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平台的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机制研究

作者: 高锡荣 杨皓岚 高尚

[摘要]为消减人力资源区域失衡并缓解落后地区人才短缺,基于“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构建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智能平台,设计促进高端人才远程共享的内在机制——供需吸引机制、贡献激励机制和违约防范机制。其中,供需吸引机制旨在增强人才供需双方的相互吸引,贡献激励机制旨在强化人才的贡献回报预期,违约防范机制旨在约束人才供需双方的守约行为;物联网技术用于构建虚实融合的远程合作场景,区块链技术用于记录和管理人才供需双方的合作行为,智能合约用于自动执行人才共享合同条款。基于智能平台的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可以充分拓展高端人才的事业空间,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使用模式,平抑稀缺人力资源的区域失衡,支撑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智能平台;共享机制;区域协调

一、 引言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过去几十年“沿海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留下的严重后遗症。党中央历来都高度重视区域平衡协调发展问题,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全党不断回归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终极目标,不断强化对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可以预见,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将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然而,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根本上来源于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稀缺人力资源的贡献。因此,要想区域平衡协调发展,首先必须做到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稀缺人力资源的平衡协调利用。

当前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失衡问题,尤其是高端稀缺人力资源。多年来,人力资源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导致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出现人才空心化现象加剧。那么,如何扭转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稀缺人力资源的区域失衡,为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奠定内生基础呢?吸引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稀缺人力资源的逆向回流无疑是解决区域失衡问题的最佳途径。然而,由于人力资源向东部集聚的马太效应惯性很大,短期内实现真正的回流非常困难。因此,退而求其次,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或许是解决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稀缺人力资源区域失衡问题的可行思路。

是否可以让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高端稀缺人力资源为中西部地区所用?在智能网络时代,这或许是可行的。智能网络平台具备远程实时映射功能,消除了空间限制,能够将全国甚至全球的优质人力资源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为落后地区提供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只需针对性地开发人力资源远程共享平台,并构建相应的共享制度体系,确保人才供需双方的核心关切和基本权益,便可实现高端稀缺人力资源的区域平衡利用,推动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

事实上,传统的地理位置和雇佣关系限制大大限制了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稀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导致资源在一些地区紧缺而在其他地区闲置浪费。引入人力资源远程智能化共享平台将从根本上打破双重限制,充分释放高端稀缺人力资源的内在活力,为区域平衡协调发展注入无穷伟力。

综上,本文拟探讨构建稀缺人力资源智能化共享平台的技术路径,设计基于智能平台的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机制,据此有效吸引稀缺人力资源为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二、 文献回顾

1. 对稀缺人力资源共享的研究

在人才区域共享方面。佟林杰等[1]提出了完善区域人才共享模式建设方案,包括政府主导、产业主导和大学主导三个方面。刘追[2]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下新疆的人才共享机制基本框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宋成一等[3]则提出了推动人才共享理论发展的研究方向。王晓航[4]归纳了我国跨区域人才共享实践的模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许阳[5]针对地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共享人才战略,并强调约束效力和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张敏[6]从区域协同治理理论出发,提出了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利益的人才共享机制。

在稀缺人力资源企业共享方面的研究。Bartlett等[7]认为企业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有助于共同发展和知识共享。Geels等[8]指出人力资源共享可以深化企业间合作程度,推动创新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费艳颖等[9]研究了稀缺人力资源联盟,认为它是为满足特殊任务或临时项目而形成的一种临时契约关系。戚湧等[10]认为稀缺人力资源联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张薇薇等[11]强调高水平人才资源共享对提高创新绩效有重要作用。Saito等[12]提出了一种点对点的人力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李海舰等[13]认为人力资源共享有效配置了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减轻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压力。章慧南等[14]的研究表明共享型领导对员工的促进性建言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2. 对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支持并强调了区块链技术在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的主要作用,将其视为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强调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15]。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公开透明且去中心化的共享数据库[16],它具有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分布式数据库特性,也是一种防篡改、去信任的数据库技术[17]。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物联网场景的身份认证[18],智能合约具有去中心化、自动执行和可验证的特点,在金融、医疗保健和能源等传统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9]。智能合约还可以通过自动理赔和透明化理赔流程实现保险产品的自我管理[20]。

在征信方面,孙国茂等[21]分析了我国征信体系,指出其存在的巨大缺口,并认为区块链在个人征信中的应用可以降低违约风险,协调信息共享和隐私保护的矛盾。塔琳等[22]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平台征信数据共享模型,解决了金融平台征信系统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了区块链在征信系统中的作用机理和应用场景。盛安琪等[23]通过分析国内金融监管机制问题和国外监管机制,基于区块链构建了征信体系的科技监管路径。Zhao[24]设计了基于区块链和决策树的个人信用评估流程和技术,以弥补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不足。Zheng等[25]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模型,在供应链中实现共享交易信息的访问控制和管理,解决了征信数据量大且隐私保护困难的问题。

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现有文献多从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与效率方面开展研究,缺乏对人才供需合作关系与机制的精确设计,且对新兴智能技术在人才远程共享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强调不够。事实上,以往人才远程共享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事前供需双方不匹配,事中违约防范不给力,事后贡献激励不到位。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赖于共享机制的健全完善,又离不开相关智能技术的有效支撑。遗憾的是,以往研究并未深究上述问题。

三、 稀缺人力资源概念及远程共享框架

1. 核心概念定义

(1)稀缺人力资源

稀缺人力资源是指在人才供需关系中供给严重不足的一类人才。与商品短缺不同,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源存在供给壁垒,难以通过增加供给来缓解短缺。稀缺人力资源的上述属性特征,可由图1来综合描绘。

图1中,稀缺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在B点,但供给量却在A点,供给量远远小于需求量。导致这种人才短缺的根源在于刚性的人才供给壁垒,其使得人才供给很难向右突破供给壁垒的阻挡。

(2)人才供给主体

人才供给主体是指为拓展个人事业而向市场提供特定领域知识服务的专业人士。本文的人才供给主体限定为高端稀缺人才,也就是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那一类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为需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3)人才需求主体

人才需求主体是指对人力资源有迫切需求的人才使用方。本文的人才需求主体限定为高端稀缺人才的需求方,且愿意为人才的使用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并支付足够的物质报酬和精神补偿。

(4)智能平台

智能平台是一种基于智能技术的网络平台,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合作的中介场所。智能平台具有以下基本属性:智能性,利用智能技术支持人才供需合作,实现高效率的合作效果;远程性,通过虚实融合场景的应用,克服空间距离限制,实现人才供需双方的远程实时交互;泛在性,智能平台能够覆盖世界各地和每位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的空闲时段和空闲脑域,最大程度地挖掘人才的专业效率。

2. 远程共享框架设计

稀缺人力资源的远程共享,就是通过智能平台将人才供需双方相链接,以此实现高端人才的远程使用。为确保人才远程共享得到真正实现,首先必须设计合理的人才共享机制作为直接支撑,其次还须选用合适的智能管理技术作为底层支撑。图2展示了“机制设计+技术嵌入”的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框架。

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机制设计是对人才供需双方远程共享行为准则的制度规定,具体包含以下三个维度:供需吸引机制,强化人才供需双方的相互吸引关系,实现合适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匹配;贡献激励机制,强化人才的贡献回报预期,提升合约执行效率与完成程度,确保满意的合作回报;违约防范机制,对违约行为进行刚性约束,提高违约成本代价,加强违约记录,促进供需双方守约履约。

技术嵌入,就是对相关主体主观行为引入技术操控工具。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技术嵌入,就是对人才供需双方的远程共享行为引入技术操控工具。具体技术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区块链信用管理技术,用于实时记录人才共享合同的执行过程,标记合作双方的履约程度和违约行为,智能化管理供需双方的合作信用;智能合约交易管理技术,用于按时自动执行人才共享合同的合作条款,规避人为因素对供需合作流程的干扰,最大程度保护守约人的利益;物联网知识共享技术,用于将人才供需双方映射至网络空间,构建虚实融合的远程合作关系,打破供需合作的距离障碍。

四、 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机制设计

稀缺人力资源远程共享机制设计规定了人才供需双方的远程共享行为准则,包括供需吸引、贡献激励和违约防范机制。供需吸引机制是在共享行为发生之前优化匹配,寻找最佳供需方。贡献激励机制是在共享行为发生后实现利益交换,正向激励双方的远程共享。违约防范机制是在共享过程中防止违约行为,保障双方的远程共享。

1. 事前供需吸引机制

(1)供需吸引模型构建

在远程共享前,须建立相互吸引的匹配机制。参考牛顿的引力定律,可构建供需吸引模型。该模型将需方实力、供方能力和供需双方匹配度作为主要因素。假设ɡ为双方之间的吸引程度,R为需方相对声誉(反映需方实力),a为供方相对能力(反映供方能力),m为供需双方相似度(反映供需双方匹配度),则可构建供需吸引函数如式(1)所示。

[g=KRa1-m2] (1)

式(1)中,K为吸引力换算系数;(1-m)代表供需双方相对距离;[R, a, m∈[0,1]]。式(1)表明,供需双方之间的吸引程度,与需方相对声誉R和供方相对能力a的乘积成正比,而与供需双方相对距离(1-m)的平方成反比。

显然,要想提升供需双方的相互吸引强度,首先要提升供需双方相似度m,其次要提升需方相对声誉R,其三要提升供方相对能力a。进一步考察,当[m=1]时,供需双方相对距离为零,表示供需双方完全匹配,双方吸引程度趋于无穷大;当[m=0]时,供需双方相对距离为1,表示供需双方完全不匹配,双方吸引程度趋于最小。

(2)供需匹配关系及匹配流程

1)供需匹配关系。基于模糊相似理论,构建人才供需双边匹配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D={Di, i=1, …, n}]为人才需求主体集合,[S={Sj, j=1, …, l}]为人才供给主体集合,供需双方以智能平台为中介寻求最佳匹配。

假定供需双方对需求与供给的描述采用自然语言标准用语,描述指标数据对为[[presentation,attributes]],其中,[presentation]为供需内容表达,[attribute]为主体属性表达。需求主体的需求内容表达为[Dpresentation={Dpresentation, i, i=1, …, n}],供给主体的供给内容表达为[Spresentation=(Spresentation, j, j=1, …, l)]。需求主体期望供给主体属性为[ADS={ADS, k, k=1, …, qS}];供给主体期望需求主体属性为[ASD={ASD, k, k=1, …, qD}]。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