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估少儿阅读能力精准定位少儿阅读需求
作者: 王蕾 亢琪 宁毅
摘要:《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团体标准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广泛吸收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儿童实际情况的阅读能力评估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标准编制的背景和意义、原则、依据及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标准的编制过程,并提出了应用建议。通过阅读能力评估精准定位少儿阅读需求,可有效为儿童匹配适宜图书,提升儿童阅读兴趣和能力,帮助更多机构和个人深入理解和应用该标准,共同推动儿童阅读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分级阅读 阅读能力 评估 团体标准
2025年1月,《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团体标准(以下简称“评估标准”)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归口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学校图书装备分会牵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多家出版发行单位和教育机构参与编写。评估标准的发布象征着我国儿童阅读教育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为分级阅读的推广和优化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指导依据。评估标准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广泛吸收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文学、出版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儿童实际情况的阅读能力评估体系。这一体系旨在为儿童阅读能力提供更科学、更严谨的评估标准,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更加精准地确定儿童的阅读需求。
标准编制的背景、意义、原则
编制背景。自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2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和实施已成为国家战略,儿童阅读更是全民阅读的根基。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要求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201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借鉴国外阅读能力测试、分级阅读等科学方法,探索建立中国儿童阶梯阅读体系”。
为响应政策号召,2023年,《3—8岁儿童分级阅读指导》团体标准发布实施。同年,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少年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研制与应用实验室(以下简称“分级阅读实验室”)正式成立。此后,分级阅读实验室组建标准编制组研制评估标准,力求实现儿童阅读能力的分级评估与发展指导,将图书的分级链接儿童阅读能力的分级,使两者相互匹配,从而实现图书分级与儿童阅读能力分级的呼应和衔接。
编制意义。编制评估标准不仅是响应政策号召、规范儿童阅读市场的需要,更是推动儿童阅读教育深入发展、提升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当前,儿童阅读市场虽然繁荣,但图书种类繁多,家长与教师在为儿童选择读物时往往感到困惑。同时,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段、不同阅读水平的儿童需要不同类型的读物来满足其阅读需求。此外,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儿童的阅读能力不仅是文字识别和理解的能力,更包括思维发展、情感培养、审美提升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儿童阅读能力评估标准,对于推动儿童阅读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编制的原则。标准编制组在研制评估标准过程中,始终坚持遵循以下三个核心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以深厚的学理基础作支撑,将近年来学界研究少年儿童阅读的丰硕成果汇集和应用到评估标准的研制中。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借鉴儿童心理学、教育学、阅读教育、出版发行等领域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确保标准研制的科学性。二是实践性原则。标准编制组通过对儿童阅读能力调研结果的综合研究与分析,结合实践需要进行相应标准内容的编写,主要内容以清晰的实操表述、图表形式的设计进行呈现,有利于社会大众参照标准“拿来就能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是本土化原则。标准的研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同时注意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丰富其内涵,做到兼收并蓄。
标准编制的主要依据与过程
编制依据。评估标准遵循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研制。与此同时,标准编制组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作为重要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编制组广泛借鉴儿童心理学、教育学、阅读教育、出版发行等多个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对其展开深入剖析。通过严谨的筛选与整合,确保所吸纳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成果既具备广泛的覆盖面,又具有高度的严谨性与可靠性,从而为标准的科学编制提供坚实支撑。
编制过程。前期调研阶段。2021年12月—2022年2月,进行了前期论证、研讨工作,明确了具体的方向和操作思路。项目起草单位成立标准编制组,开始了与标准编制相关的各类学术调研和研讨工作;开展了大量的文献、理论研究,进行标准编写框架的研讨。
标准立项阶段。2022年3月,完成了标准立项、论证等系列工作,评估标准被列入新闻出版业2022年行业标准立项计划,并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公示。
标准研制启动阶段。2023年3月29日,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召开项目启动会,详细研讨了前期调研的结果,进一步确立了项目实施思路和编写思路。
工作组稿阶段。2023年4月至9月,标准编制组开展工作组稿研制工作。2023年9月,完成草案的编写工作。2023年9月6日,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召开工作组稿评审会,由标准编制组详细汇报项目调研、编写工作,并就标准内容组织研讨;邀约了标准研制、阅读推广、童书出版与发行、儿童教育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专家,广泛征求行业意见。评审专家对标准文本进行了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标准编制组对标准文本再次进行修改完善。2023年10月,形成工作组稿。
征求意见稿阶段。2023年10月24日,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召开了中期专家评审会,再次邀约了理论研究和实践专家,广泛征求行业意见。评审专家对工作组稿进行评议后,同意通过中期评审。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标准文本,2023年11月,形成征求意见稿。2023年11月15日,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向全社会发布“关于《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截至2023年12月20日,收到来自中华书局、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提出的21条意见。标准编制组对上述意见逐一进行处理,再次修改完善了评估标准,最终形成送审稿。
报批稿阶段。2024年1月18日,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组织召开了送审稿专家审查会。专家审阅了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经讨论与质询,专家组同意评估标准通过专家审查,并建议进一步完善内容,尽快形成报批稿。2024年1月至3月,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最终形成报批稿。
试行阶段。2024年4月至11月,标准编制组依据评估标准报批稿研发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系统,并在山东、广东、安徽、广西、上海等地进行了试评。根据试评结果,对评估标准报批稿再次进行了完善。
发布实施阶段。2024年11月26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中国书刊发行业团体标准公告》,正式宣布评估标准经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同意,准予批准发布。标准编号为T/BPDAC003-2024,发布时间为2024年12月1日,自202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标准的主要内容
评估标准用于指导图书发行机构及从事阅读推广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好儿童阅读能力的科学评估工作,主要制订内容包括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指标、评估规则、评估结果及评估实施等内容。
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指标。标准中明确指出了3—8岁儿童阅读能力的8个评估指标:访问检索能力、整体感知能力、比较分类能力、形成解释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演绎推论能力、评价反思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对3—4岁、4—5岁、5—6岁、6—7岁、7—8岁每个层级的评估指标要素进行了界定。以访问检索能力这一指标为例,3—4岁的评估指标是“能根据提示或提问,从图画书中找出某个图画元素”;4—5岁的评估指标是“能根据提示或提问,从图画书中找出某类或某些图画元素”;5—6岁的评估指标是“能根据提示或提问,从图画书中连续地找出角色或事物的关键信息”;6—7岁的评估指标是“能根据提示或提问,从图画书中连续地找出角色或事物的关键信息。能根据给出的关键信息,从图画书中快速找出相应的角色或事物”;7—8岁的评估指标是“能根据提示或提问,从图画书中连续地找出角色或事物的关键信息。能根据给出的关键信息,从图画书中快速找出相应的角色或事物。能根据提示或提问,通过识别文字找到相应的角色或事物”。另外7个评估指标与访问检索能力类似,每一个评估指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呈现逐级递进、持续上升的趋势。
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规则及结果。在明确了3—8岁儿童各年龄段阅读能力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标准又明确了各年龄段儿童阅读能力评估的规则,包括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说明,评估分值最高得16分,最低得0分。标准将儿童阅读能力评估结果划分为4个星级,从低到高分别是三星级(12<得分≤16)、四星级(8<得分≤12)、五星级(4<得分≤8)、六星级(0<得分≤4)。以3—4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规则为例,在访问检索能力这一指标要素中,“能根据提示或提问,从图画书中找出两种图画元素,如:角色、事物、画面细节等”得2分;“能根据提示或提问,从图画书中找出一种图画元素,如:角色、事物、画面细节等”得1分;“未能从图画书中找到任一图画元素”得0分。在整体感知能力这一指标要素中,“能根据提示,说出图画书中的主要角色、主要事物、主要事件中的任两项”得2分,“能根据提示,说出图画书中的主要角色、主要事物、主要事件中的任一项”得1分;“未能说出上述任一项”得0分。以此类推,标准中对3—4岁、4—5岁、5—6岁、6—7岁、7—8岁每个层级的儿童阅读能力评估规则都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说明。
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实施。从实践操作角度,标准还明确规定了儿童阅读能力评估实施的具体要求。首先,评估环境应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评估区域可设置图书陈列架或摆放与书籍相关的装饰品。其次,评估主体包括具有专业评估经验的书店店员、教师、图书馆员和家长等,宜选择相应年龄难度的图画书对儿童进行评估,应注重评估人员与被评估人员的尊严、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评估主体须明确评估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儿童现有阅读水平,根据相应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儿童阅读进行指导。最后,评估应严格遵循征得评估对象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制定评估方案,设计评估问卷,填写相关信息表格,正式评估等一系列流程。
标准最后在附录中,以表格形式给出了儿童阅读能力评估信息表、儿童阅读能力评估表、儿童阅读能力评估报告等评估工具,方便评估主体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操作和使用。
标准的应用建议
评估标准通过构建儿童阅读能力评估体系,为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儿童阅读推广与服务提供推荐性指南和标准化建议。在图书分级供应的实践中,推荐图书发行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从事阅读推广的专业人员能参考评估标准文件,以3—8岁儿童主要阅读的图画书为评估图书载体,结合儿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及阅读环境等多维度因素,结合具体图书的内容与服务群体的特点,灵活借鉴和运用,为儿童提供更为个性化、差异化的阅读服务。
儿童阅读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图书发行机构及阅读推广人员可以定期收集儿童阅读实际情况的反馈,对评估标准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以确保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应用过程中,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为了加强标准的普及与推广,建议组织相关培训活动,提升图书发行从业人员和阅读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评估标准。
在应用评估标准时,还应注重与教育机构、学校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儿童阅读教育的深入发展。可以通过开展联合阅读活动、建立阅读资源共享机制等方式,为儿童提供更多优质的阅读资源和指导服务,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结语
《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团体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不仅为儿童阅读能力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儿童阅读推广与服务领域指明了方向。通过精准定位少儿阅读需求,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匹配适宜儿童阅读的图书,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图书发行机构、阅读推广人员、教育机构以及家长能够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评估标准,共同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阅读环境。同时,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新趋势,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估标准,确保其始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实际需求,为推动我国儿童阅读教育的深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王蕾系《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团体标准编制组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亢琪系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少年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研制与应用实验室标准研发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策划编辑
宁毅系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少年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研制与应用实验室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