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

作者: 王佳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并提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建设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及典型案例分析法,探讨了民众通过图书馆开展阅读分享、享受文化生活、开展交流社交、满足多元化学习、探寻文化遗产、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等内容,揭示了图书馆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多元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  学习型社会  功能  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通过全民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经过20余年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全民学习机制不断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渐趋成熟,泛在学习的技术手段大力提升,日益显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学习型社会”之后,紧接着加上“学习型大国”,既肯定了学习型社会的既有成效,彰显了党和国家继续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意志,又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之于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意义。[1]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的一部分,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学习型社会基础设施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推动者和全民阅读的坚强后盾。图书馆的宗旨在于服务于民、教育于民,通过履行知识传播和信息传播的职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图书馆面向所有公众开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明确指出,教育并非某些人才的特权,它正在不断向整个社会以及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广大社会民众。无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有到馆阅读、享受服务的权利。教育公平可以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学习积极性,使民众主动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

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图书馆作为收藏和整理文献信息的专业机构,被民众称为“知识的海”“智慧的宝库”,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完善的服务设施以及专业的工作人员,在提供学习型社会的支持服务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和潜力,为学习型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支撑。图书馆馆藏丰富且各类资源组织科学有序,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读所需,是推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力量。

图书馆类型丰富多样。图书馆类型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拥有不同的管理体制、馆藏文献范围、用户群体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共同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庞大体系,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和服务。例如隶属于文化系统的国家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各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城乡基层图书馆,隶属于教育系统的大、中、小学校图书馆,隶属于科学研究系统、工会系统、共青团系统、军事系统的专业图书馆,还有专门为儿童、盲人、少数民族服务的图书馆。

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定位

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扮演着基础设施的角色。通过图书馆的努力,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好多元定位,可以充分盘活图书馆文献资源,发挥图书馆的多元功能,让图书馆的价值得到有力体现,从而加快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图书馆是民众开展阅读分享的空间。阅读分享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型社会中,知识的共享和流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关键。通过阅读分享,个体可以将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见解和感悟与他人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增殖。这种分享不仅限于书籍内容的复述,更包括了对书籍背后思想、观点的探讨和批判,有助于深化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图书馆通过精心策划的阅读分享会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当人们看到他人通过阅读获得成长和进步时,会自然地产生模仿和学习的愿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2024广州读书月系列活动依托公共图书馆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广佛同城共读”“4·23国际儿童图书日”暨“广州读书月”未成年人阅读嘉年华活动等系列活动及“读懂广州、湾区共读”等主题读书分享活动,邀请著名作家、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等进行阅读分享。[2]为了让读者进一步感受《永乐大典》的书法之美、装帧之美,2023年8月26日下午,“悦心·读书会”特别策划的“聊聊《永乐大典》书法和装帧那些事儿”读书分享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视频号及B站直播间、广西交通台视频号、“广西视听”App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1.25万人次参与和观看。[3]

图书馆是民众享受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学习型社会的广阔舞台上,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生活的璀璨汇聚地。图书馆通过精心策划音乐会、展览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拓宽民众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在领略艺术之美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与审美鉴赏力。在艺术的熏陶下,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情感得到了共鸣,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与不竭的动力,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例如,2020年1月,湖北省图书馆联合湖北省演艺集团、湖南图书馆等单位,在武汉市中南剧场举办了“2020演艺惠民新年音乐会”,为民众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音乐盛宴。2023年5月,武汉市黄陂区图书馆在区文化中心举办了“世界读书日——致敬平凡的劳动者”摄影展,展出了30余幅摄影作品,展现了普通劳动者风采和黄陂的风土人情。2024年年初,牡丹江市图书馆开展“夕阳正红 爱在书香”系列老年读者服务活动,通过“佳片有约”电影放映厅活动,让老年读者在图书馆享受愉快的文化体验的同时体会到尊重与关爱。

图书馆是民众交流沟通的温馨场所。图书馆以其独特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增进友谊的平台。这种交流不仅限于学术领域,更涵盖了生活、工作、兴趣等多个方面。通过交流,人们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会,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获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2022年11月,武汉市武昌区图书馆邀请了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口腔科医生,开展了一场名为“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的科普讲座,为到场读者提供免费的口腔检查,并就日常口腔保健、牙齿保健、儿童护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2023年6月,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举办了“端午情浓 粽香四溢”活动,邀请了区内企业为民众包制各种口味的粽子,并组织民众一起品尝,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和魅力。2023年7月,南京市建邺区图书馆开展了“创意手工坊”活动,邀请了专业老师教授纸艺制作,吸引了许多民众前来参加,民众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乐趣。

图书馆是民众满足多元化学习的知识高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图书馆依据儿童、青少年、高校学生、老年读者、残障人士以及外来建设者等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精心设计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从儿童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从计算机技能培训到语言学习,图书馆不仅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学习需求,还针对特殊群体的学习障碍与需求,提供了专门的辅助与支持。这些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与服务,全面提升了民众的技能水平与知识素养,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为他们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智慧殿堂的桥梁,助力他们不断追求个人成长。

例如,福清市图书馆以“新时代新机遇”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活动,通过邀请专业英语教师为民众提供英语听说读写的培训和交流机会,帮助民众提高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中山纪念图书馆举行了特殊儿童绘本阅读的讲座,邀请专家讲解绘本阅读中的技巧并进行示范,帮助家长和图书馆员引导特殊儿童理解绘本内容,使特殊儿童通过与绘本的有效互动产生情感共鸣,提升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阅读治疗师馆员可以利用阅读材料中正面内容引导低迷、焦虑、孤独的特殊儿童调整、转换情绪,使他们在馆员的帮助下,正视并接受自身特殊性,从阅读中汲取能量,培养积极的品质。[4]

图书馆是民众探寻文化遗产的宝库。图书馆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展示窗口,拥有海量的珍贵书籍、手稿、历史照片、艺术品等。这些资料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通过这些珍贵的文化载体,民众得以深入了解和传承本社区的文化传统,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不同区域独特的文化价值,更为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图书馆以其独特的角色与使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桥梁。

例如,2022年11月,“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2022年美丽海南——文昌灰塑壁画作品展览活动在海南省图书馆开幕[5]。本次展览展出了60件优秀的灰塑壁画作品,引导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海南传统文化。深圳图书馆开展“深圳记忆”大型地方文献建设项目,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影视记录等方式,探访深圳现存古村落、古建筑,寻访非遗传承人,拍摄“深圳古墟寻踪”等系列专题片,并在此基础上策划开发凤凰古村、大鹏所城等多条文化走读路线,增进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6]

图书馆是民众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宣传与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收集、整理和展示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历史文献、红色经典著作、革命英烈事迹等,策划并实施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深入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民众对红色历史的理解与认同,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图书馆以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传承红色精神与时代价值的重要桥梁。

例如,2022年11月,重庆市渝北区图书馆开展“读红岩经典,塑渝北英才”——红岩革命故事进校园、进社区巡展活动。本次活动以渝北区域内学校、社区为阵地,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形式,让红岩革命故事在校园、社区广为传播,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认识和记住这段革命历史。2023年7月,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图书馆举办“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红色主题展”,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再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参观。

结语

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多元定位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舒适的学习空间以及各种先进的学习设施上,更体现在它为民众打开了一扇扇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帮助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实践中,图书馆引导民众探索新的领域,鼓励民众持续学习、自我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氛围。这些价值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罗晶.学习型大国的教育使命与担当[J].人民教育,2023(06).

[2]黄岚.书香满羊城 全民阅读潮::2024广州读书月系列活动点燃全民参与阅读热情[N].广州日报,2024-05-01(A2).

[3]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悦心·读书会:聊聊《永乐大典》书法和装帧那些事儿”主题阅读分享会[J].图书馆界,2023(05).

[4]雷莎莎,白友军,陈婧.阅读疗法在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2024,43(03).

[5]余小艳.文昌灰塑壁画:非遗“出海”慰乡愁[N].海南日报,2022-12-12(B11).

[6]肖容梅,黄凯.公共图书馆:促进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以深圳图书馆社会教育实践为例[J].图书馆论坛, 2022,42(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