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作者: 宋琪 刘佳琪
[摘要]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建立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SM-DID模型评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直接正向影响,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间接影响,且对不同区域与行政等级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以上结论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推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城市高质量发展;PSM-DID;新发展理念
一、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国家发改委在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释义》中明确提出,新发展理念是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高质量发展则是追求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3。城市作为区域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的聚集地,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对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与本研究较为密切的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如薛明月等[1]和牛苗苗等[2]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引,分别对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群和各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算;黄梦涵等[3]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质量五个维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有学者关注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如黄文等[4]发现,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张莹等[5]验证了扶持政策能够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等。通过梳理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一方面,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发展维度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有研究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融合了新发展理念[1-2],还有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6-7],但少有研究将新发展理念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经济建设是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应把经济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1。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鼓励和引导地方积极培育新动能、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重要手段[8],但是目前该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路径尚不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据此,本文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结合新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建立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灰色关联法对我国1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2021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评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最后,为提升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各地区发展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建议。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是追求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基础之上进一步追求发展的均衡性、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公平性[9]。因此,本文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经济增长、创新提升、协调均衡、绿色低碳、对外开放,以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经济维度,集群建设能够通过培育壮大新动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动力[10],2022年,上海、深圳、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当地GDP的23.8%、41.1%、21.6%2,有效带动了全市经济跨越式增长,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维度,产业集聚可以加快区域创新要素流动[11],例如武汉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了“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协调维度,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辐射作用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如北京、天津两地的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国家级产业集群,产业链与创新链不断融合,区域发展一体化水平得到持续提升;绿色维度,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许昌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资源循环利用、高效节能建设等优势领域,已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放维度,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长三角地区将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发挥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助推城市开放发展;共享维度,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可以生产惠及民生的科技产品,如智能交通系统能够极大地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等。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科技创新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12],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促进高质量发展[2]。基于此,本文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方面出发,进一步分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1)科技创新的机制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聚集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带动科技创新发展[13-14]。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技术创新、资本集聚等方面的优势,快速内化吸收行业内最新的技术成果,在集群内进行资源共享、知识的扩散和转移,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促使中小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15];另一方面,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更高的集聚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更容易形成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和技术联盟。合作形式有利于促进企业间整合创新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的技术和手段,企业在合作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16]。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可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2)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17],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不断延伸产业链,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18]。一方面,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分工体系,通过信息网络、市场网络、产业网络等推动产业间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交换与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动产业上下游关联,带动产业链贯通循环,实现地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及产业结构调整[19];另一方面,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以为未来产业创造新的需求,对传统产业进行更新改造并提供技术支撑[20],通过带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低端产业结构向以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化产业结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b: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以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为准自然实验,收集2016—2021年我国1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其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进一步地,将建立了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城市视为实验组,未建立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城市视为对照组。数据来源为知网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小部分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进行填补。
2. 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1)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前文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高质量发展指数计算
本文综合采用熵权法、TOPSIS法和灰色关联法建立计算方案。首先,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指标数据所隐含的信息和规律[21],各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其次,运用TOPSIS法计算最优值、最劣值及正负理想解的距离,结合能够准确评价随时间变化变量的灰色关联法计算正负理想解的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计算出相对贴近度即高质量发展指数[22]。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列出2018—2021年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十五位和排名后十五位的城市,结果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可知,从城市区位来看,大部分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位于东部地区,如北京、上海等;西部地区有西安、成都和重庆,中部地区有武汉和合肥;从城市行政等级来看,在排名前十五的城市中,大部分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非副省级省会城市有合肥,普通地级市有苏州、东莞等。由表4可知,2018—2021年排名后十五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在0.3左右。从城市区位来看,排名后十五的城市中,中部及西部地区城市较多,东部地区城市较少;从城市行政等级来看,排名后十五的城市均为普通地级市。总体来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城市间高质量发展指数差距较大,但是差距在不断减小。
3.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DID模型通过构建实验组与对照组来比较政策的执行与否所带来的差异,需要两者具有相同的时间趋势来证明,政策实施前后对象的变化完全由政策效应引起[23]。由于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具有非随机性,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政策冲击前即存在差异,可能无法满足平行趋势检验。Hechman等[24]提出的PSM法基于“反事实推断模型”通过计算个体进入实验组的概率,为每一个实验组样本匹配到特定的对照组样本,从而确保两组样本之间具有相同的时间效应,满足DID模型对共同时间趋势的要求。因此,本文运用了PSM-DID模型探究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模型如下:
[gdlit=β0+β1treatedi×timet+Controlsit+μi+υt+εit] (1)
上式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城市和年份。
被解释变量gdlit。该变量是本文的核心被解释变量,表示城市i在第t年的高质量发展指数。交叉项treatedi×timet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由did表示。其中treatedi为组别虚拟变量,若城市i建立了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则treatedi=1,否则treatedi=0。timet为时间虚拟变量,当t位于2019年及以后,则timet=1,否则timet=0。μi表示各城市的个体固定效应,ϑ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Controlsit为可能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互联网普及度(intel)[25]、金融发展水平(fis)[2]、工业化水平(ind)[26]、市场规模(mar)[26]。具体变量说明及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