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 王洋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研究0

[摘要] 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性升级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占领全球市场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在原始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定突破,为提升安徽省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总结“十三五”时期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概况,深入分析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通信、新能源五大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十四五”时期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发展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位置,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了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的步伐,促进全省科技创新发展,安徽省2016年发布了科技创新发展规划1,并在原始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定突破,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在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和世界经济不断下行的大背景下,探究如何更好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深层次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把握战略机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创新发展理念、部署重大创新项目,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撑引领作用。“十三五”以来,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力度从弱到强,投入产出放大效应显著,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

1. 项目投入着眼发展热点,财政资金拉动效果显著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在高新技术领域共部署实施了新型显示、专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语音)、量子及新一代通信技术、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先进制造、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等10余个专项,累计支持项目394个,省级财政支持资金5.73亿元,占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48.12%,75%以上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拉动产业投资130.77亿元(表1)2。

2. 技术创新成果收获颇丰,核心关键技术屡屡突破

自2016年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政策实施以来,助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显著,在推动知识产权自主研发、培育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成果丰硕,各项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保持上升势头。2016—2020年,全省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78968件,年均增长8.2%;截至2020年底,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4件,较2015年增长3.6倍,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1。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牵动下,全省高端科技成果加速涌现,2016—2020年累计5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118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原创成果[2]。

3. 科技带动产业迅速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2016—2019年,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1436.91亿元,年均增长33.6%。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壮大,截至2020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559家,较2015年增加5402家,年均增长22.1%,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2016—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分别为8407亿元、9221亿元、10947亿元、11692亿元、12242亿元。其中,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878家,10亿元以上的236家,50亿元以上的4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15.7%、1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3.8%,较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图1)。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年产值均超过千亿元,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三、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是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应对外部复杂环境的立足之本。“十三五”期间,在省科技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与开发计划项目大力支持下,我省在夯实产业基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1)产业发展实现新跨域

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千亿产业达14个,汽车整车出口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安庆化工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作为安徽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在高端涂料、烯烃深加工、生物基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亮点突出。

(2)产业集群展现新亮点

集成电路已形成从材料装备、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到测试封装的完整产业链条。新型显示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正加速向产能最大、技术最高、产业链最长的世界级集群迈进。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入选国家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1024家,营业收入1060亿元1。新能汽车完成“研发设计-关键核心零部件-整车制造-推广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49.5万辆,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前列。2020年安徽省产量10.5万辆,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四,占全国比重7.7%2。工业机器人形成了“伺服电机-减速机-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特色产业链条,近5年平均增速超50%,六轴机器人产量居全国首位[3]。

(3)基础创新具有重大突破

依托“四个一”创新平台和“一室一中心”,紧盯工业“工业四基”,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圣达电子高性能活性金属化焊接基板、马钢高性能齿轮渗碳钢等2个专项入围国家“工业强基”项目,蚌埠中建材首条自主研发8.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点火,填补了我国“卡脖子”关键空白。开展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的原始创新研究,在脑成像设备研制、脑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类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实现了突破。产学研合作“1+N”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2. 安徽省产业基础与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但在基础技术的先进性、产业链条的稳定性、支撑体系的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有关领域“卡脖子”问题凸显,产业基础不牢、不实、不稳固的困境十分棘手,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问题较为突出。

(1)“短”的问题制约集群化。安徽省虽培育了家电、汽车、电子信息、机器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但家电产业母公司多在外省,本地品牌竞争力不强;汽车外国品牌产品销量占我国轿车类市场份额3/4,省内龙头企业转型陷入困境,带动力不够;化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链集中度不高、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如安庆市石化深加工发展不够,丙烯、纯苯、丁辛醇、苯乙烯、液化气等石化原料有待加工利用;现代医疗医药、量子信息等产业规模较小,类脑、国产计算机、智能写作处于布局初期,集聚效应不足。

(2)“缺”的短板影响链条化。“缺芯少魂”问题突出,我国年进口存储芯片占全球50%,预计2022年全球存储芯片销售额为1804亿美元,我国约占70%3。中电38所“魂芯1号”芯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芯片设计一直使用美国EDA软件,已支付2000多万元。20纳米以下存储芯片的制造装备和材料发展相对较慢,仍需要大量验证,安徽省生产液晶面板所用的多个主要材料的本地化水平较低,已实现国产化的也大部分应用在中低端领域,生产高世代液晶面板所需的部分关键材料被韩国、日本等少数厂商垄断。

(3)“弱”的困境冲击高端化。部分产业和领域存在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技术创新缺人才、缺要素、缺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在部分产业中,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的重大技术装备企业不敢投、不愿投,市场用户不敢用、不愿用。安徽省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互联网、高端装备等产业“卡脖子”的风险隐患较大,中高端的数控机床、电子装备、特种设备、检测设备等多是从欧美、日本等进口。例如,合肥京东方生产线受上游产业链短板制约,重要装备绝大部分为国外进口。

(4)“窄”的支撑制约集聚化。企业反应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仍需提升,政策部门化、碎片化,落实效果不够理想。调研发现,对技术创新计算机招商项目多采取基金加税收奖励,支持模式趋同单一,同时湖南、河南、山西等以省内市场份额激励企业落地投资,抢占技术创新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先机,而安徽省暂未明确,制约了产业链项目招商落地。现代医疗医药产业统筹不到位、政策不聚焦、标准不清晰,部分生物医药项目产业化时只能按照化工项目入园,既缺政策也难落户。

四、 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1. 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调整,百年未遇大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格局正深刻演进,大国博弈风起云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

(1)世界各国布局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等影响国家实力、引领产业变革的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受到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并在国家级战略规划和科研部署上投入大量资源。在AI领域,美国、韩国在AI研发和类脑芯片开发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欧盟拟出台新的数据和人工智能战略。在量子技术领域,美国发布了《量子网络战略愿景》1;印度投入11.2亿美元加大量子计算研发任务。在6G领域,韩国为使其成为第一个推出6G商用服务的国家,加大对6G的研发投入力度;国际电信联盟提出6G发展规划,从国际标准组织层面对6G进行顶层设计[4]。

(2)前沿技术频现突破相关产业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技术进展显著增强、探索应用不断加深、赋能产业快速变革。在信息技术领域,俄罗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帮助物理学家进行质子碎片筛选,以发现新型基本粒子;日本东北大学测试使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进行大规模传输数据。在数字技术领域,美国在自动驾驶方案算力、云计算、四足机器人等方面实现技术上的巨大进展。在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装备正在向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转型[4]。

2. 国内科技创新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

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3等一系列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等的重大政策文件。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上启动了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1)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 16.9%[5]。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2.4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467.0亿元,占R&D经费的6.0%4。

(2)前沿科技深远布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面向2030年,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部署一批国家战略需要的重大科技工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史无前例地提高研发创新投入,全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研究实施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可替代性措施,力争在自主可控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