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搶人才”“搶企業”帶給澳門的啟示

作者: 微言

10月19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立法會發表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因報告內容豐富,亮點不少,且恰逢中共二十大召開之際,故倍受社會廣泛關注。

世紀疫情之下的香港如何進一步提升經濟,確保亞洲金融中心地位令人關注。報告中公佈的多項“搶人才”、“搶企業”措施分外搶眼。

李家超表示,將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稅。合資格外來人才如在今天或以後在港置業,可於居港7年並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就其已購入並仍然持有的首個住宅物業,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但仍須繳交按“第二標準稅率”計算的從價印花稅)。這將使有關人士的印花稅負擔與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看齊。有關安排適用於任何在今天(2022年10月19日)或以後簽署的“買賣協議”。另外,“搶人才”措施還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為期兩年。合資格人才包括過去一年年薪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的人士,以及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並在過去五年內累積三年或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士。此兩類人士可獲發為期兩年的通行證來港發展,不設人數限額。未符工作經驗要求但最近五年內畢業的百強大學畢業生亦可獲發通行證,每年上限1萬人。計劃將於推出一年後檢討。放寬“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如僱主引入人才的職位屬“人才清單”表列的13項本地人才短缺的專業,或招聘的職位年薪達港幣200萬元或以上,無須證明本地招聘困難,可直接提出申請。政府會儘快更新“人才清單”,以反映各專業的最新短缺情況,目標在明年第一季完成;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為期兩年,同時優化審批程序,以吸引更多世界級優才來港;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將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方便他們留港或來港工作。另以試行形式擴展該安排至本港大學大灣區校園的畢業生,為期兩年,並於推出一年後檢討;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撤銷科技公司在計劃下輸入外來人才時必須增聘本地僱員的規定,以加快輸入人才的步伐;延長工作簽證年期,在現有和新增的輸入人才計劃下的人才,到港獲聘後可獲發最長三年的工作簽證。

該份施政報告公佈了多項“搶企業”措施。其中,政府將於今年內成立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將針對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產業,專責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

李家超表示,制訂目標企業名單,指導各“招商引才專組”主動接觸這些企業和進行磋商;制訂具針對性及吸引力的特別配套措施,包括土地、稅務和財政等方面,並提供度身訂造的企業落戶計劃;以及為這些企業的人員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務,例如申請簽證、子女教育安排等。另外,政府會從“未來基金”撥出300億元,成立“共同投資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新成立的“共同投資基金”會按企業個別項目帶動本地產業發展的潛力,考慮參與共同投資。政府亦會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諮詢委員會”,由相關業界和社會領袖組成,向財政司司長就整體策略提供意見。

香港新一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中有關優化現有多項輸入人才計劃和加大企業招商計劃,思想解放,措施到位,行動有力,說做就做,給人雷厲風行、耳目一新之感,值得期待。

香港作為一個有規模有份量的國際化金融城市,同在疫情衝擊之下卻感受到了危機壓力山大,推出的推動經濟、改善民生等各項積極應對舉措值得同為特別行政區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學習和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澳門作為一個以旅遊業為支撐的微型經濟體,面對一場世紀疫情的衝擊,已充分意識到了經濟發展的短板問題,且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選擇走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之路,依托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包括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現代金融產業等四大產業。而要實現這些產業的發展,加強人才引領驅動和新技術、新產業、新企業引進是必由之路。

而澳門自身要適應未來社會治理、經濟改善、文化教育提升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也必須從解決人才入手,加大力度面向海內外招聘高端科技、管理及社會急需和各層次優質人才。而要做到這一點,特區上下必須徹底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革創新,破除各種自我束縛的條條框框,來一場思想革命、觀念革命、人才革命和產業革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