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里的科学智慧
作者: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华东师大“非遗”与传统文化应用与传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民俗掌故日历》已编到6.0版本了,几乎每年都有一个主题。2025年版的主题是什么?朱志凌先生提出了做一个“科学普及”的题目,我觉得这个主题很有新意,而且也是弘扬与普及科学精神的好主题。做科普版,向读者展现中国民俗里的科学智慧,将民俗掌故与科学普及有机结合,完成从“民俗文化小百科”向“民俗科学小百科”的转型,善莫大焉。
科普版的民俗掌故日历,从包罗万象的民俗文化知识体系里,挖掘有趣有料的科学知识,大有可为。例如,作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季节与月份的划分,在天文学上有何依据?人们耳熟能详的十二生肖,作为天干地支纪年符号,有没有不为人熟知的秘密?民俗文化中,大到节日仪式,小到衣食住行,涉及民俗生活中各种门类的科学元素。读者在感受民风民俗之余,更能探索到传统文化、名物背后的科学奥秘,以及蕴含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科学智慧。
自古以来,人类与鸟兽虫鱼为伴,与花草竹木为友,掌握了许多动植物的类群和特征。许多动植物知识新颖有趣,譬如麒麟是什么样的动物?松、竹、蓍、艾、兰、菊等植物有着怎样的观赏与药用价值?兰和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竹子常常成片生长?
当民俗遇上博物学,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思考: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中国人是怎样认识、探索天地万物?泰山神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崇拜?作为上古神话人物、月中女仙,“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是中国人的文化共识。嫦娥去了月球,虽然只是古人的想象,但在今天却成为一种现实。“嫦娥”号系列飞船的成功奔月,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月球,为人类和平使用和保护月球资源提供坚实基础。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民俗节气和岁时节日,是人们对天象循环、寒暑交替等自然规律感知与把握的结果。各种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祈望人寿年丰则是一切民俗活动的人生寄托。再以十二生肖中的“亥猪”为例,古人因猪除了吃喝之外万事不解,是混沌之物,适合无光无象、最为混沌的亥时,而将其列为地支的末位。野猪驯化,早于仓颉造字。上古时期,先民巢居树上,认为猪能抗蛇毒,因此在树下养猪。其作为生肖的人文意义,则在于朴拙憨厚、慷慨大方、与世无争。如果用科学常识来解读,猪的体表上没有汗腺,不具备排汗的功能。当高温来袭,猪喜欢在泥水中打滚,是降低体温,让身体保持凉爽。另外,泥浆也是一层天然的防晒霜,而且能有效防止蚊虫叮咬。这些养猪的常识,自有其科学的道理。
民俗万物有科学因子,科学智慧里饱含生活常识。民俗内容也可涉及动植物学、天文地理、时令节气、饮食服饰、交通出行等各类科技知识和科普常识,从多个方面解读民俗,也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精神与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