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 马继迁 李肖肖 张宏如

[摘要]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同时给企业员工带来巨大冲击。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数据,考查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人工智能被制造企业应用后,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大为改善。进一步检验表明,人工智能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人工智能对在车间工作员工、90后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基于上述发现,提出充分认识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改善效应、有效引导环境较差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力推动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进程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人工智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工作环境;智改数转

一、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要实现制造强国,智能制造是必然选择。根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产业链研究报告》1,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达2.7万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3万亿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渗透于制造业,成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制造企业快速“智改数转”,结构性失业成为随之而来的突出社会问题。出于对“机器换人”的担忧,员工会产生焦虑与恐慌心理,这影响了员工身心健康,也容易诱发企业劳动纠纷,不利于企业发展与社会稳定。

人工智能应用对就业岗位的替代效应显而易见,但其创造效应依然存在。从历史上看,技术进步会创造新的行业和领域,并刺激新的工作岗位产生。已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劳动岗位,但同时也会提高难以被自动化替代的劳动岗位需求[1]。伴随着智能机器的使用,岗位的减少抑或新岗位的出现,都意味着员工的工作环境发生变化,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根据资源依存理论,工作环境的改变会触发个体产生消极或积极情绪[2]。人工智能生产系统的使用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给员工心理带来幸福感等积极情绪。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人工智能应用于制造企业后是如何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这种影响是消极还是积极的?如果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员工的心理有重要影响,那么该影响的发生机制是什么?这种影响是否因工作场所、年龄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拟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来进行相应研究。

二、 文献回顾

1. 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3]此后心理健康议题成为学术热点,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广受关注。员工工作压力大或者人际关系不良,可能导致工作事故增加、工作效率下降,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雇主收入。雇主为了利益最大化,会有意识地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调查表明,自21世纪以来我国大约有86.7%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心理紧张等,重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正常的交往、工作以及人际关系,其中30%左右的人会发展为各种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仅仅抑郁症患者就达到17%1。刘华山[4]认为心理健康是在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下,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的积极功能。有学者指出,我国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提高,不论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是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上都难以满足我国社会和民众对心理健康的需求[5]。

Gavin[6]认为企业员工在不同工作环境下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不同,在工作过程中,公平的奖励制度、信任和对员工的关注程度更有益于员工心理健康。Warr[7]提出了9个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其中,机会、物理安全和社会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周晓琴[8]认为文化程度是影响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这种差异在中高度心理问题上表现显著。刘晋洪[9]通过对深圳市外来务工员工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心理问题会有所不同,其中18—35岁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远离家乡和缺少亲人支持的情况下,不良的工作环境、繁忙的工作状态、不公平的工资待遇、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均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严重的会引起心理疾病。郭丽娟[10]认为,企业员工长期从事生产一线操作、家庭与人际关系紧张、经历过安全事故等因素,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 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数智化技术俨然成为推动生产与生活关系变革的新动能,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一大趋势。学术界试图回答这种趋势如何影响到员工心理健康的问题时缺乏敏锐度,尚未达成一致结论。

悲观派学者从劳资关系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认为制造业智能化将通过替代工作岗位和去技能化,减少员工的就业机会与工资议价能力,这将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智能化改造是一种企业利用新兴技术形成的资本替代劳动力、削弱劳动力议价能力、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战略。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中的低技能劳动者比重更大,制造业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和应用,会显著影响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研究表明,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取代劳动力市场的工作,还可以变革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导致大量技术驱动岗位工人失业[11]。有学者对美国1990—2007年19个行业使用机器人的情况、全球近800个职业所包含的近2000个岗位进行分析后发现,机器人的使用不仅导致就业人口和工资收入下降,而且近50%的工作岗位可以通过现有技术进步来实现机器替代[12]。据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未来30年内,人工智能将转变为超级人工智能,其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的概率为三分之一[13]。甲骨文公司的调查表明,51%的员工对应用人工智能引发的失业后果表示担忧[14]。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增大了员工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员工面对收入下降、失去工作以及一定的经济动荡,极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这些情绪会消耗员工的大量精力,促使其产生离职倾向,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15]。

乐观派学者提出不同见解,他们认为现有研究高估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破坏能力,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的赋能效应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工作效率及增加员工收入,从而使员工产生积极情绪。Berg等[16]指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生更多的劳动需求,创造出大量的劳动岗位。Oschinski等[17]研究发现,智能化对加拿大劳动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行业,这些行业受自动化影响的不到1/4,面临自动化风险影响的仅占1.7%。同一职业内包含许多任务,但是人工智能只能替代部分任务。OECD国家的情况表明,仅9%的工作可以实现自动化,因此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对就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另外,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都是枯燥、肮脏和危险的任务[18]。从创造效应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员工收入,同时减少工作时间。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能够相互抵消[19]。在人工智能创造大量“快乐工作岗位”的推动下,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将得到提高。王君等[20]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拓展了就业总量,也提高了工作质量,给员工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缓解了失业带来的恐惧,让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幸福感。

3. 人工智能应用影响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机制

人工智能首先被应用于危险和肮脏的工作环境中,工作环境的快速变化有助于改善员工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确实在改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机器人通常被安置于恶劣、危险、难以接近或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中,以提高生产效率、灵活性、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减少事故的发生[21]。陈昊等[22]认为机器人存量和增量的扩大,有利于减少制造业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通过适度扩大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使用规模,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制造企业工作环境。在“机器换人”背景下,人工智能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工作危险性和工作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工作满意度,这些都有益于员工的身心健康[23-24]。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增加收入和减少工作时间来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何小钢等[25]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型转型经济体中,如果能够实现完善和稳步推进工业AI转型,那么它很可能有助于缓解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不是造成技术的恐惧。

三、 研究假设

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影响,同时产生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进而给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冲击。悲观派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应用产生的替代效应会给员工带来威胁,失业者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失业,甚至可能陷入永久性失业,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自身和家庭需求的满足,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员工的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产生消极、反抗的心理行为[26]。乐观派学者持不同观点,他们更重视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创造性而不是破坏性,认为其破坏力是可控的。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增加积极的生活事件,从而改善员工的情绪,有效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Metra Martech市场调研公司2015年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对就业的积极影响》报告认为,工业机器人对就业并非产生消极影响,相反积极影响更为显著。未来5年机器人将为世界创造100万个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27]。因此,从人工智能的岗位创造效应来看,新产生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员工因失业带来的恐惧,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一般意义上看,两种不同的观点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针对工业化程度不同的国家,由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等因素的差异,还要做细致分析。在我国,目前面临着对人工智能了解不深、应用方式简单、发展方向杂乱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还未完全与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领域还没有普遍性地、根本性地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应用于制造业领域后,给员工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冲击效应,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给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层面的负面事件尚不明显。此外,企业通过提供培训、增加休息时间等措施,也可以将人工智能对员工心理健康的破坏性影响降到最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提出假设1。

H1:制造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员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改善。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企业生产场所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特征以及工作内容。根据资源依存理论,工作场所的改变会使工作环境发生变化,继而导致个体出现资源的损益,个体在维持或者获得有价值资源的动机下,产生消极或者积极的情绪体验。机器人存量和增量的扩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制造企业工作环境[28]。人工智能经常被安置在恶劣、危险、难以接近或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境的危险性,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人工智能的使用改善了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

四、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该调查采用一种多阶段、多层次、劳动力规模与行业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目标人群是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和海南)15至64岁的劳动力。调查重点是员工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状况和变化。此外,2018年CLDS中的个人调查包括一份专门针对个人工作信息和工作单位使用人工智能情况的调查问卷,这符合本研究的目标。本文使用的实证数据仅来自2018年CLDS中的个人问卷。样本选择过程如下:根据研究目标,关注制造业企业员工的情况,筛选了1040名制造业企业的员工,对16—60岁制造业员工样本进行分析,有801个样本符合条件。由于样本中缺乏联合信息,有246个观测值缺失值,最终分析样本包括555个有效观测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