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以义方

作者: 李鸿飞

教之以义方0

当今社会,“鸡娃”“内卷”成了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家长们一方面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学区房、为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另一方面,却陷入了“越努力越迷茫”的困境。许多孩子虽然成绩优异,但缺乏内在的动力,身怀各种技能却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显示,约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存在焦虑,更有45%的家长可能会因忧虑而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和活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背后,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三重割裂”: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单向灌输取代了双向对话,短期目标遮蔽了终身成长。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九个儿女中,有三位成为院士,六位成为行业才俊,他就是创造了近代史上家庭教育传奇的梁启超先生。梁先生以精神引领为根基、以人格养成为目标、以平等对话为纽带的家庭教育哲学,成就了子女的卓越人生,也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精神引领——以家国情怀铸魂

梁启超一生爱国、救国、报国,他将爱国主义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认为“家国同构”的精神底色是子女人格成长的根基。他提出“智仁勇”三育并重,尤其强调“意育”(意志力)的磨砺。在《为学与做人》中,他直言:“教育要教人不惑、不忧、不惧。”这种理念突破了知识传授的局限,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每日晚餐时,他都会讲述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子女的使命感。

梁思宁的选择便是这种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她本可以在名校安居,但面对日军侵华,她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新四军。父亲教导的“国家生命高于个人安危”成了她的行动指南。此外,梁家子女留学海外后全部归国,其外孙女吴荔明回忆道:“他们完全可以在西方跻身上流,但公公的爱国教育让他们视报效祖国为天职。”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道:“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相较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强调个体适应社会,梁启超更注重以家国情怀超越功利,赋予教育更高维度的精神坐标。

情感连接——以平等对话润心

梁启超打破了传统“严父”形象,通过400余封家书构建起“亦父亦友”的亲子关系。他提出“情感交流是家庭教育的纽带”,主张“以爱育爱”。在书信中,他亲切地称女儿为“大宝贝”,向子女倾诉政务烦恼,甚至自嘲“被孩子们打主意”。1927年,他在给梁思成的书信中写道:“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当时,梁思成学成归来,却因学不得用而感到迷茫,父亲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诉他要用心去实践。

这种平等互动消解了权威距离,使子女将父亲视为人生导师而非命令者。当梁思成忽略父亲关于职业规划的建议时,梁启超并未直接批评,而是通过长女思顺委婉沟通,既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又传递了关切。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比专制型家庭高42%。通过情感纽带激发子女内驱力,更契合人本主义教育观。

因材施教——以个性发展赋能

梁启超尊重子女天赋差异,主张“人人发挥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他将“发现优势”作为教育起点,提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成长观。女儿梁思庄在加拿大求学时,他写信建议选择当时中国还是空白的现代生物学,但后来了解到女儿的志趣不在生物学,学起来很吃力时,梁启超马上写信纠正:“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这让梁思庄得到了鼓励,及时调整,重新思考,选择了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1923年11月,他在给梁思顺的信中写道:“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同年,孙中山先生在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怀士堂发表《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对“大事”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他对青年学生们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在演讲的最后,孙中山更是着重强调:“我贡献诸君的,就是要诸君立志,要有国民的大志气,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家国天下的理想,在修齐治平的行动中得以实现。

梁思礼17岁赴美时仅带200美元,梁启超未提供经济援助,而是鼓励他半工半读:“困苦中求生活,才是真会打算盘。”最终他成为中国航天奠基人。针对梁思成抱怨美国教学僵化,梁启超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促使其回国后考察百余县城,奠定中国建筑史研究基础。

让孩子通过家庭教育获得更多可能性

梁启超的教育之道,本质是将儒家“修身齐家”智慧与现代人文精神融合,从“制器”转向“育人”。在时代大变局中,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励着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成为理想的自我。

借鉴梁先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尝试以下三种做法。

一是建立家庭“精神灯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家庭阅读的方式开展家国主题讨论,让孩子们在经典作品中感受家国情怀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践行“书信疗愈法”。通过每月与孩子互写一封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困惑,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书信的形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有助于家长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三是定制“个性发展档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通过观察记录孩子的兴趣点和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动态调整培养策略,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的自信与收获。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下,家庭教育的焦虑和迷茫普遍存在。家长们在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内在动力。梁启超先生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把关注从“分数竞争”上升为“人格涵养”,从“单向规训”切换到“双向滋养”,从“功利驱动”转换为“意义追寻”,让孩子在成为自我的路上,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