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扭曲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作者: 周正柱 石葳

劳动力市场扭曲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0

[摘要]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劳动力市场扭曲长期累积的结果。基于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抑制作用,劳动力配置扭曲对其的抑制作用更强;随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表现出持续增强的特征;同时,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城镇化效应和劳动力流动效应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进一步研究发现,城镇化效应在劳动力市场扭曲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占主导作用。研究结论为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验支持,也为如何纠正我国劳动力市场扭曲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劳动力配置扭曲;劳动力价格扭曲;收入分配;机制检验;城乡收入差距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被视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1。因此,深入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背后的内在缘由,进而改革、完善我国收入分配的政策体系,是推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答题”。应该看到,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优化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下构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公平和效率视角来看,实现合理与均衡的收入分配机制依赖于有效的市场机制以及完善的政府机制统筹协调作用[1]。因此,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水平,离不开优化要素市场价格机制及资源配置机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转型期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政府政策干预、户籍制度等非市场性因素干扰,导致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相对滞后,要素市场半市场化、非市场化特征鲜明[2],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资源在市场化进程中呈现较为严重的扭曲特征,并主要表现为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供需关系,难以实现最优要素资源有效配置,且要素资源流动机制受阻[3]。在此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扭曲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其内在作用机制有哪些,这些作用机制影响的重要程度关系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回答,将有助于为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带来新思路,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

现有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致使生产效率损失[4-5]、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降低技术创新产出效率[7]等方面。其中,也有文献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例如,冯涛等[8]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劳动力市场扭曲越严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越大;杨志才[9]认为劳动力等要素错配使得地区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恶化,同时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滞碍作用;彭珈祺等[10]指出,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会对农户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但鲜有文献深入探讨劳动力市场扭曲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机制,仅有少量文献零星地进行概括性说明,尚未进行详细论证,例如,蒋含明[11]指出要素价格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部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而资本的“要价能力”被人为抬高,逐步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单爽[12]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扭曲使得工资决定机制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具有相同特质和能力的劳动力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差距较大。

既有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关于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基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扭曲和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特征事实,从城乡收入差距的视角,将劳动力市场扭曲和收入分配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以理论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考察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既拓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视角,又丰富劳动力市场扭曲和收入分配领域的相关研究。第二,现有文献往往基于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或配置扭曲单一方面来分析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难以全面反映劳动力市场扭曲。因此,本文拟从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和配置扭曲双重视角来探讨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不仅能够反映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全貌,还可以丰富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收入分配的相关研究。第三,理论分析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市场扭曲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机制,并分解不同传导机制的相对贡献,将有助于深化对劳动力市场扭曲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理解,且研究发现不同传导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程度,可以引导政策主体制定针对性的政策。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发生扭曲,会导致劳动力工资扭曲,不同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又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收入分配效率的提升,必须消除要素市场扭曲[13]。同时,本文对现有文献进一步地梳理后发现,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还有可能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城镇化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等途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1. 人力资本效应

初级人力资本水平逐步向高级人力资本水平优化,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就具有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14]。劳动力市场扭曲会抑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向作用。首先,劳动力市场扭曲通过压低劳动力对自身和后代的学习培训投入,制约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力价格扭曲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长期被压低,当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水平高于所得的劳动报酬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下降,进而压低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的投入[15]。同时劳动力配置扭曲还表现在代际传承上,一个人能否进入体制内、垄断行业或高收入部门工作,与父母的就业背景及家庭背景密切相关,虽然通过学习培训的投入可以改善甚至打破代际流动的壁垒,但劳动力市场扭曲会逐步打消低工资收入者对后代教育投入的积极性[16]。其次,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导致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环境不同、教育平台受限,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进而城乡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在劳动力市场扭曲较为严重的地区,较低的劳动报酬不仅会抑制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还可能加剧人才的流出,大量员工流失造成企业岗前培训投入的巨大损失,因此,一些企业为避免员工岗前培训的投入损失,会尽可能减少对劳动力的培训投入,且逐渐依赖使用低廉的劳动要素进行生产,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长期以来制约了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优化[17]。

2. 城镇化效应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报酬,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作用;劳动力市场扭曲会导致城镇化滞碍,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首先,相对较慢的农村经济增长导致农村对劳动力需求较低,即农村本就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价格被压低不仅会削弱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也会弱化周边劳动力向城市集聚的带动力,导致城镇化水平下降[18]。其次,劳动力市场扭曲造成的工资向下扭曲对居民消费产生严重的挤占效应,尤其是对于受到“身份藩篱”阻碍的农村劳动力,而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农村居民消费模式逐步向城镇居民消费模式转变,因此,劳动力市场扭曲导致城镇化进程的减缓,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19]。最后,我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存在典型的城市偏向性,即指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定、实施偏袒城市的政策,这更有利于城市的消费者和生产者[20]。城市偏向政策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部分城市政府为保护当地利益,设想以先进工业化的城市带动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而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和普通打工者的利益往往采取漠视态度。长期以来,他们默许企业利用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地位,人为地压低农村劳动力工资报酬,并将有限的资金和稀缺要素资源全部用于城市发展建设[21]。由此可见,城市偏向政策的过度实施,将损害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性和机会均等性,最终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3. 劳动力流动效应

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扭曲造成劳动力跨行业、跨区域、跨“身份”流动藩篱,致使劳动力配置效率低下,这不仅会影响劳动力与岗位之间难以达到最优匹配,也会影响劳动力纵向上升或横向跨域进行职业转换,容易造成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进而拉大居民收入差距[22]。同时,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使要素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长期下来会增加劳动力流动成本,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23]。具体来说,首先,劳动力市场扭曲限制了农村劳动者进入收入较高的行业工作,例如,由于劳动力市场扭曲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以及我国工业部门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工业部门具备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特征,再加上地方政府资本投入和人才引进政策,使得相当比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进工业部门,而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要求更高、劳动报酬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的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却不足[24]。其次,劳动力市场城乡二元扭曲导致城乡劳动力从事同质劳动而不能获得基本相同的工资收入,对于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的工资水平、其他待遇以及基本保障都低于自由市场所应达到的均衡值,打击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并导致城乡间工资差异进一步扩大。最后,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市场扭曲导致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难以反映真实的供需关系,特别是对于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迁移劳动力,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受限,无法主动释放求职信息。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富余劳动力陷入“求职难”的困境,在基础生活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意愿下降,农村劳动力收入报酬减少,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说(图1):

假说1: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加剧不利于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假说2: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加剧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城镇化效应和劳动力流动效应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导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失衡。

三、 研究设计与变量设定

1. 模型构建

本文的实证研究试图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构建如下的计量模型:

[Theilit=δ+β×Distortit+jφj×CVit+ωi+ωt+εit] (1)

其中,[Theil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居民城乡收入差距;[Distortit]为核心解释变量,包括劳动力市场扭曲[Dislit]、劳动力配置扭曲[Dislait]和劳动力价格扭曲[Dislpit];[CVit]表示控制变量组;[ωi]、[ωt]分别为省份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下标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

为进一步验证劳动力市场扭曲影响机制,本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如下:

[Theilit=δ1+β1×Dislit+jφj×CVit+ωi+ωt+εit] (2)

[Medit=δ2+β2×Dislit+jφj×CVit+ωi+ωt+εit] (3)

[Theilit=δ3+β3×Dislit+∅3×Medit+jφj×CVit+ωi+ωt+εit] (4)

式(2)至式(4)中,[Medit]为中介变量,主要表示“人力资本水平”“城镇化水平”“劳动力流动指数”3个变量,其他设定同上文所述。

2. 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本文以城乡收入差距([Theil])作为被解释变量,用泰尔系数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

[Theilit=i=1I=30IitItlnIitPitItPt=IutItlnIutPutItPt+IrtItlnIrtPrtItPt] (5)

式(5)中,[It]和[Pt]分别表示城乡总收入和总人口,[Iut]和[Irt]分别表示在t年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总收入,[Put]和[Prt]分别表示在t年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总人口数,根据该公式测算出的泰尔指数越大,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将劳动力市场扭曲([Disl])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根据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内涵,本文分别测度劳动力配置扭曲指数和劳动力价格扭曲指数1,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AC)得到一个综合得分以衡量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综合程度。借鉴白俊红等[25]的做法对劳动力配置扭曲和价格扭曲进行测度,劳动力配置扭曲计算公式如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