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的家国情怀

作者: 姚文胜

穿透的家国情怀0

徐文秀先生把他自己在《人民日报》发表的99篇时政评论汇编成了集子,取名《三生集》,收录的文章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起初,我对这个书名并不理解,看完书后,才明白“三生”原来有三层意涵:一则表达写文章是作者的生命之源、生存之道和生活之味;二则作者与文字情定终身属于三生有幸;三则是取“三生万物”之意。我大呼妙哉,觉得能收到文秀先生亲笔签名书,也是三生有幸。

文秀先生先后在县、市、省、中央四级机关工作过,出版著作十几部,发表论文、论著近500万字,许多文章被选为中考题和公务员“申论”考题,2篇文章被列入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辅导教材,文采非凡,熠熠生辉。作为一个非媒体人,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100篇文章,绝对是少有人能做得到的,实属了不起!

读这本集子,有个深切的感受是,时时智慧洞见、处处见解独到。作者把要说的话和要讲的事都琢磨透了,充满思辨和启迪。我越读越有劲,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澄明,常常唤起我沉睡的记忆和往事,犹如柔润月光,倾洒清辉,润泽我心。比如《别把“结果”当“效果”》《聪明莫过不聪明》《有所戒才能有所成》《破解“六易六不易”困局》《“凭实绩”不等于“凭数字”》等文章,读完之后,豁然开朗、醍醐灌顶。我们写文章、办事情,往往在不重要的流程上花太多时间,在琢磨事儿上下的功夫太少。文秀先生的心得是:“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如俗话所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感受较深的还有贯穿于文章里的“谈话风”。作者的语言极其平易、通俗和直白,能做到这点极为艰难。说的都是家常话,但透出一股子生气与灵动。书中所写的事物,皆是我们生活常见,这些文章让读者产生了很多共鸣、共振和共情。因为这些生活场景,都是读者所熟悉的,非常容易代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好缺点”是种假把戏》中所写:“‘好缺点’,既是一种‘烟幕弹’,又是一种‘迷魂药’。其危害,一是坑害了干部,二是败坏了风气。‘好缺点’是一种‘语言贿赂’,它让一些干部飘飘然、昏昏然,看不清、看不透自己身上的真正的缺点,陶醉、麻痹在自我认知中,延误了‘治病’的时间,错失了改正缺点的机会,让真正的缺点在‘好缺点’的掩护下逃之夭夭,最后病入膏肓。”再比如,《多些“烟火气”》中写道:“‘烟火气’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是真正的接地气,并不是土气、痞气和江湖气。领导干部多一些‘烟火气’,能更好地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更好地赢得群众信赖、得到群众拥护。”颇有老舍话剧《茶馆》里的味道:“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除了平易,书中也有类似《耐心成就人生之美》这样的隽永小文。文中写道:“耐心成就成功之美、过程之美、意志之美。”谈耐心时,举了年轻人给雕塑大师当助理的例子,想要找到一个雕塑的要素:“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谈过程时,提到《道德经》说的“静为躁君”,还举了丰子恺先生同友人游山避雨而仓皇奔走的例子,友人不耐烦,但丰子恺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谈意志时,提到“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最后一语中的,“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作者赤忱的家国情怀。书中像《重要的是“心上的任命”》《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心系“国之大者”》《做新时代的改革者》《胸有“格局”立天地》《群众工作的主场在现场》《共产党人的答卷》这样为党和国家鼓与呼、为平民百姓呐与喊的文章,比比皆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写:“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乃人生三不朽。从文字中我实现并升华了人生的价值,也寻找并品味到了人生的真谛。”在《多一些“家国情怀”》中作者指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而在《“特殊党费”告诉我们什么?》中作者深情道出:“我们这个党之所以能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心,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在大灾害面前压不垮、震不倒,就在于有无数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先进分子,冲锋陷阵、率先垂范,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特殊贡献,用朴素大爱撑起了一片澄澈的蓝天。”

读到入迷处,我如同与文秀先生席地而坐,款款而谈。这些年,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碰到的难事烦心事,似乎在书中也找到了答案。我后悔没早些认识文秀先生,多些联系、多些请教,但文秀先生在书中早就有言在先:“君子之交诠释出‘无声联系’的一种魅力,不因久别而褪色,不因沉寂而荒芜。”不禁莞尔。

这本《三生集》,我一有时间,就拿起来翻看。它是一本沉甸甸有质感、经过岁月洗礼和沉淀的好书。文秀先生的文字,朴素而隽永、深刻而浅显,读之获益良多,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