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文献专题书目(1911—1949)》特色浅述

作者: 赵嫄

在1911—1949年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变革,学术思想也空前活跃,留下了数量众多、意义重大的历史文献。其中,革命历史文献因其在中国历史、党史、革命战争史等研究领域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而显得尤为重要。编制此时期革命历史文献的总目录,对于文献的收藏保护、整理利用以及充分挖掘其史料与文献价值,均有着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2024年4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的《革命历史文献专题书目(1911—1949)》正式面世,该项目荣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作为“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一项重要成果,本书详尽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振兴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革命历史图书的出版脉络,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参考工具。

内容特色

收录文献全面,反映最新普查成果。革命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已有相应成果,如1984年版的《北京图书馆馆藏革命历史文献简目》。由于年代久远,该成果反映的馆藏状况与现状存在较大偏差。相较而言,本书基于最新的民国时期图书普查结果,更为精准地呈现了当前的实际收藏情况。本书目从海量的民国图书中,依据严格的编选标准,精心辑录了1911年至1949年9月期间出版的13869种革命历史图书。其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囊括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译本和相关宣传资料、我党我军与各个革命团体编印出版的文献、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相关文献、国统区与敌占区发行的进步书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有关文献,以及这一时期出版的各类革命、进步的文献资料等。收录的图书包括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的具有代表性版本、革命根据地出版的图书、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时期的进步书刊、伪装本等。此外,本书突破了单一机构藏书的局限,整合了全国58个主要收藏单位的数据,构建起一个覆盖面广泛的联合目录体系,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丰富详尽的信息资源。

著录信息翔实,审校严谨细致。受历史条件所限,以往的书目往往存在著录信息简略的问题,诸如缺乏内容提要、丛书项等关键细节,导致书目信息不完整,难以与原书进行有效核对。本书的每条书目数据均详细著录了顺序号、题名、责任说明、版本、出版发行、形态细节、丛书、提要及附加说明、馆藏标记9个关键项目。在编纂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数据库技术,并以原书的题名页和版权页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反复细致的核对,从而确保了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提升了书目的质量,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类目设置科学,索引编制得当。本书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的标准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类和编排,设置了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近20个大类276个细目,充分保证类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方便读者能够迅速查找到所需图书,编者精心编制了题名汉语拼音索引,并附于书后。读者若想查询某一部特定图书,可借助题名汉语拼音索引快速定位;若想查阅某一主题领域的相关图书,则可通过本书的目录确定该领域图书所在范围后,再展开深入探寻。

条目划分合理,版本著录详尽。在遵循科学分类原则的基础上,本书依据题名、责任者和出版者的汉语拼音音序依次排列。对于三个项目完全相同的条目,原则上予以合并处理;而对于虽三个项目相同但内容差异较大的,则单独列出。部分图书,考虑到出版者名称虽有差异但存在沿革关系,为确保作品的完整性,亦酌情做合并处理。不同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党政军各级组织、人民团体等出版发行主体,尽管有些名称相同(如新华书店),但由于业务上独立性较强,因此作为不同的出版者处理。针对同一条目下不同版本的排序,一般依据出版时间先后,同时兼顾版次顺序。对于出版信息缺失的版本,则置于相应条目的末尾。

本书收录约1.8万个版本,版本品种非常丰富。如《合作社之理论与经营》(条目编号06453)一书,收录了1927年3月到1938年10月期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的7个版本信息;又如《死魂灵》(条目编号10565)一书,则列出了文化生活出版社自1935年11月至1949年间发行的13个版本。这种详尽的版次著录,不仅有助于读者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还清晰展现了同一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历程。丰富的版本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图书的历史演变。

专业文献丰富,目录编制精良。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也为革命历史文献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它还为其他文献收藏单位在编制类似专题书目或地区性联合目录时树立了典范,在同类书目统一规则、制定标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编纂审校特色

专业的编纂团队。本书的编纂工作由国家图书馆精心筹划组织,汇聚了在革命文献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专家。编委会成员不仅在文献著录、标引及书目编制方面有着深厚的实践积累,还成功编纂了《民国时期总书目》《民国时期图书总目》等大型书目,展现出他们在图书筛选、信息著录、提要编写、分类编排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此外,编委会成员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革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他们在图书目录编制和革命历史文献整理研究方面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书编纂团队与编辑团队通力协作,对书目数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查核,逐一核对每一项信息,确保与原始文献著录一致。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的质量和可靠性。

初稿完成后,出版社的编辑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审稿工作,并特别邀请了社内民国文献整理和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李强老师担任特约编辑。尽管李老师日常工作繁重,他仍对本书的电子版数据、纸质稿件进行了深度审校。李老师在类目设定、内容选择等方面也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极大地提升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图书的整体质量。

严格的审校流程。为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本书在编辑审校过程中采用了Excel初校与纸稿精校相结合的方法。编纂团队将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提交,每个项目如顺序号、题名、著者、出版信息等均置于对应的列中,条目清晰分明。Excel内嵌的排序、查找、替换、去重、筛选等功能,为审校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借助这些工具,编辑团队在书稿初审、排版前、编索引前进行了多次审校,发现并纠正了许多在纸稿中难以察觉的问题,如顺序号是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同一类目内部图书排序是否符合统一规则、相同内容图书是否归入同一类目、外文题名标点使用是否准确一致等。在纸稿精校方面,也进行了多轮审校,包括对原书基本信息的逐字比对、多次全文审校及对文前目录、书后索引等重点内容的反复核查。

本书内容基本为文献信息的客观著录,保证信息准确的关键是做到与原始书影的比对核查。如果遗漏这项工作,很可能出现“想当然”的误改或者漏改“隐藏错误”。例如,在“提要”项目中,常需展示该书包含的章节数量,这类统计数字只有通过核查原始书影方可确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自主建设了庞大的民国图书数据库,收录了22万种民国图书的全文书影,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审校效率和质量。

结语

《革命历史文献专题书目(1911—1949)》无论是在内容呈现还是编纂审校方面,均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准与独特的价值。其全面的文献收录、翔实的著录信息等,使得该书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将为革命历史文献的传承保护和学术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编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