非常具有辨识度和特色。所以每天的日出都好像盛大的节日,从鱼肚白一直到太阳高挂,都会有几百人荡漾在水中,或坐或站,在桨板上等待日出,异常壮观。

我出发得很早,“保护神们”都还没到酒店,而我也是一身短打,这样可以更好地隐身于沙滩上的一众冲浪者中。沙滩就在酒店对面,几步就踏上了这片世间闻名的白色沙滩,晨练、游玩、冲浪的人络绎不绝,一派热闹的景象。这才不过早上六点,早起的人们便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开始等待日出的时刻。我也慢慢熟悉了周遭的环境,逐渐放松下来,举起手机东拍西拍。

巴西万花筒4
里约最令人流连的科帕卡巴纳海滩

科帕卡巴纳海滩是里约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出名的海滩之一,海岸线长达4.5千米。一旦开始拍摄,我立刻发现这里实在是太有趣了——清晨繁忙的海滩上,奔跑着的桨板教练、战战兢兢的冲浪新手、遛狗晨练的当地人,甚至还有一对正在刻苦切磋的拳击手。这一切和世界上任何一片海滩都很像,但是因为这里即将升起的是南半球的太阳,所以一切又让人充满了新鲜感。

我被洋面上等待朝阳的几十个桨板爱好者吸引了目光。随着天边的阳光一点点跃出水面,整个海湾慢慢被金黄色渲染,有人一时兴起,站到桨板上开始用桨滑行;有人掌握不好平衡,一下子跌落水中,只有一个苗条匀称的人指挥和招呼着大家,那一定是教练吧。我趁着浪花翻涌的瞬间,赶紧将她的身影记录下来——背景的金黄色朝阳令她仿佛女海神一般充满了魅力和神秘感,而飞溅的浪头更是让场景充满了戏剧感和张力。我太满意这张照片,忍不住自己端详欣赏起来,这一幕恰好被身边的另一位桨板教练瞄到,这下可不得了,他表情夸张的开始对着不远处的海面大声呼喊。

原来我照片中的主角名叫丽萨,是他的好朋友,这一喊好多桨板教练就围过来,大家头碰头挤在一起看着我手里的屏幕,纷纷赞不绝口,开心地大呼小叫,葡萄牙语的问好加上国际通用的大声欢笑,令我从昨天开始紧绷的心情在这一刻彻底放松下来。

他们问我从哪里来?争相要看看我用来拍摄的oppo手机,还问我能不能再给每个在场的“浪里白条”多拍几张特写。就这样,在海滩最美好的金黄时分里,我们一起拍着笑着,留下了热烈的里约热内卢记忆。确实,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可能暗藏危险,而就像是硬币的另一面,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也都是友好、热情的。

自此,只要我从酒店走出来,就可以在海滩上遇到这帮熟悉的桨板教练,打个招呼、摆个架势,老相识一般。而我则更肆意地在街头和当地人攀谈交流起来,拍摄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面庞。这一路,我几乎没有被拒绝过,那种巴西式的热情总是让我受宠若惊,他们对于屏幕上展现出来的自己,总是开心得不得了,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拍摄后,我总会向他们询问邮箱,之后将照片寄送给他们,为彼此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多彩之旅

我回看巴西之旅的照片时发现,这是一个绝对多彩的国度。不仅是地域差异带来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彩,更是色彩纷呈带来的感官中的新鲜和刺激。

最多的颜色当然藏在热带雨林里。这里号称“世界湿极”,有着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这片雨林的降雨量极高,年均降水量在2000至3000毫米,充沛的雨量使得亚马孙雨林的万物都被滋养得润润的。

我们抵达原住民部落时,也是一阵雨后。大伙乘船而来,在部落村口,猛然发现树梢上一片花团锦簇的模样——竟然是一只站在树梢上的色彩夺目的金刚鹦鹉。它是如此地巨大、如此地鲜艳,又如此地不真实,让人目不转睛、无法忽略。

巴西万花筒5
热带雨林里的金刚鹦鹉

众所周知的是,亚马孙雨林正因日益受到人类的惊扰而改变,寿命长达八十年的金刚鹦鹉,不知道目睹过哪些过往,又还将目睹怎样的未来。看它悠悠自在的模样,也不禁庆幸自然界的生命力和自愈力。

进入原住民部落,这种变迁也明显地体现在他们身上。原住民们会很配合游客的镜头和要求,载歌载舞地献演一段,也会在每位旅客的脸上画上和他们一样的部落纹样,但我却在不经意间察觉,只有在那些还无忧无虑的部落小孩和吹奏竖笛的演奏者眼中还能看到绽放的光彩。也许,这里的“色彩”对旅行者来说是一种馈赠,而对于原住民来说则是一副生活的担子。

当然,巴西丛林中的色彩自然也会投射到城市生活之中,我喜欢遍布小城玛瑙斯的涂鸦和彩色房屋,这里的人仿佛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和停不下来的表达欲,这些都成为了我们这群摄影师的最爱。我钟爱五颜六色的里约塞勒隆阶梯,这是一片由彩色瓷砖铺就的社区阶梯,设计者用色大胆,将整个社区的阶梯用碎瓷片美化一番,让它在互联网上彻底火了。

巴西万花筒6
吹奏排箫的雨林原住民
巴西万花筒7
塞勒隆阶梯上的巴西少女

只不过,网上看到的更多是张扬的色彩表达,但是亲眼仔细观察时你会发现还有很多细节。设计者别出心裁地将各种文化元素镶嵌在这些瓷砖之间,美国人可以找到专属于迈克尔·杰克逊的图案,法国人可以找到那只代表巴黎的经典黑猫图案,我们则可以在台阶上发现“福禄寿禧”的字样。

巴西万花筒8
近距离接触亚马逊河中的粉红海豚

生态之旅

巴西整张国旗上遍布绿色,中间是一个黄色菱形,菱形中间嵌入一个蓝色天球仪,其上有一条拱形白带,白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秩序与进步”。最大面积的绿色呼应的也许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大面积的生态环境。

在里约的猴面包山上我巧遇了绒猴一家,它们并不怕人,更像是任由人们在自己的家园游玩的主人家,海风掠过它们独有的那一缕耳边的白色长绒,显得异常灵动。

巴西万花筒9
亚马孙河的两岸全是密密匝匝的热带雨林

除了偶遇的绒猴和漫天的飞鸟之外,我们还在亚马孙雨林里见识了恐怖贪婪的食人鱼。最后在暮色时分,大家更是纵身跳入亚马孙河中,与粉红海豚亲密接触了一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