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演化的趋势与机理
作者: 陈庆 王欣欣
[摘要]在我国,如何将绿色供应链的效能达到利益和产能最优化,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对我国物流产业的绿色供应链效率和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耦合关系进行数据化研究,描绘出我国物流产业自2002年以来的演变情况。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根据前人的经典研究结果,筛选并设定指标,采用AHP集合18位专家的评估,对绿色供应链效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等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分析出2002—2021年的3个子系统和3项系统的耦合度协调。分析发现,在研究初期,2002—2004年,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相关性较高;2004—2010年,经济发展和绿色供应链的相关性较高;2010年以后,科技创新和绿色供应链的相关性较高。同时,3项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在2008年,3项已经步入初步协调阶段。一直到2021年,该数字仍保持在0.9以下,基本可以判断该系统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关键词]物流企业;绿色供应链;AHP构建;耦合协调度
一、 引言
经济形势是产业发展的集中表现。经济在宏观上的快速发展,既是支柱产业高速发展的外在表现,也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和迭代。以电子商务产业为例,在21世纪,巧借互联网的东风,其逐渐显现出“燎原”之势。物流产业依托于互联网不断兴起和发展的良好局势,带动了诸多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搭上这趟物流经济的快车,并有产业依赖度逐年递增的大趋势。随着绿色经济理念的提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两手抓,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整治转型势不可挡,对产业需求和行业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就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不落地”的同时促进经济对技术增长的依赖、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营效率、减少运营能耗,给物流行业指出了行业发展转型的新方向。针对物流行业运输过程中的能耗问题,交通运输部通过发布《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行业发展新态势1: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加快构建绿色运输发展体系,调整物流运输行业的能源结构,重推绿色供应链体系为主导的物流运输体系。
绿色供应链的产业效能往往诉诸“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的逻辑链条逐段递进,即通过在微观层面(商业操作层面)抑制供应链的生态负外部性,在宏观层面(产业结构层面)催动物流产业能源支撑结构布局重组,协同导向产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集聚、持存乃至外溢,最终于产业升级维度发挥“绿色”的规模化、系统化功能[1]。近十年来,物流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投入占比方面也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因此依托于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率的提高,绿色供应链的产能效应也在逐渐显露头角,并发挥重要作用,即通过对企业发展的“反哺”,扩大其市场占有率。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和部署,与企业经济带来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支撑息息相关。那么,如何保持这种既相互制约又协同发展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结合已有研究的数据,对3项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为产业的产能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政策性建议。
二、 文献综述
1. 绿色供应链及绿色供应链效率
绿色供应链,是区别于传统供应链,结合绿色经济概念提出的新词汇。对它的研究,首先从学者Webb开始。Webb[2]于1994年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这个词,并倡导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环节中,应该增加绿色采购这个新内容,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即企业应采购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原材料,并对其进行回收和再利用。而第一次正式提出绿色供应链相关概念是在1996年的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Webb给出了较为系统的表述:绿色供应链应当是一种能够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模式[3]。按照惯例,其后就是对此概念进行的细分、归纳,以及其在企业供应链各环节的建议与应用。Zhu等[4]经过对89名受访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改善环境绩效的压力和动力。各国企业必须平衡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管理正在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Chien[5]则以欧盟电气行业现状为基础,采用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收集,使用路径分析模型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电子制造行业的绿色供应链对某个组织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国外关于绿色供应链概念的兴起和发展已有定势,但国内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迟,因此需要参考国外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
2. 绿色供应链效率的影响研究
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实施,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政策、市场、企业文化、科技创新技术等。学者们通过关联分析,首先聚焦于政府政策对绿色供应链的制约影响。张松波等[6]应用解释结构模型(ISM)以及归类分析的方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众多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权重分析,证实了政府方面的相关法规是影响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的重要原因之一。韦佳培等[7]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AHP研究模型和研究量表,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跟踪研究和数据收集,在验证创新技术与绿色供应链相关性耦合的同时,发现了地方和政府政策作为外部因素对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影响。
由此启发学者将研究目光从单一影响因素向多因素、综合因素方向进行分析和考量,尽可能地归纳出绿色供应链的所有制约因素,其中就涵盖了经济与技术这一重要影响因素。
物流企业的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受制因素像其他产业一样,由外因和内因两部分组成。论其外因,技术是影响绿色供应链的直接原因。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促生了计算机技术工程设备的长足发展,也为物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起飞铺平了道路。另外产业内部供需发展的不平衡,是物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内需动力。产业的革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绿色供应链的加入必将带进新的资金,扩充企业资金池,推动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继而加大在绿色供应链的科研投入,再创企业利润新高,形成良性循环。
徐苗等[8]通过聚焦上市公司这一便利于凸显生产要素规模性、效率性演化特征的特殊“组织场域”,发现了绿色供应链动力学指标的“生产要素”耦合结构。他们的问题是,在能够使生产要素充分涌流的商业“物理空间”中,究竟何种生产要素能够在规模扩张的语境中向绿色供应链运作施加直接、强烈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增长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效率哨兵”角色,而企业规模当量作为“基底逻辑”,自然也应得到重视。Jabbour等[9]以巴西境内的电子电气公司的环境管理措施同绿色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00多家公司展开研究发现,企业认定的绿色供应链效率水平代表了企业自身处在高水平物流运营的哪个阶段,即效率水平越高,越能客观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企业的环境管理成熟度越高,其绿色供应链越能规范企业的运营。Meera等[10]在对印度的绿色供应链效率的研究中指出,对科研的投入和对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关键。在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变现方面,科研人员部分的人力投入,将给企业带来丰富的超价值回报,进而刷新企业运营业绩。
张维月等[11]通过研究由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两阶段供应链,在目标减排量分配上的问题,前后构建了6种决策模型,用以判定分配方式对供应链成员以及整体利润的影响。经过系统的结果分析,证明可以通过减排量在供应链企业间的分摊来提高产业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在促进绿色供应链转化的同时,达到系统利润最大化。而由地方政府制定出合理的碳排放额度,才能引导供需双方减少排放,进而提高地方政府收益,达到双赢局面。日本学者Kainuma等[12]在参考多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法及其绩效的因果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影响因素,并将供应链的范围拓展到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提出评估供应链的多属性效果理论方法,从环境绩效的角度展开评估。研究表明,网络信息时代催生的电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行业和绿色供应链,从产业集聚区域层面来看,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应用绿色供应链的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相比于其他地区,绿色供应链对经济的驱动能力更强。
纵览学界关于绿色供应链效率的研究可知,学者们多年来也在积极尝试探明绿色供应链效率、技术创新及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与本研究的思路框架不谋而合。
三、 绿色供应链效率的“技术-经济”耦合结构
1. 绿色供应链效率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关系
纵观物流行业发展的进程可知,物流企业的效率同其采取的运输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运输方式决定了物流供应链的效率[13]。经济财富的增长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殆尽,加之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兼顾环保意识和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毫无疑问,物流企业也加入这样的行列之中,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在其供应链环节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如前述,技术基础是发展物流行业绿色供应链的首要动力,比如可降解包装材料、货物自动分拣、新能源运输车辆、绿色仓储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为绿色供应链的顺利开展赋能。绿色供应链在传统发展模式上考虑到环保问题,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也有助于物流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物流企业为了进一步地扩展市场份额和巩固经济效益,倾向于加大对绿色供应链技术的研发投入,此举旨在扩大绿色供应链在生产经营环节的使用规模。另外,由于企业的逐利性质,它们所获取的经济利益也是检验绿色供应链效能的重要指标,甚至经济利益作为决定性因素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方向产生影响。根据上述的论证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在于技术创新能够提升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产生丰富的经济效益,企业享受到生产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之后将进一步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概言之,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者相互促进。
2. 绿色供应链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绿色供应链的兴起,源自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者的思考[14]。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环境保护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也可以说,发展绿色供应链是为了更好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绿色供应链除了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之外,同经济发展的关系亦是如此。具体而言,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创造充足的资本,尤其对于物流这种需要高投入的行业来说,充足的资本对于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营具有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或者整体向好的经济形势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将会加大对绿色供应链的投入。在此过程中,形成产业的升级,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物流供应链涉及生产、加工、包装、仓储及运输等诸多环节,随着绿色供应链的普及应用,这些诸多环节所关涉的行业的生产效率也将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总结来看,经济发展为绿色供应链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绿色供应链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3.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技术创新通过引入新的生产体系,例如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等,实现生产模式的新组织形式。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条件。就物流企业而言,其服务的竞争力在于仓储、运输、交货和价格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更进一步地,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在当下时代变得越来越短,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服务升级都需要技术创新。也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需要技术创新的推动,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将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些可见,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具体数字上来看,对于驱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若技术创新能够占据10%的份额,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相对显著了[15]。如前述,绿色供应链技术的创新也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国家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倡导,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技术研发的关注和投入也日益增多,这对经济发展势必产生正面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耦合关系。
4. 绿色供应链效率、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关系
将前3个部分的论证过程总结成一个观点——绿色供应链、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这3个经济元素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将这个整体拆解开来可以发现,宏观经济形势整体向好的情况下,作为驱动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技术创新将会吸引更多的关注,政府、高校、企业、组织及个人也将扩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具体到企业层面,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会不断地提升其生产效率,此时生产技术的创新将被视作重要的切入点。而解决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来源问题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企业一方面可从其所获的利润中划拨,另一方面应当尝试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例如争取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本的支援。整体而言,在市场逐利性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本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有助于相关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扩大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进一步倒逼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这3个经济元素之间构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逻辑框架。上述的分析均建立在积极正面的层面,客观地讲,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形势萎靡的情况下,市场需求萎缩,企业获利减少,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短缺。此种背景下,以往生产效率状态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显得相对过剩,社会对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也会停滞,制约物流行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到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