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赛事分析及参赛技巧的探索
作者: 吴翔 祝杨帆 王志勇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研究,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出台背景,分析其对国家、高校、学生和教师的重要现实意义,即“以赛促创”“以赛促改”“以赛促学”,同时阐述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团队性和效益性、策划性和对标性等鲜明特征。通过深入分析赛事要求和参赛技巧,参赛者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参与比赛,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赛事分析;参赛技巧
1.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背景
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要求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实践,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1]。为具体落实这一理念,国家鼓励高校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专题竞赛,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年,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式举办。2018年,《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发布[2],进一步强调了打造创新创业重点展示品牌的重要性,并继续鼓励高校及社会各界扎实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为更多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3]。
2.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
2.1 “以赛促创”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推手
“以赛促创”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推手,通过这一模式,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也看到了青年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4]。
一方面,“以赛促创”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教育的革命。在这个平台上,无数有志于创新的青年人才得以崭露头角,他们的创意和想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肯定。这种正向的激励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是无比宝贵的,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让他们更加自信地去探索、去实践。
另一方面,“以赛促创”是一个多方参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企业、产业等各方得以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更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与社会同步前进。
2.2 “以赛促改”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以赛促改”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以竞赛为载体,通过竞赛的形式来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5]。“以赛促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为了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种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
“以赛促改”还能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竞赛,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方式能够更加精准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竞赛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2.3 “以赛促学”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
在赛程中,学生们通过参与项目策划、路演展示、答辩等环节,全面锻炼了自身的信息处理、文字撰写、组织统筹、逻辑思辨等能力,这些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6]。
同时,参与高水平赛事,对于学生们而言,更是一次了解行业趋势、接触市场前沿的绝佳机会。在比赛中,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与热点,从而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此外,比赛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与业界专家、投资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些宝贵的经验与建议将为学生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指引方向。
3.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鲜明特征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团队性和效益性、策划性和对标性等鲜明特征,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竞赛。纵观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均有一些相似的特性,这些共性决定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准备工作的共同方向,其细微区别是它们的个性,这是在备赛中需要稍加留意的地方[7]。
3.1 创新性和实践性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集创新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竞赛,两者均不可偏废。创新性作为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评审标准,并不要求参赛项目一定是大发明、大创造,而是鼓励项目与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组织模式创新、资源整合相结合,同时也鼓励培养面向“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创意与创新,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等模式创新。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项目是否科学和可行,项目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团队建设等创业元素能否在市场环境中有效,才是检验的标准。也许有些创业者会认为参加创业组的项目需要有营业收入以及商业性等创业元素,这些元素天然与实践性相关联,但是参加创意组的项目还只是一个创意,更多的仅是一种想法、理念或思维,实践性还难以实现。其实不然,创意组也需要组建创业团队、深入项目现状以及前景调查、设计商业模式,预判效益等实践性活动。
3.2 团队性和效益性
一个创业团队的并肩作战比一个创业者的孤军奋战会更有利于创新创业项目做大做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创业团队很重视,通过分析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成员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创新思想、价值理念、分工协作和能力互补情况,以及企业的组织架构、股权结构与人员分工配置安排是否合理,对创业顾问、潜在投资人以及战略合作伙伴等一系列的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评委和投资人会通过评判创业团队来判断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
效益性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考核指标。效益性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性和社会效益性。
经济效益性即商业性,赛事项目必须具有商业性也就是创业性元素,才能称为创新创业大赛。商业性并非一定单指营业收入,其在创业组和创意组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以创业组为例,商业性主要指商业模式设计完整、可行,产品或服务成熟度及市场认可度高,已获外部投资等。在经营绩效方面,商业性侧重于考察项目存续时间、市场份额、营业收入、税收上缴、企业利润、持续盈利能力、客户(用户)情况、投入与产出比等情况。在现金流及融资等方面,商业性关注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现金流情况,企业融资需求以及资金使用规划是否合理。
社会效益主要是教育效益和就业效益。教育效益主要是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能否突出大赛的本质,充分体现项目成长对团队成员的正向带动和示范作用。就业效益主要是指项目能否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项目间接带动就业的能力和规模。以创业组为例,就业效益性侧重项目实际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考查项目未来持续带动就业的能力。
3.3 策划性和对标性
策划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策划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过程,一般来说要提前两三年开展培育,包括项目的产生、运营、管理和提升等。通过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创业运营,创新创业项目才能经得起实验和路演考核,才能取得更好的运营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强比赛参与过程中的策划性与指导,如创新创业项目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与打磨、创新创业项目视频和PPT的设计与制作、创业团队路演策划,甚至包括色系、风格、演练、服装、展现方式等都需要组织单位具有较强的策划性。
对标性是指项目团队要摸清一系列问题,如产品或服务的目标用户群在哪里?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方面?为什么这个项目你可以而别人不能做,为什么你比别人做得更好?项目的创新点在哪里,商业性在哪里,有落地实施吗?提供的数据或者知识产权是否真实可靠?这些问题既是评审标准,也是项目运营需要重点思考的方向。
4. 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技巧
笔者在2020-2024年连续五年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省级银奖1项次,省级铜奖2项次,校级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笔者认为,参赛团队人员除了创新创业团队外,辅导老师团队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辅导老师团队并非随意组合,他们也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和辅导能力。
4.1 项目辅导的原则
在辅导学生参赛时,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聚焦评委视角、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以创新创业项目、创业资源、创业过程寻求匹配和平衡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和指导,运用用户思维、实践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战略思维等辅助思维方法,遵循一定的项目辅导原则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辅导。
项目辅导主要遵循六个原则:一是评审导向原则。也就是站在评委角度对项目进行审视和辅导,实现从自我导向到评委导向的转换。二是用户导向原则。除了站在评委角度审视项目之外,辅导团队还要站在用户角度,对项目的产品服务进行体验和模拟,进一步修正项目不成熟之处。三是实践原则。“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强调项目的落地实施性,不能仅停留在计划层面,还需要加强行动落地。四是试错原则。项目需要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不断完善和修订,这允许我们在理性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试错,有利于项目进一步完善。五是统筹原则。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大工程,项目辅导需要有统筹原则,要有从系统组织思维到单点一一突破的统筹方法。六是迭代原则。项目的实践运营和包装策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辅导团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要求每个环节,还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4.2 项目辅导的方法
辅导团队站在用户和评委角度,通过最小可行产品和聚焦迭代等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项目辅导,这些方式并不独立存在,而是融合发展和交叉运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以评委视角回归项目本质。作为辅导老师要辅导创新创业项目对标完善,这需要从评委视角来审视和诊断项目。首先要清楚评委的构成以及他们的评审关注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会主要由投资人、创新创业导师、企业高管、创业成功者等组成,其中,投资人是基于资本视角,创新创业导师是基于辅导视角,企业高管是基于行业视角,创业成功者是基于经验视角,可见他们的关注点不同。但不管他们的关注点在哪个方面,都逃离不了创新创业项目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价值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本质,这就需要创新创业项目的创意富有生命力、创新富有核心竞争力、创业富有核心价值点,并在实践行动中反思完善和迭代升级。
第二,分类诊断,对症下药,完善要点。首先,诊断“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属性,是一种新产品还是一种新服务?是一种新模式还是一种新业态?作出基本判断后,再分类以不同视角诊断不同的核心要素。其次,辅导老师要从大局上对商业计划书进行全盘式诊断,不仅要看创业计划书的模块完整性和材料支撑性,还要看表达逻辑性和文案创新性。最后,辅导老师还需要对项目进行深度思考,包括趋势是否正确、逻辑是否合理、竞争是否激烈、融资是否可行、团队是否强大、创新是否显著等。
第三,逐一强化参赛环节,注重包装打磨。项目辅导主要是让创始人和创业团队成员能够想明白、干明白和讲明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项目参赛环节包括网评和路演,提交的参赛材料主要包括商业计划书、PPT、视频三大要件。针对创业计划书、PPT以及路演等参赛环节及其材料,辅导团队要逐一强化包装打磨。
结语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舞台,鼓励广大学子和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未知的领域。通过深入了解赛事要求和参赛技巧,参赛者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参与比赛,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同时,这个比赛也为中国的创新创业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项目涌现出来,为中国的创新创业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A/OL].(2015-05-04)[2024-01-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5/t20150514_188069.html?eqid=cd77e4c70024a2de00000003642a6f7d.
[2]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A/OL].(2018-09-18)[2024-01-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1962.htm.
[3]王全智,王振礼,夏依娜,等.“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研究[J].山西青年,2023(8): 160-162.
[4]杨赛男.“以赛促创”模式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23(10):143-144.
[5]蒋晓玫,牛东育.基于“以赛促改”的新时代高职教师素养提升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3):80-82.
[6]尹沧涛.以赛促学、以证促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166-167,170.
[7]孔祥荣.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42-143.
作者简介:吴翔,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2023年度分支机构-党建工作委员会科研课题——党建引领下的职业教育创新育人模式研究(编号:ZJ2023B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