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可提供歷史經驗和文化融合經驗
在建設人文灣區中,澳門未來如何更好發揮自己的人文優勢參與進來?
澳門立法會陳浩星議員:澳門地方小,人口少,是弱點,但逆向思考,這個小與少,反過來是否也可以是優勢?試以商業為例,美食廣場與小食店都是飲食場所,但經營條件不一樣,面對的問題也不一樣。美食廣場風風光光,攤位林立,出品眾多;但亦有難處,保證食物質量,長期保持業績,可要花大氣力。反觀小食店,較易維持質素,不必求全,只需若干特色製作,就會食客盈門,甚至大排長龍。日本福岡的柳川市,以遊船河和吃鰻魚飯聞名,遊人如鯽。我曾光顧當地一間百年老店,門庭若市,其實全店只供應一種食物,鰻魚。再了解一下,附近的飯店都是鰻魚專門店。
國家鼓勵澳門發展多元經濟,但是有一個前置詞:“適度”,因為“適度多元”最符合澳門現實與利益。談論澳門參與人文灣區建設的優勢,始終要有具體項目,澳門以文化產品豐富澳門的人文建設,也要有適度、適合的考慮,不要求全,只求精品。遠近馳名,就不愁生意了。一地應有一地的戰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澳門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為定位,鑒於澳門本身文物、藝術品的資源不太豐富,基地的角色應為中西文化交流合作提供服務,做好專項服務的角色,是否也是自己的人文優勢?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澳門在大灣區的人文建設中,由於經濟體量小,所以需量力而行,盡力發揮自己的人文優勢。澳門具有對西方世界開放包容的傳統,在開放包容與堅持歷史、文化自信結合方面做得較為成功,因為澳門開放的時間早,開放的歷史長,因此澳門可以在大灣區人文建設方面提供自己的歷史經驗和文化融合經驗。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澳門被賦予國家層面的、具有規劃及建設意義的定位,是國家對澳門給予的期望;但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我認為整個大灣區在人文方面都應該如此發展,並努力發展新時代的文化模式。
澳門小城的魅力就是多元文化並存,如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見證。生活於澳門,文遺風景、大街小巷的建築之美,如置身於畫卷中。這些都是澳門參與人文灣區建設的優勢所在。
暨南大学澳門研究院院長葉農教授:澳門可以發揮自己的人文優勢參與進來,為大灣區的建設貢獻澳門力量。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對可以長遠發展的產業進行投資,特別是不需要大量使用土地的行業,此外還可以發展醫療健康旅遊業,打造“國際健康產業交流平台”,如發展養生保健、中醫藥文化展示等項目;利用澳門豐富的人文資源,發展澳門特色的其他文化產業等。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梁劍平副教授:一個城市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發揮其城市功能及其價值。在我看來,澳門不需要複製其他城市的模樣,建議通過中西融合的平台,推動內地和歐洲的文化及經貿交流,向外講好中國故事,吸引世界目光。
此外我認爲澳門可以進一步加强在内地的宣傳,包括文化、旅游、美食等方面,現今社會綫上宣傳手法已發展成熟,疫情下通過綫上宣傳形式亦可以取得較佳效果。澳門衆多五星級酒店,可以通過綫上展示自家酒店的特色美食,如通過開展“厨藝大比拼”等活動,宣傳澳門的美食,包括手信食品。如此有可能產生市場需求,即使游客暫時不能來澳門,但是否可以運用科技的手段於生產和銷售之中,創造出新的商機。疫情下需要多些想辦法找尋機會,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提振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