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阅读活动的空间重构与社会整合效应研究
作者: 马建斌春节阅读活动作为文化治理的隐性实践载体,是对传统节庆的仪式化转译与公共阅读空间的动态重构。本文基于仪式理论框架,揭示此类活动将个体阅读行为嵌入集体文化记忆再生产过程及文化认同纽带的形成,并突破传统阅读推广研究的工具理性范式,提出“仪式性阅读”概念模型,为破解全民阅读碎片化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切口。
● 春节阅读活动的仪式属性与再生产逻辑
传统节庆仪式研究多聚焦于固定程式展演,而春节阅读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动态属性。具体来看,春节阅读活动呈现出独特的仪式化知识传递特征,它超越了传统阅读推广研究的线性传播框架,形成全新的记忆重构机制:阅读仪式通过建构特定时空的象征系统,使参与者暂时悬置日常身份,在集体凝视中完成个体经验向文化通约符号的转化。也就是说,当参与者在特定场景中展开共时性文本接触时,其身体经验与文本符号之间形成动态互渗。这不仅体现为感官层面的场景沉浸,更在于认知模式的范式转换——私人阅读的离散性被仪式程式的规范性塑造成可通约的文化阐释框架。在此过程中,地方性知识通过仪式操演获得跨时空的再生产动能,传统节庆的精神内核被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认知实践方案。而身体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它的仪式化展演也将抽象的文化符码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实践;作为知识生产的界面,身体的在场性又为跨代际记忆传递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此一来,使得春节阅读活动进一步突破传统仪式的程式化桎梏,在身体经验的动态调适中实现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参与者通过姿势、语调、互动节奏等具身化实践,不断调试个体认知与集体记忆的适配度,形成独特的文化解码路径。
春节作为周期性时间节点,其固有的文化记忆为阅读仪式提供了记忆激活的临界点。在仪式进程中,历史记忆的纵向沉淀与当下实践的横向展开在仪式空间中形成共振,个体生命历程的碎片化经验被整合进文化记忆的系统。这种时间折叠机制使得地方性知识获得超越具体时空的阐释弹性,为文化记忆的再生产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空间。
● 空间重构的生成机理与文化记忆的激活路径
空间生产的内在张力在春节阅读活动中尤为突出。节日仪式下空间形态的异质性使阅读活动从知识储存容器转向文化记忆的活化界面,在空间形态的裂变中实现集体认知范式的转换。记忆激活的核心机制在于空间异质性的仪式化生产,传统阅读空间固有的均质化特征被节庆特有的象征系统解构,形成具有全新认知特质的过渡性场域。参与者进入此类空间时,其感知模式自动切换至仪式化认知状态,日常经验中的文本理解方式被重新校准。直观看来,就是通过光线调控、声音植入、器物摆置等知觉要素的协同作用,建构起唤醒记忆的感知触发器,使个体阅读行为升格为文化解码的集体实践。
文化记忆的激活遵循它特定的生成逻辑。如果能够形成记忆阐释的多重可能,那么就可以使单一物理空间承载历史性文化层积,参与者在同一场景中可触及不同历史维度的记忆片段。再者,中介性空间的创生是记忆再生产的关键环节,茶馆、社区服务中心等过渡性场所经仪式化改造后,演变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记忆交换枢纽。如此一来,既消解了正式文化机构的权威性,又突破了家庭阅读的封闭性,在模糊的边界地带催生新型记忆阐释共同体。这为调解个体化阅读与集体记忆建构的张力、建立弹性化的参与机制提供路径选择,使差异化的文化阐释获得协商性整合。
空间重构的终极指向在于建构记忆再生产的弹性框架。春节阅读场景中临时设置的露天书市、流动阅览点等非正式空间,实质是文化记忆的“柔性基础设施”。这类空间具有可渗透、可扩展、可重置的特性,能够根据记忆再生产的现实需求进行动态调适。其价值不在于物理形态的稳定性,而在于为不同代际、阶层、教育背景的群体提供记忆交互的平等界面,使文化认同的建构突破刚性空间的结构性束缚。
● 社会整合效应的测度与持续性扩散机制
对于社会整合的深层动力而言,仪式性阅读对认知框架的重组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体在参与春节阅读实践时,其原有的知识接受模式被仪式程式重新校准,形成具有公共性的阐释共同体。如此,认知框架的集体转向就揭示了社会整合并非简单的价值趋同,而是认知框架的范式转换。
文化记忆的阐释弹性构成整合持续性的核心要素。仪式化阅读将静态的文化符码转化为动态的阐释实践,在年复一年的周期性操演中形成记忆再生产的弹性机制。参与者对传统文本的差异化解读非但不会削弱整合效应,反而通过建立多元阐释的对话机制,增强了文化认同的包容性。这样的弹性特质使整合过程能够适应社会结构的动态变迁,避免刚性文化范式与流动现实间的结构性断裂。
社会关系的重构遵循实践网络的生成逻辑。春节阅读活动催生的非正式交往网络,通过高频次低密度的文化互动形成社会黏合的微观系统。社区读书会与家庭阅读圈的嵌套结构,使整合效应突破正式组织的时空局限,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文化认同的再生产。这种实践网络的自组织特性,使其能够在主流文化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建立缓冲界面,为价值冲突提供柔性调解空间。
持续性扩散在于日常实践的仪式化移植。节日限定性阅读仪式培育的身体记忆与认知模式,通过特定符号的常态化运用渗透至日常生活。参与者将在共读活动中形成的文本阐释方式、互动礼仪等要素,无意识移植至私人阅读场景,使节日文化记忆获得日常维度的延续。这种移植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建立节日实践与日常场景的认知同构,实现文化整合效应的自主增殖。
整合效应的测度需突破实体化指标框架,转向认知维度的动态评估。传统测度方法关注的参与频率、时长等量化指标,难以捕捉仪式性阅读引发的认知范式转变。建立以阐释共同体成熟度、文化阐释弹性指数、认知框架兼容性为核心的新型评估体系,方能准确揭示社会整合的深层机理。评估范式的转向,标志着文化治理研究从显性效果观测向隐性认知机制探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突破。
社会整合的可持续性源于仪式实践对认知结构的重塑效能。通过将文化记忆的再生产机制与认知框架的重组过程相耦合,研究为破解现代社会的价值离散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追根溯源,真正的目的不仅在于构建仪式性阅读与社会整合的理论模型,更在于确立认知维度在文化治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为观察隐性社会整合机制提供创新的分析视角。
● 结论
春节阅读活动的文化治理效能的实现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框架的仪式化重置过程。仪式性阅读通过重构主体与文本的阐释关系,将私人化的知识解码转化为集体记忆再生产的认知基础。通过建立新型阐释共同体,使差异化的个体经验获得公共性转译的可能路径,形成社会整合的底层认知架构。文化记忆的弹性激活机制构成社会整合持续性的重要动能。仪式程式对传统节庆要素的解构与重组,赋予文化符码动态阐释的开放特质。这种弹性特质使整合效应能够突破时空限定性,实现记忆要素的代际赓续与创新转化。这揭示了文化认同的稳定性源于记忆阐释的流动性,而非符号体系的固着性。此外,研究突破工具理性主导的整合范式,确立了认知维度在文化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仪式性阅读创造的并非实体化的认同纽带,而是生产社会整合所必需的认知母体。母体通过重塑主体对文化符号的阐释方式,使离散的个体经验自发趋向公共价值坐标,形成具有自我调适功能的社会黏合机制。
然而,文化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亟待建立新型认知评估体系。传统观测指标难以捕捉仪式实践对集体认知框架的重构效应,需构建以阐释弹性度、框架兼容性、记忆活化率为核心的评估模型。这种转向不仅革新了文化治理的方法论工具箱,更推动研究范式从效果观测向认知机制探查的深层变革。当灯笼下的书页翻动声与电子屏的滑动光影在春节时空中交织,我们目睹的不仅是阅读形式的嬗变,更是文化记忆的认知突围。仪式性阅读以其特有的阐释弹性,在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裂隙间架设认知桥梁,使传统节庆的精神内核在现代性浪潮中重获阐释活力。这种突围既非怀旧式的文化复刻,亦非工具理性的强制整合,而是在认知框架的创造性重置中,开辟出一条社会整合的“第三道路”。它昭示着,文化治理的深层效能不在于塑造统一的认同符号,而在于培育能够包容差异的阐释共同体——这是现代多元社会维系文化连续性的终极密码,也是破解价值离散困境的认知密钥。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