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马蕊俐 权林杉 李博栋 伍连海

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0

摘要: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本文通过分发在线调查问卷并分析相应数据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多样化,但存在网络依赖及网络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在线学习机会、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社会监管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依赖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学习、娱乐和社交。然而,过度依赖网络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研究方法与样本

2023年6月,自行设计在线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就读年级、网络使用目的、网络依赖程度、网络安全了解程度等问题,共发放问卷500份,除去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为89.8%,通过SPSS的相关统计方法,揭示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依赖之间的复杂关系。

2. 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理工科学生占比49.67%,社会科学占比17.82%,艺术占比15.14%,医学占比17.37%。大学生的年级占比也存在较大差异,大一学生占比14.92%,大二学生占比24.95%,大三学生占比32.74%,大四学生占比27.39%。大学生网络使用目的存在显著差异,绝大部分集中在交友与娱乐游戏上,分别占比34.74%和29.39%。网络依赖程度方面,能略微控制自己的学生占比最大,为45.88%。在网络安全了解程度方面,一点都不了解网络安全程度与略微了解网络安全程度的大学生分别占比44.99%和44.32%,非常了解和完全了解分别占比4.90%和5.79%。通过分析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了解程度处于非常浅的层面。

网络使用目的差异性与网络依赖程度的统计学关系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当网络使用目的为学习、娱乐游戏、交友时,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Shapiro-Wilk检验得出P值(sig)都为0.000,即小于0.05,代表数值不符合正态性分布,故进行相关性检验时不可以用皮尔逊检验需使用斯皮尔曼检验,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通过斯皮尔曼检验得出P值(sig)为0.000<0.05,有统计学差异,代表网络使用目的与网络依赖程度有相关性,即越沉迷于交友或娱乐游戏的人,网络依赖程度越强。

3. 分析与讨论

3.1 网络使用行为的多样性

一方面,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涉及在线学习、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多个方面。这些行为同时存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如在线学习和网络社交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提高学习知识技能。例如,通过网络学习开展科研项目、网络创业大赛、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道德感与自主性。网络信息的普及性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就业与创业信息,使得学生尽早了解并规划未来生活。

另一方面,网络使用会扩大社交圈,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完善,学生使用网络交流成为必然趋势,在社交网络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此同时,网络交流更能突破空间限制,寻找到更多具有共同话题的朋友。但是,过度使用网络也有很多危害,如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视频,可能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引发头疼、焦虑、抑郁等。

3.2 网络依赖问题

部分大学生出现网络依赖现象,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沉迷主要集中在交友娱乐与游戏两方面,网络世界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与人交流,不善与人交往甚至恐惧社交,而网络世界的虚拟匿名性为这一部分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有距离了,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良性且安全的交友方式,无须在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不用为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负责[1]。

3.3 网络安全意识不足

部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存在安全隐患,网络安全意识较差,不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例如,大学生在社交APP上展示自己的照片以及部分APP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就有可能使大学生个人信息泄漏。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差,对于网上的信息难以分辨优劣,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因此,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问题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具体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网络沉迷,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并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4.1 学校应起到引导作用,加强数字素养教育

(1)整合课程资源:高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整合现有的信息技术和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基本的网络使用技巧、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网络风险和挑战。

(2)更新网络素养教育内容: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教育内容的革新。因此,高校应持续更新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教育服务,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统筹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及时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拓展网络素养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对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把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3]。

(3)加强学生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规定合理的网络使用原则和时间,建立网络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学生网络使用的规定和要求,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沉迷网络。

4.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1)建设在线学习平台:高校应建设和完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筛选和加工利用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网络资源,如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吸引力,来解决学生的部分消遣娱乐需求。

(2)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应鼓励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通过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3)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高校应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通过在线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合作项目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合作机会。

4.3 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1)举办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4]。大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娱乐社团来丰富课余生活,满足大学生对于社交和娱乐的精神需求。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和提高社交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网络成瘾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在学校大范围推广网络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4.4 加强社会监管

(1)平台建设健康网络环境:鼓励平台承担起责任加强自律,设定日常在线时间监制,为网络游戏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企业更应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抵制不良游戏内容,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正面的网络环境。

(2)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如通过学信网认证绑定学生信息等大数据方法,在上课时间禁止大学生登录游戏,防止过度使用网络的情况发生。

5.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1)定期收集网络使用数据。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情况和问题,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网络使用数据、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沉迷等问题。

(2)高校应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反馈机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网络使用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结语

对于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问题的关注至关重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问题所在,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实施这些措施,促使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并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苗竞文.沉迷网络游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 2022(26):61-64.

[2]郑彩华.青少年数字安全:数字风险及其应对[J].青年学报,2024(1):49-56.

[3]王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7):77-79.

[4]安世龙.加强网络教育引导培养健康上网习惯[J].甘肃教育,2024(1):13.

作者简介:马蕊俐,本科,研究方向:生物技术;通信作者:杜旭晨,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陕西高校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调查及干预研究(编号:S2022107160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