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烟火 楚地繁华
作者: 谌丽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城市文化成为摆脱同质化、塑造独特面貌的关键。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根与记忆,是其发展资本、个性与品位所在。中南大学蒋述卓教授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一文中说,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的第一要点是利用与转换城市历史文化。
武汉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黎黄陂路、昙华林、楚河汉街等“打卡”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同时,它也是一座具有深厚商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辛亥革命的发生地……为了系统介绍武汉特色,市政协打造了“品读武汉”系列图书,包括《品读武汉文化名人》《品读武汉风景园林》《品读武汉历史村落》《品读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读武汉工业遗产》《品读武汉的桥》《品读武汉红色场馆》等,是武汉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其中《品读武汉美食》一书,“以美食为媒介,通过深入品味武汉美食,让大家领略江城丰富的文化底蕴,探寻武汉美食背后的城市文化精神”,无疑具有代表性。
以味为纲,聚散成章
排骨藕汤、辣得跳、鱼头泡饭、热干面、三鲜豆皮、油焖小龙虾……这些美食分布于武汉的各大餐馆,各处街角小摊,以及市民的餐桌上,随着武汉影响力的增强和传播媒介的加持,这些美食也为全国百姓耳熟能详。然而,“美食”一词过于宽泛,每一道菜、每一种点心又过于具体,难以形成对武汉独特饮食文化的群体性认可和强化城市文化认同,这需要城市文化研究者对这些美食进行描述与总结,突出其整体特点,建立城市饮食文化的独特记忆。
武汉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品读武汉美食》正承担了这一任务。其结构“形散而神不散”,分目介绍武汉代表性美食的源起、口味特点、文化内涵、代表性餐厅、制作技艺及其与武汉的情感联系。
食中见史,文脉昭彰
《品读武汉美食》不仅介绍美食,还深入探索其历史,总结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寻绎武汉文化根脉。作者团队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美食街区、老字号餐馆,与美食大师、文化学者座谈,形成既介绍美食又讲述文化渊源的格局。从鱼头泡饭、红烧甲鱼、油焖小龙虾等美食可见武汉水域面积大,水产丰富,自古以来“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的特征;从烧、烤、蒸、煮、炒等烹饪技法的广泛运用及对五味调和的精妙掌握,可见楚文化在武汉的传承;从糊米酒、生烫牛肉粉、生油烧卖、生煎包等美食源于孝感、广东、山西、江浙等地,可见明清以来武汉商业发达,商贾往来,各地文化荟萃的盛景;从热干面、糯米鸡、糯米包油条等饱腹感强且方便食用的早点,可见近代以来武汉码头文化的兴盛。由此,武汉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清晰呈现:作为“鱼米之乡”,武汉承续古老楚文化,明清时期商业文化盛行,近代成为商业大埠,市民文化兴起。
书中还通过美食故事突出武汉“性格”,如介绍辣得跳时,称其辣味与武汉人的豪爽性格不谋而合,是城市精神的象征。随着各地对城市文化的重视,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它们将城市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提炼城市独特性,转化为人对城市的认同。在这方面,《品读武汉美食》是城市文化研究深层价值的示范:将人间烟火升华为精神图腾。当一盅藕汤盛起楚水沧桑,一碗热干面凝为市井温情,城市便不再是冰冷的地理符号,而成为情感共鸣的载体。
作者单位:武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