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技术产业“三链”融合度的测度与评价
作者: 梁文良 黄瑞玲
[摘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提升金融能力,而金融能力的核心体现为创新资本的形成和产业资本的优化能力。“十四五”期间江苏要坚持创新在“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科技强省战略,亟需金融科技产业循环畅通,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江苏高技术产业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度。结果显示,江苏高技术产业“三链”融合度较低,主要是受资金链有序度波动性的影响。从“三链”序参量有序度变化情况来看,R&D经费投入强度、省资助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创业投资强度有序度低是造成“三链”融合度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完善资金投入结构,提高“三链”融合稳定性;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三链”融合度提升;专注产业链薄弱环节,强化“三链”融合能力;整合多样化资源优势,构建“三链”融合平台。
[关键词]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一、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完善产业与创新互促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跨区域一体化布局建设,构建产业跨界融合、企业协作融通、集群高端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1。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把培育产业链主导企业、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基础能力升级等作为“产业强链”的重点任务,并提出要基于“强链”目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政策链有机融合2。现今,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要素将对产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支持。但是由于创新的高风险特征以及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和风险偏好的存在,资金在流向不同类型企业的过程中存在偏向性[1],造成了创新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因此,为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产业强链”,必须优化行业及企业间的创新资金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实现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现有文献专门聚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的研究较少,但随着“单链”“双链”“三链”的研究逐步深入,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也日渐丰富,其中理论分析主要聚焦各链条的概念和结构、链条间的结构性匹配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关于“单链”的研究。目前对于“单链”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各链条的概念和结构。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包括原材料生产、技术研发、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制造乃至流通和消费等环节[2]。创新链是科技创新成果从产生到商品化一系列过程集合成的链型结构[3],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与试制、商品化、产业化过程[4]。从产业角度看,资金链是支持创新过程的资金供给链条,其目的是满足创新主体在不同创新阶段的资金需求[5],按照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自有资金、天使资金、政府扶持资金、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
对于“双链”的研究。目前有关链条间融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链条间的结构性匹配,且主要围绕“双链”的结构性匹配进行分析。洪银兴指出围绕产业链建立创新链,需要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6]。产业链和创新链能够实现融合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原因是技术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三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失衡[7],解决结构性失衡就实现了“两链”融合。从创新链和资金链的结构来看,创新链各个节点资金需求的时间和规模会因创新链的结构特征而存在差异,资金链供给结构、规模等应与创新链的需求相适应,才能保证两者有效结合[5]。在资金投入方面,R&D投入是支持创新的主要资金投入,郑文范等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察了R&D资金投入的合理性,包括R&D经费投入来源的合理性、按劳动类型配置的合理性以及使用部门的合理性[8]。同时,不同来源的资金也会对不同阶段的创新产生差异性影响[9]。
关于“三链”的研究。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是指建立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10]。就各链条在“三链”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产业链是核心、创新链是根本动力、资金链是其他链条发展壮大的“资粮”[11]。利益的合理分配在“三链”有效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上下游企业创新与否是企业考虑创新成本和创新收益后做出的行动[12]。要实现“三链”融合,需要投入创新链、产业链各环节不同性质的资金所获得的利益回报与其对应的风险成正比[13]。
关于“三链”的实证研究。现在关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度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成分分析法。陈雄辉等经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论证3个阶段构建了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广东省各地级市“四链”融合指数及排名[14],但该研究是通过2017年的数据对广东省各地级市“四链”融合进行横向对比,缺乏纵向比较。陈丽娜等在构建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1~9标度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15],造成该方法主观性较强。另一种是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王玉东等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了2013—201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的协同度,发现“两链”的协同度较低 [16]。郭红兵等根据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3个子系统构建了包含23个序参量的科技金融“三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了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科技金融“三链”协同度,指出三地区的“三链”协同度不理想[17]。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对“单链”或“双链”的研究,对“三链”的研究并不多。在“三链”融合研究方面,大多是关于“三链”融合机制的研究,对“三链”融合的实证分析较少。为了提高“三链”融合度,不仅要研究“三链”融合机理,也要清晰“三链”融合的程度,以便根据当前“三链”发展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江苏是我国金融资源最丰富、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成果最丰硕的省份之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其“三链”融合发展对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据此,本文拟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江苏高技术产业“三链”融合度,以期对经济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 “三链”融合的机理分析
1. “三链”复杂网状结构
“三链”融合系统不仅包括“三链”之间的横向融合,还包括各链条内部的纵向融合[11]。在横向和纵向链条中,各主体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关联,使得“三链”系统呈现出复杂网络性状,其原因主要是要素的差异性和主体的寻优决策。
要素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创新要素的差异。创新链是“三链”系统的核心,不仅包括依附于产业链的纵向创新链,还因单个产品创新需求而存在横向创新链,因而创新链本身就呈现出一种网络形态。在创新链中,创新主体因所研究内容和研究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基础研究环节的创新主体研究的领域更广、研究的问题更基础,更可能参与多条创新链;而产业化阶段则更多涉及单个企业。这种差异性造成了创新主体参与创新链的复杂化。同时,在产业链中,企业本身也会从事研发活动,此时企业兼具生产和研发两种功能,既存在于产业链中,也存在与创新链中,造成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交织、错综复杂。
从主体的寻优决策角度来看,“三链”系统内的各主体为了自身利益会调整其合作对象,导致主体间的关系发生变化,链条出现重构。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链条内部,还体现在链条之间。就各链条内部而言,生产主体根据成本-收益的变化调整与其合作的上下游企业;创新链内部各主体也会基于研究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其合作对象。就链条之间而言,投资主体考虑到投资回报率、投资风险、投资回报周期等因素而选择投资不同的创新主体,投资主体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复杂投资关系带来“三链”系统的复杂性。
2. “三链”融合的多节点联系
在这一复杂网状结构中,各节点的大小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强度不同。其中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既有链条内部的纵向联系,也有链条之间的横向联系,且两种联系均为强联系。资金链主要是投资主体投入某一创新环节并希望通过创新产出创造出增加值来获得投资收益,资金链和创新链之间的横向联系为强联系。而资金链内部各主体之间主要是投资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各投资主体之间的联系较弱。
在纵向链条中,产业链和创新链各个节点之间均为强联系,不因节点的大小而存在重要性的差异,每一节点均对链条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产业链上的每一节点因前后项关联而存在相互依存的关联关系。创新链各节点之间的联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创新链横向链条中的主体交叉性特征而存在纵向关联,二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产业链相应环节存在强联系,在产业链纵向联系和产业-创新横向联系的作用下,创新链各环节的纵向联系成为必然。资金链是支持创新过程的资金供给链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创新主体在不同创新阶段的资金需求,资金链因资金来源和投资目的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资金链各环节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但资金链的结构合理性会影响到创新活动的开展,并反过来影响投资主体的投资结构和动力,因而资金链各主体之间存在间接联系。在横向链条中,从理论角度看,产业链每一环节都会对应一条横向创新链,该创新链围绕特定产品的研发而运作。从动态发展角度看,众多小节点的共同创新发展会催生出较大的创新成果,使得企业在纵向链条中的相对地位发生变化。
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既是一个稳固的、相互促进的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系统。资金、创新资源(包括人才和设备)不能仅仅向产业链核心节点聚集,也应当在产业链核心节点之外配置合适的资源,以促进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竞争和整个系统的多元化发展,并实现系统升级与动态平衡。
3. “三链”融合的反馈机制
“三链”融合的关键是各主体间的合作,内在机制是反馈机制,该机制对提升“三链”融合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三链”的关联关系和作用方式来看,“三链”融合的目标是产出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关键是沟通协作,方式是自主反馈和自发反馈,如图1所示。创新成果产业化是“三链”融合实现长期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产业链和创新链主体而言,创新成果产业化是企业创新的目标、发展的表现,也是创新主体的研发成果能否获得市场认可的体现。对于投资主体而言,其投资的项目在获得研发成果后,若实现了产业化,则“三链”各主体均能够获得巨大的收益;反之,投资主体只能在该项目中获得有限的收益,经不起市场检验的研发成果必定会影响到未来投资主体在市场上的信誉,而成为“三链”融合的障碍。沟通协作能够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创新需求、资金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匹配。要素的供需匹配使得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是产出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前提,也是“三链”融合的关键。
自主反馈是各主体间基于主观意愿而向对方做出的反馈,自发反馈是在市场机制等客观因素下发出的反馈。如图2所示,在“三链”融合的反馈机制中,企业为了实现创新发展,向研发机构提出创新需求;创新主体根据需求从事针对性的研发活动,在资金投入及时和充分的情况下,创新主体取得研发成果并将研发成果提交给企业;企业从事量化生产,并根据市场的反馈结果衡量研发成果的有效性和市场满意度。若创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则企业将从事创新产品产业化生产,企业实现了创新发展的目标。若创新产品不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根据市场反馈结果将市场的真实需求反馈给研发机构,研发机构就能够针对新需求从事进一步的研发。在这一动态循环系统中,企业和研发机构会在主观创新意愿和市场检验的双重作用下实现生产和研发效能的不断提升。产业链主体和创新链主体在反馈过程中是主动向对方反馈信息的,因而可称为自主反馈。对于创新链和资金链,投资主体将资金投给创新主体,创新主体利用资金从事研发活动,若研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则创新成果将为投资主体、创新主体、生产主体带来巨大的收益;反之,投资主体将承担研发失败的损失。因为创新主体与投资主体之间的反馈由市场化投资和研发活动的结果直接决定,因此创新链和资金链之间的反馈可称为自发反馈。
三、 “三链”融合度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