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制造业引航企业动态培育机制研究
作者: 吴松强 张琳曼
[摘要]制造业发展是实体经济振兴的核心任务,企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载体。加快引航企业培育对深度整合产业链资源要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对江苏制造业现状及问题的分析,首先通过概念辨析将引航企业界定为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领域,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江苏本土头部企业。其次,立足企业培育的评价、遴选以及退出3个环节,围绕企业技术先进水平、行业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责任4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以企业发展指数作为遴选标准,提出以末位淘汰为主,企业柔性退出、政府适当干预为辅的退出机制,由此构建引航企业动态培育机制。最后围绕引航企业的特征,提出提高各界创新积极性、全力打造国民口碑制造业品牌、促进产业融合以及帮助企业走向国际的4项发展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引航企业;动态培育;发展路径
一、 引言
工业4.0的浪潮席卷全球,抢占未来产业市场需要先发制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1,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是当务之急2。“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计划3的实施,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目的,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增强江苏在制造业内的话语权,树立“江苏标准”,以这样的要求在现有制造业企业中遴选培育100家能够代表江苏制造业一流水平的企业,对外彰显江苏实力,对内带动产业发展。自计划实施以来,即便是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袭击,江苏制造业仍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江苏制造业在产业创新能力、品牌打造以及产业深度融合等各方面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深入探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引航企业”的动态培育机制对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实现产业能级跃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引航企业概念界定
当前学界对“引航企业”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本研究通过对“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瞪羚企业”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引航企业”进行概念界定。“龙头企业”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的产业研究,是指在产业中发挥带领作用的企业。这一概念将产业化经营组织视为组织体系,以企业在组织中发挥的作用对企业的类型进行界定[1]。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龙头企业主要发挥了产业“核”的作用,对配套产业形成集聚力,以产品的绝对竞争力形成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进而维护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
“独角兽企业”与“瞪羚企业”是“高成长企业”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既有的研究认为“独角兽企业”是21世纪技术更迭背景下对产业融合的高度需求催生而来的企业新形态[2]。“瞪羚企业”则泛指在跨越“创业死亡谷”之后,通过对新知识的利用与再创造,形成新产品并将此类新技术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借之助推企业高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3]。这一类企业具有虽然成立时间短(5~10年),但是扩张势头猛的特点,其核心团队往往由研发人员构成,人才需求旺盛[4]。此类高新技术企业业务主要分布在全新的产业领域之中,其产品具有技术颠覆性与市场领先性[5],创新是其突出特征。
“引航企业”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作用在于发挥行业标杆效应,引领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发展。基于以上概念的对比分析,结合江苏省相关文件对“引航企业”的发展要求,本文对“引航企业”进行如下定义:引航企业是指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领域,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江苏本土的头部企业。
引航企业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资源整合能力优、国际竞争力强的特征。首先,引航企业的业务开拓与业务布局以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国际一流水准作为标准,因此其必须具备卓越的自主创新能力,跳脱现有的技术层面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引航企业的能力代表了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体现了江苏的制造业实力,因此企业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是引航企业的硬性指标。再次,引航企业作为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先导力量,由定义可知,引航企业必须具备整合产业链内资源的整体把控能力,只有具备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实现对资源价值的高度开发,进而推动产业整体的发展。最后,引航企业的培育目标是国际一流企业,其瞄准的是国际市场,产品与服务能否“走出去”、能否“立得住”是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因此引航企业必须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三、 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 发展现状
引航企业的培育基于江苏现有的制造业发展优势,多年来江苏始终领跑全国制造业,不仅在传统工业上具有坚固的发展基础,丰厚的科教人文资源也支撑着江苏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开拓更为顺畅。
企业数量节节攀升。截至2020年12月底,江苏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目达45375个,企业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受疫情冲击影响,规上工业中小企业产值2019年虽有所下滑但2020年回温明显(图1)1。
科创能力与日俱增。截至2020年12月底,规上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224512个,规上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数目达26161家,规上企业办研发机构数19147家(图2);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2.82%,科技研发经费稳步增长(图3)。截至2020年12月,江苏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63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4000项,在纳米科技、超级计算、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位居国际前列1。由以上数据可知,即便在国际形势持续变化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江苏省内社会各界对于科创的重视程度在与日俱增。
产业规模稳步扩张。截至2020年12月底,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为46.5%,较2018年增长近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3.2万家,全省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较2019年分别增长10.3%和8.9%。分行业来看,电子、医药、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4%、12.2%、9.8%,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也较上年增长48.9%、42.0%、24.5%以及22.3%。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轨道交通以及新材料等产业作为江苏的支柱产业,在疫情冲击与国际复杂环境的双重挤压之下能够保持稳步的增长,可见江苏制造业产业基础之坚实以及产业发展潜力的雄厚2。
人才汇聚效应明显。江苏作为教育大省,高校林立,人才供给充足,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达51.3万人,研究生毕业生5.7万人。截至2020年12月底,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91.45万人,较2018年增长15%,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25.12万人,较2018年增长4%,其中科学研究人员增长0.06万人。引航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创新保持高度的活跃,而人才是创新活动最为重要的资源要素,因此人才招引成果关系到引航企业的培育成效,由数据可见江苏制造业引航企业培育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1。
2. 主要问题
(1)技术突破仍是首要任务
江苏省引航企业想要抢先融入国内大循环当中,亟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创新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部分企业满足于现有技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得以兴起的核心竞争力,但成长时间过短而产业扩张过快,使得企业人力、资金等要素难以支撑技术的二次开发。二是核心技术尚未掌控仍是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现状,企业长期处于价值链底部的加工组装环节,无法向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下游发展,使得产业价值链攀升受阻。
(2)品牌影响力较低
百企引航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打造属于江苏的国际化制造业品牌,但是江苏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仍然不够深厚,以2020年11月份发布的首批“江苏精品”为例2,上榜的50家企业均符合“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认证标准,但国际品牌影响力相比华为、阿里、海尔等仍有差距,虽为“精品”,但其实力称之为“品牌”仍显单薄。此外,江苏企业质量口碑亟待提升,如何在质量提升工程上下足功夫,打造一批比肩乃至超越“德国制造”的“江苏制造”,打造成为“中国质量标杆”的江苏品牌,将是引航企业培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3)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资源供需的矛盾正在给江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桎梏,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首先是产业链与服务链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的发展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创造资源,资源回馈发展。其次是各环节、各主体间的良好互动。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运转不流畅、不透明,导致交易成本上升,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创新也并不积极,促进技术的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的良好协作是提升产业创新的迫切需要。
(4)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
江苏对外资依赖严重,省内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都为外资企业,这也侧面反映了制造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困境。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技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土高精尖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推动着企业必须着眼于国际市场,在带来“走出”通道与便利的同时,引航企业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下仍旧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推动企业国际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江苏制造业发展具有良好而雄厚的基础,企业走向世界也是大势所趋,但始终存在着“大而不强”的明显劣势,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难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企业,来带领产业进一步升级。因此,本文立足江苏现有发展基础,围绕引航企业在创新、品牌实力、产业领导力以及国际化方面的四大特征,设计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遴选以及退出机制作出一定的探索,形成引航企业动态培育机制体系。
四、 引航企业动态培育机制体系
基于“引航企业”在保持创新活力、做强品牌实力、推动产业集成以及走向全球市场的要求,围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将引航企业的培育分为企业评价、企业遴选入库以及企业退出3个环节,以企业评价作为遴选的基础,以企业退出机制作为培育的补充手段,设计制造业引航企业动态培育机制体系。
1. 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
由前文分析可知,引航企业的缺失是囿于研发技术困境,因此本文对评价指标的设计主要围绕提高企业研发创新实力以及增强企业国际化水准这一目标。首先,以企业的技术水平衡量企业能否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其次,以企业行业地位衡量企业在业内的话语权,这一指标的选取是基于引航企业需要具备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产业集聚度的需求;再次,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来衡量企业长远发展的能力,引航企业成长为江苏品牌、国际标杆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对于引航企业的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以社会责任这一指标作为企业评价标准之一,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够让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进而获得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来帮助企业发展[6],对于引航企业而言这也是获取行业领导力的必备因素[5]。
企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力[7],可以帮助企业克服传统核心能力的“刚性”问题[8],而企业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对新兴技术的掌控与创造,这一能力提供了企业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9]。以往的研究认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能力是培育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关键[10],M.Volkan以土耳其的汽车制造业为例确立了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动态创新能力培育中的重要性[11]。引航企业能够实现长期发展并成长为产业头部企业的关键在于企业必须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动态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持续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12],因此本研究选取技术先进水平作为企业评价一级指标,在企业技术先进水平指标下设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两项二级指标,设技术人员比重、研发经费占比、有效发明专利数、技术合同成交额、PTC国际发明专利数5项三级指标。
行业地位是企业实力最佳的外在表现[13]。企业表现的外部竞争力往往由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体现,排名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更容易被潜在的对手所取代[14]。冯冰等人以风险投资机构为对象,深入研究机构市场地位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位更高的机构在资源获取与伙伴选择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15]。引航企业必须具有能够整合产业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才能够为树立行业话语权打下基础,因此选取行业地位作为引航企业评价的一级指标,以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化水平作为二级指标,包括企业销售占比、顾客满意度、重复购买率、国际销售比率、国际资产比率和国际利润比率6项三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