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亟需向世界更好展示人文魅力
澳門在參與人文灣區建設中,有哪些需要優化的地方,對此有何建議?
澳門立法會陳浩星議員:任何人文建設,都是以人為對象,圍繞着文化而開展;大灣區,則是以城市為重心。所以,我理解的人文灣區建設,首先離不開處理好人在灣區城市的生活。人的本質是動物,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裏有水草,就走到哪裏,也是動物本能。我從未聽聞,有人居留某地,是因為留戀當地某所文化設施;倒是有人因為原居地發展條件不理想而遷居他鄉。說明要在人文灣區建設中佔有一席位,離不開先處理好自己的城市建設,讓人安居樂業為第一要義。所以說到優化,我認為任何時候都是民生優先,民生是最重要的人文。就業、住房、教育、交通、通訊、飲食、購物、娛樂等系統考慮,均衡發展,構成宜居城市的條件。居民安居樂業,有充實的文化生活,精神飽滿,這就是最好的人文灣區建設。內地現時也有“文化民生”的概念,以文化的角度去參與社會治理,更多人文關懷,個人覺得更加有利於社會發展。
澳門特區政府向來致力打造宜居城市,卓有成效。當然,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也慢慢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新區舊區投入資源不一致,發展不平衡,包括文化設施的佈局,等等都值得關注。就拿公園來說,在城市的人文建設中,公園有一個重要角色,現代詞彙是“自然系統與城市空間系統融合的綜合地域”,可以延申到文化與產業。簡言之,就是“城市山林”,四個字可以讓人有無限想像空間,也為許多產業提供發展條件。
澳門在這方面顯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在澳門土生土長,許多公園風味依舊,例如二龍喉、白鴿巢,從好處想是保留共同回憶,但是缺少應有變革,也窒礙了對市民、特別是新生代的服務,也缺少新景觀。白鴿巢公園門外原是行車道,長者可以在門外下車,進入公園,後來車道改為休憩區,長者變成要行一段路才進入公園,產生不便。而且,公園之外再設休憩區,豈不是很怪?這休憩區使用者甚少,變成浪費了空間。澳門土地面積33平方公里,如何善用土地,如何善用設施,適時而變,提高服務效能,值得大家關心。
上述是頗具歷史的公園,也有近二三十年的建設,例如紀念孫中山公園、宋玉生公園、氹仔中央公園等,都有值得改善之處。有朋友向我反映,不明白宋玉生、氹仔中央兩公園為何要設圍欄?那裏商廈林立,公園本身就具有過道的功能,將“大廈包圍公園”的公園團團圍住,不利公眾通行。在人文灣區的建設中,澳門有非常大的制度優勢,但是我們也要直面如何優化“文化民生”,以利達到“人文民生”的關懷,我認為這是融入人文灣區應有的態度。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澳門在人文優勢和人文特色這方面,如何更好地讓世界所認知,如何把自己的人文優勢全面展示出來,我認為目前澳門所做的工作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優化。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應讓外界更準確更深刻了解澳門,這方面的工作只有我們澳門人自己去做,不能滿足於停留在宣傳的層面。在此建議進一步加大研究澳門人文特色及優勢的力度,其研究成果不止是向學術界推廣,更要向各地的遊客,向世界展示我們澳門的文化魅力,文化優勢和深刻內涵;建議特區政府在社會總體規劃中,注重推介澳門的人文形象和人文優勢,讓大家更加準確地認識澳門、了解澳門其實,現在的條件非常之好,各省各地都願意在澳門建立交流平台,開展交流活動,澳門也應該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的文化、學術走進各省各地,以便讓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澳門。
暨南大学澳門研究院院長葉農教授:我認為文化是建立在政治和經濟生活基礎之上的,有了健康的經濟生活,才有積極向上的優秀文化。對於澳門亦如此,那麼現在澳門的經濟生活是什麼呢?如果經濟生活不積極向上,那麼文化生活也難以保證其積極性,只有健康的經濟生活,才有積極向上的優秀文化。
隨著澳門經濟朝向適度多元發展,致力發展四大產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也會按照方向配合澳門發展需要,相信澳門的經濟發展模式會越來越健康,因此亦會帶動文化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在我看來,富有澳門特色的旅遊文化是澳門人文的一個亮點,如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澳門美食節、澳門音樂節、中葡文化藝術節等,都成為了澳門的品牌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其成功經驗值得大灣區其他城市參考借鑒。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梁劍平副教授:澳門需要加強和內地及外國的聯動交流,線上交流也是一種方式,更好地發揮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長遠發展定位。澳門在大灣區中擔當著重要的“門戶”角色,需要構建好國際交流平台,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多采用一些科技的手段進行交流,尤其文化方面的東西需要多交流,或許會有一些創新的東西發展出來。現在旅遊餐飲業受到影響,那麼是否可以思考用線上的渠道去拓展。多想想辦法增加交流和互動,然後發揮澳門所特有的融合平台和交流平台功能,我認為在這方面還有優化和改進的地方,加強人文交流,例如可以舉辦線上的論壇、對話或文藝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