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志翠 赵宇
[摘要]区域经济韧性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产业多样性实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提升的相关研究受到重视,但其影响路径还存在争议。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10―2021年面板数据,对产业多样性及区域经济韧性进行具体测度,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产业多样性以知识溢出、协同效应、增强要素流动性以及分散风险实现区域经济稳定;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门槛效应,且正向效应随创新人才集聚门槛值提高而逐渐增加;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产业多样性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创新人才集聚溢出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多样性;创新人才集聚;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一、 引言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式所引发的贸易战还是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呈结构性减速的软疲劳特征,都对中国区域经济稳步增长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各主体重点关注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新常态下使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1。
对于目前中国而言,很多地区过度依赖,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逐渐表现出结构相近、专业化程度过高趋势[1]。然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在特定阶段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导致的弱抵抗性弊端也会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外来冲击视角来看,产业结构是迎接外来冲击的首要面,并以此向其他经济层面进行延伸。在新形势下,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一旦出现较强的外部冲击或需求面萎缩等危机时,往往会受到自身结构特点的限制难以快速地转型。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的多样性问题也成为重点研究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实体经济融合,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链与服务链众多环节点的要求2,而在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完善、加强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多样化的产业组合凭借扩大知识溢出、增强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及风险分散的特性,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因此在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明晰产业多样化的作用,研究产业多样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对新时期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以下相关问题:一是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有何种相关关系。二是产业多样性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三是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从空间视角来看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如果存在,是何种影响?
二、 文献综述
韧性一词源自物理学概念,用来描述物体遭受外来压力影响后回归至初始状态的特征。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2]于1973年首次将物理学概念“韧性”引入生态学和工程学领域,此后韧性概念逐渐向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延展。为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对危机产生变化的敏感性,经济学家Martin[3]将“韧性”引入区域经济,随后众多学者开始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产业集聚[4]、科技金融生态[5]、产业结构演化[6]、财政体制失衡[7]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扩展了韧性概念在经济学研究的边界。
产业多样化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Jacobs[8]提出,其认为产业的多样化具有实现知识扩散、减少技术交流时间的动态正外部性。自此以来,这种正外部性与专业化所带来的认知锁定等负面影响开始被学者们关注。为进一步研究产业多样性是否有助于实现技术交叉,满足不同产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征,以Frenken[9]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家首次提出产业相关多样性与产业无关多样性的概念,以强调具有较强投入产出以及技术关联的产业与较弱关联产业之间的差异。以此为基础,学者们也将产业多样化的概念向相关领域延伸,研究产业多样性与产业间共生的模式[10]、产业多样化对城市加总就业创造的影响[11]以及对人力资本外部性分化[12]等相关问题。
为分析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相关学者以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经济结构问题[13]、后金融危机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背景[14]以及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索产业多样性在微观劳动力、中观技术交流以及宏观产业协同等不同方面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15]。以上相关研究明确指出了多样性对韧性提升的积极影响,但并未分析其影响机制。而在研究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影响的路径方面,相关学者将流通集聚[16]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17]重要参考变量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却忽视了将产业多样性细分为相关、无关多样性两者的具体影响。因此本文在对以上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是众多学者所认同的,但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分别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以及产业多样性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区域经济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借鉴以上相关文献经验,采用众多学者常用的熵值法测量产业多样性并将其进行分解,以区位熵测量创新人才聚集的程度做门槛变量,研究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相关影响以及传导机制。主要贡献之处以及创新点在于:(1)将产业多样性进行细分,进一步分析相关、无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丰富产业多样性及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研究。(2)以理论梳理为基础,将创新人才集聚作为重要门槛变量,研究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丰富影响路径研究。(3)以空间视角考察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相关关系,延展空间相关理论。
三、 理论机制分析
产业多样性可表现为相关多样性以及非相关多样性。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增强相近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各个产业之间互补的特性有利于实现有效知识的溢出[9]。其次,表现为对相关产业的协同能力的提升。较强关联的企业具有相近的生产环境的需求,为实现增利减本的目的,企业会自发地联合起来协同发展,从而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最终实现规模效应。最后,产业相关多样性有益于减少生产要素跨产业流动产生的摩擦,降低不必要经济损失。对于相似的产业结构而言,其拥有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性,重大技术的突破在相近的产业间往往可以快速普及,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辐射增长。除此之外,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一个侧面影响在于减少了结构性失业。根据“干中学”理论,初级劳动者到高级劳动者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而相似的产业结构的基本工艺以及行业知识大同小异,当经济环境不稳定,工人面临失业问题时,劳动者可以以更短的时间实现跨行业就业,减少了结构性失业产生的破坏性,保证了劳动力生产要素较为平滑的流动。
非相关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险分散。避免结构过于单一遭受到冲击时对邻近区域的产业体系造成连锁性破坏[14]。当风险发生时,韧性较强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地区经济的整体稳定,给韧性较差产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其通过外在整体经济的稳定迅速恢复到原本的经济状态。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产业多样化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显著的影响,产业多样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
产业多样性实现区域经济韧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于多元化的产业交叉有助于促进产业联系加强、加快实现知识溢出、减少技术交流时间[18]以及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而这一过程的进行则须以创新人才作为载体。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存在,创新人才的集聚会有效地加快知识技能与应用技术的扩散和交流,有利于关联企业联合发展。产业的多样化往往伴随着较强的管理需求以及多元化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当创新人才集聚过低时,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以实现信息、技术的无障碍交流,产业间的协调能力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当外来冲击产生时,产业内难以形成抵抗风险的强作用力,其韧性也就处于较低水平。当创新人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实现规模效应,技术交流壁垒逐渐被打破,产业间的协同能力也得提升,进而形成韧性较强的产业结构。因此,将人才集聚作为门槛变量观测不同程度的创新人才集聚下,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必要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存在非线性关系,创新人才集聚具有门槛效应。
产业的多样性有助于完善产业链的稳健结构。根据投资组合理论,相关且多元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各地区产业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当遭受冲击时危机会在前向、后向或相关产业间传导蔓延。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产业链的延伸不再受地理空间的局限,而是受不同区域基础研究、产品开发、产品市场化等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区域可根据自身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关系,通过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以适应外来冲击对该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而实现优化产业的整体空间布局。此外,从组织学习视角看,多样性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跨组织学习的交流和协作。产业多样性较高区域往往伴随着多元化的信息、技术的聚集,有利于临近区域实现相关产业知识技能的汲取从而达到技术的转移和再创造,最终使邻近区域的产业多样性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具有空间相关性。
针对以上研究分析总结,本文给出的机理分析图,如图1所示。
四、 区域经济韧性与产业多样性测度
1. 区域经济韧性测度评价标准与指标构建
现有关于区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采用单一变量法,主要分析发生冲击后核心变量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缺口,另一种是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为确保区域经济韧性变化的整体趋势得以准确衡量,本文参考朱金鹤等[19]、蔡咏梅等[20]、曾冰[21]的做法,构建指标体系来综合测度区域经济韧性变化,最终采用熵权法测量得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见表1和图2。
由韧性空间分布图可观测出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分布呈阶梯状,以东高西低为主。2010―2021年,区域经济韧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且东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中部地区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增长较慢,相较于2010年,东西地区区域经济韧性差距在增大。
2. 产业多样性的指标测量
本文参考陈兢等[16]对产业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借鉴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产业划分,将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以及19个小类别,具体见表2和图3。
本文采用熵值法计算产业多样性,具体计算方式为:
[var=1npiln1pi] (1)
式(1)中var为产业多样性,n为小类部门数量,n=1,2,……,19。[pi]为某一地区该行业从业人员占该地区总从业人员的比值。此外,根据熵值法对产业多样性进一步分解,可得出相关多样性以及非相关多样性。
非相关多样性具体计算公式为:
[ur=k=1kpkln1pk] (2)
式(2)中k为大类部门,分别代表各省份中k各不相关大类部门,假定小类部门i属于大类部门[Sk],其中k=1,2,……,k;n=1,2,3,……,i,则有大类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pk]就是小类产业部门就业比重之和。得到:
[Pk=i∈SkPi] (3)
在式3的基础上计算大类产业下面各小类产业的熵指数[Hk]:
[Hk=i∈SkPiPklnPkPi] (4)
在[Hk]的基础上计算相关相关多样性rv,衡量大类产业下面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小类产业的多样性程度,公式如下:
[vr=k=1kPkHk] (5)
我国产业多样性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2010年相关多样性多集中于中部地区,东部沿海以及西部地区较弱,非相关多样性多集中于北部地区,东部、西部、沿海地区较弱。2010―2021年,相关多样性分布变化较小,东部依旧保持较低相关多样性,西部地区相关多样性增长明显;非相关多样性分布变化较大,形成明显的东高西低态势,且西部地区非相关多样性明显降低。
五、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根据数据来源的可得、可靠性,本文以2010―2021年为研究期间、以中国31省域为观测目标建立面板数据1。原始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人口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统计数据库。缺失数据采取线性插值法补齐。为减少多样本数据存在的极端值对模型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连续变量进行1%和99%分位的缩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