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路径与策略
作者: 李俊夫 李晓云
[摘要]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方式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推动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选择,而绿色转型则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途径。采用异质性研究的方法,调查和分析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研究前沿和标杆实践,归纳得出,驱动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来自环境规制、技术驱动、利益相关者压力、绿色市场需求及绿色文化。同时,企业根据自身的产业特性和资源禀赋,通过绿色创新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制造服务化升级及数字化赋能等路径实现绿色转型。基于国内外绿色转型前沿理论及企业转型实践,构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路径及策略的框架模型,提出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策略建议:制定绿色战略、培育绿色文化、促进绿色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碳中和;绿色转型;前因;过程路径;策略建议
一、 引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1],而绿色转型则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作为世界上单一国别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绿色转型挑战。经过四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相对粗放,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对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
“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和战略性也对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虽然制造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距离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存在如低端依赖、高碳锁定、绿色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作为中国工业化核心支柱的制造业企业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其绿色转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绿色发展的成色与质量。另一方面,全球社会、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变革为中国制造企业的可持续转型打开了制度、市场和技术的绿色机会窗口[2-3],而绿色转型正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抓住绿色机会窗口实现从后发追赶到换道超越的重要途径。
因此,深入探索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过程路径与发展策略对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绿色转型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实现从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方式到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 绿色转型的内涵与研究综述
1. 绿色转型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转型(Green Transition)是指企业在绿色导向下,以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为核心,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产过程绿色化程度,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绿色高质量成长的可持续增长模式,是从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向能源集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影响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动态过程[4-7]。绿色转型不仅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变革,更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价值取向”,其实现方式是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实现经济绿色增长,最终达成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的完全脱钩,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成长[8]。
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转型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的研究视角有过程观、模式观、发展观、脱钩观和维度观。过程观强调绿色转型是从粗放到集约、从高碳向低碳、从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的动态过程;模式观认为绿色转型是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实现企业绿色成长、产业绿色重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脱钩观将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脱钩;维度观将绿色转型分为文化、战略、创新、管理、生产、产品、投入和排放等不同维度。
2. 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有关绿色转型的研究整体上偏宏观和中观,更多地聚焦于国家及产业层面分析国家和区域的绿色转型问题,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绿色转型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视角有绿色政策对区域绿色转型的影响、发达区域低碳转型机制、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政策等。详见表1。
(2)国内研究进展
目前,基于中国情境绿色转型的研究主要聚焦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区域绿色转型和微观层面的企业绿色转型。宏观层面的区域绿色转型研究主要包括区域绿色转型效率测量和特征描述、环境规制对区域和产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后发城市绿色转型的模式与路径等;微观企业层面绿色转型的研究主要有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能源企业绿色转型的特征、企业绿色转型的策略及驱动因素等。具体见表2。
三、 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
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条件因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及自身的资源禀赋差异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这些前因条件主要来自3个层面: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个体层面。驱动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条件主要有环境规制、技术驱动、利益相关者压力、绿色市场需求及绿色文化。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变革过程,并不是由单一原因或条件所触发的,而是多种前因或条件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转型实践。
1. 环境规制
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在缺乏监管的情境下,企业个体没有足够的动机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环境问题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性,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一定的参与和监控。环境规制是政府相关机构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与引导,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条例与措施等[22]。
环境规制对绿色转型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效应:“遵循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在“遵循成本”效应下,遵循环境规制导致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进而阻碍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在“创新补偿”效应下,适度的环境规制可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形成超过环境规制成本的“补偿性收益”,激励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开发,实现部分或完全抵消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遵循成本”,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23]。当政府环境规制强度较大时,企业只有通过绿色创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满足相关环境法规要求,并有效补偿环境规制成本[24]。一方面,政府会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强制要求企业遵守相关规制,推动企业主动进行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另一方面,政府还会通过制定各种市场激励政策来引导和激励企业主动进行绿色创新,如绿色创新补贴、政府绿色采购等。从动态角度看,环境规制带来的监管和遵从压力,会推动企业追求环境合法性,激发企业主动引进低碳新技术、节能新工艺和绿色新产品,加速企业进行绿色转型。
2. 技术驱动
在影响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诸多因素中,技术驱动是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生产系统内部绿色化最为关键的动力来源。在全球技术—经济范式绿色变革的宏观背景下,绿色技术兼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优势,在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高碳制造企业,通过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向低碳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5]。绿色技术创新是指具有创新的原创性、新颖性、价值性等特征,且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流程的创造,或已有技术、产品和流程的改进与完善。这些创造与改进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源头控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废物回收、资源循环,从而降低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负担并加速企业的绿色转型。
绿色技术创新可通过源头生态设计、过程清洁生产和末端污染治理等方式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绿色化提升。在源头生态设计方面,企业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减量化设计,在源头减少产品的资源使用;采用可降解或对环境污染较小的新型原材料;提高产品的易回收性、可拆解性及模块化程度,以有利于后续的回收产品再制造。在过程清洁生产方面,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增加企业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程度,推广应用先进绿色生产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产品绿色附加值。在末端污染治理方面,企业采用先进的绿色技术,可提高末端污染物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技术的开发、扩散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绿色转型。
3. 利益相关者压力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股东的要求,还需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26],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监管者、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员工、社区、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企业的污染对利益相关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诉求对企业绿色转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7],企业的绿色转型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环境诉求,是对相关压力的一种反应[28]。利益相关者的环保压力是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的各种环境规制与绿色激励政策、非政府组织发布的环境报告、顾客的绿色需求给企业带来的市场压力、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对企业施加的环境压力、竞争者的绿色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合法性压力、媒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曝光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压力形塑了企业的绿色战略和环境行为。
竞争者的绿色行为会迫使组织走向绿色转型,因为外部竞争压力是推动企业采用绿色创新的可行机制[29]。上游供应商在推动企业投资新的绿色产品创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一作用从产品的开发阶段延伸到完成阶段。上游供应商的绿色创新行动会带动下游生产企业采取相应的绿色创新行为,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匹配[30]。面对消费者可能对企业施加环境压力的反应,下游分销商可以通过抵制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企业的产品以维护自己的绿色品牌形象[31]。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如高层领导团队、中层管理者、基层主管、员工在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4. 绿色市场需求
绿色消费可以引领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新,这有助于培育生态文化价值观和新的绿色行为与生活方式[32]。企业对环境的关注一方面来自多元利益相关者施加的外部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由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带来的外部市场压力[33]。公众的环境意识日趋增强,愿意对绿色产品或服务给予更高的绿色溢价,越来越多的个体消费者更倾向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这最终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
具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的绿色市场需求是公司决定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有害原材料使用的关键驱动因素。绿色消费能够引导和倒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具有绿色理念的消费者,其绿色消费偏好会传导至生产领域,绿色市场的扩大导致要素资源更多地配置到绿色生产上,会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产品的绿色化导向,最终促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的良性互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呈现一种螺旋式交互促进的价值共创模式,共同推动企业积极采取绿色转型行为[34]。
5. 绿色文化
社会中存在多种制度和文化,而每一种制度都有各自的核心逻辑,包括社会层面的文化、信仰和规则,这些核心逻辑影响和形塑了组织的行为[35]。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深度嵌入多元制度情境中,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主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环境逻辑已逐渐成为外部多元制度环境中的主导逻辑,并在企业绿色转型的决策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较而言,拥有环境意识、社区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的企业更倾向主动地采取绿色转型,以积极回应企业所嵌入社区和社会的环境诉求[29]。绿色理念、可持续价值观和规范是鼓励消费者采用绿色产品的重要驱动因素,会推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文化,而绿色消费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进一步扩大消费者的绿色产品需求,进而鼓励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36]。绿色制度和文化不仅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也会影响组织和组织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进而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加速企业绿色转型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