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运河

作者: 游北

北京的运河0
2024年6月14日傍晚,北京五河交汇处上方晚霞绮丽。图/视觉中国

摊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图,往西北角去找,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五河交汇。在老一辈居民久远的记忆里,五河交汇处曾是破败萧条,臭水沟绕着低矮的平房棚户流过。如今,登上五河交汇处的高楼观景平台往下看,运河水道两侧干净整洁,楼宇林立。大河小溪碧波荡漾,水清岸绿,不时可见野鸭、白鹭、天鹅等鸟类。

千年古运河,重现了往日漕运风采。

北京自建城以来,一直作为诸侯国都邑和北方的重要军事重镇,《春明梦余录》记载“旧幽州城在今城西南。唐藩镇城,即辽、金故城也”。北京并不是河流丰富的地区,流经北京的河流主要有永定河、温榆河、高粱河、潮白河、拒马河,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定河。

永定河古称湿水、浑河、无定河,等等,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赐名“永定”。永定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水患泛滥的河流。《水道提纲》称:永定河“自元、明以来,则元以前,无大变迁,旧时永定,灌溉稻田,水有所分,淤有所积”,“废稻田为陆地,则洪水高涨堤防竟兴,水灾渐多,循以南北,而雄、霸以北,无宁岁矣。”甚至现在高粱河水系也是永定河泛滥之后的故道。高梁河水系则是与北京城关系最紧密的河流,属于北运河水系。是辽金以来北京城最重要的水源河流,经过多次人工整修,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北京城在隋唐以前,一直远离经济中心,早期并没有修建太多的人工运河,大型的水利漕运工程,自隋代才开始成规模兴建。隋朝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余人,开永济渠。永济渠南接沁水,直达黄河,北连卫河通桑干河,也就是永定河;沿着永济渠,可直达涿郡蓟城南,也就是现在北京南部地区的凉水河。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黎阳洛口地区的粮草就是通过运河转运到达涿郡的。这时的涿郡,已成了北京地区漕运的中心点。

金代入主北京城新建金中都时,为解决护城河与城内供水问题,采用洗马沟,也就是现在莲花河水系作为水源,引入都城,并将洗马沟改称莲花河。同时,为了漕运便利,开凿金口河将永定河水从会城门附近引入北护城河,金口河西起永定河左岸凿金口(今石景山麻峪),东至中都城,北入北护城濠,东出护城河至通州北入潞水(笥沟,今北运河),这段北运河落差有二十余米,因此沿河兴建了六座水闸,这段运河也因为这六座水闸被称为闸河。但是金口河因为“以地势高峻,水性深浊,峻则奔流漩回,啮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而失败。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永定河在上阳屯、显通寨等处决口,下游因洪水泛滥而改道。最后于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为了抵御永定河洪水对中都的威胁,最终将金口河堵塞了。

北京的运河1
北京西郊永定河畔航拍。图/视觉中国
北京的运河2
北京左安门角楼护城河。图/ 视觉中国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韩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重开闸河。据侯仁之先生考证,新水源就是西北郊外的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从瓮山泊开渠引水,直接与高粱河相接,这段运河被称作长河或者昆玉河。又从高粱河汇入白莲潭(即积水潭一带),开渠南下,流入中都北护城河,再入闸河,也因此淮北、河北、山东的漕船从通州入闸河,可以直抵中都城下。这使得白莲潭附近成了重要的漕运中心,而白莲潭南侧的湖泊,则被圈进了皇家御苑,修建了金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大宁宫,也就是现在的西苑三海。

蒙古攻占金中都后,以大宁宫(今北海一带)为中心修建新的都城,至元四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后,重新整修并开凿了北京地区的运河,将现在积水潭到什刹海一带的“海子”作为漕运的终点。在元代初期,新的大都城的水源沿袭了金代的运河系统。至元十六年(1279年)时对其大规模加以疏浚,修建了阜通七坝:“千斯、常庆、西阳、郭村、郑村、王村、深沟”,坝河之名也就由此而来了。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通航后,坝河仍然很受重视,一直使用到元末。但随着大都城市的发展以及通漕需求,很快瓮山泊的水源就支撑不了大都城的用水需求,高粱河河水逐渐枯竭。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上奏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大都城需要开凿新的运河来补充高粱河的水量,“元史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上言水利拾有一事。其一,欲导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过双塔、榆河,引一亩、玉泉诸水入城,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入旧河。……河自白浮村,至通州高丽庄,长一百六十四里”。忽必烈“自上都还,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赐名‘通惠’”。积水潭一带作为大运河漕运终点,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明清对北京河道的修葺基本集中在修建和维护护城河,清淤和疏通河道。明清护城河内外护城河及南护城河,内护城河是故宫外的筒子河,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太液池的南端加凿南海,扩展水面约八十顷。次年,开挖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这条内护城河宽约50米,全长约3.5千米。水从西北涵洞自北海流入,而下游则有两个出口:一为筒子河西南暗渠连接皇城织女河;另一为筒子河南岸东端,走明渠入太庙南流入菖蒲河。

北京的运河3
鸟瞰玉渊潭公园。图/视觉中国

外护城河是指东、西、北三面的护城河加上前三门护城河,以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垣时,绕外城挖成的南护城河,因为明清时期城市位置的变化,积水潭整体被分割,北端留在城外,南端及坝河河道成为德胜门以东的护城河,德胜门右侧城墙基下修建了水关,作为北京城水源的入城口,护城河的水源依旧延续金元时期,为长河系统。但是由于城墙的修建明代大运河与通惠河不再联通。运河航运货船终点转移到通州张家湾一带,再经由陆运进入京城,也因此前三门外成了北京新的商业中心。

北京的运河依旧保留着金元以来的旧貌,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运河也像前代一样,随城市时代需求的不同进行了改建和修葺,部分河道改为暗沟而再不得见,而护城河沿途一些大型的水泊,则进行修整并开辟成市民公园,比如玉渊潭公园、陶然亭公园、龙潭湖公园等,成了北京水系变迁的见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