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西班牙语史》:西班牙语的全景图

作者: 张伟劼

西班牙语是很美秒的。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的《全球西班牙语史》一书,是可作为西班牙语学习者在这条引人入胜而并非轻松的求知路上的导游,当然,这本书也适用于所有对语言史或语言地理感兴趣的读者。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为西班牙语绘制了一张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都极为广阔的全景图,尤其是在空间维度上,全书3/4的篇幅都用来描述西班牙语在不同地区呈现的面貌,且并不仅限于西班牙和西班牙语美洲,还囊括了除南极洲外的所有大洲,真正体现了书名的“全球”性质。

美国拉丁裔居民使用的将英语和西班牙语混在一起的Spanglish,在巴西和乌拉圭的接壤地带使用的葡式西语(或西式葡语),1492年被逐出西班牙的犹太人带到中东地区并代代相传的、保留了中世纪西班牙语诸多特点的拉迪诺语,至今仍在菲律宾三宝颜市使用、混杂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他加禄语的查瓦卡诺语……这些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非主流同时也极具研究价值的西班牙语,与伊比利亚半岛和拉丁美洲通行的正宗西班牙语一道,都成为这部著作的考察对象。通读全书,可以感受到这门语言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使用者多达5.91亿(2021年)的全球性大语种。

“史”,意味着变迁。西班牙语史就是西班牙语不断吐故纳新、增减变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和政治变革、社会变迁的过程紧密相关的。为此,《全球西班牙语史》一书在探讨每一个特定国家的西班牙语时,首先介绍该国简史,之后对该国西班牙语进行描述。以“巴拿马的西班牙语”一章为例,先谈巴拿马地理概况,再简述巴拿马历史,分为前殖民时期、西班牙殖民时期和独立之后;接下来分别谈到英语、法语、非洲语言和土著语对巴拿马西语的影响,这些影响与巴拿马的复杂历史有着深层联系;之后进入重点,在语音、句法和词汇三个层面详细描述巴拿马西语的特点,辅以实例。对于西班牙语学习者来说,这些例子多是颇为怪异的,甚至以教科书的视角来看是错误的,但恰恰是这些“错误”,构成了巴拿马西语的特色。

对美洲西班牙语历史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看到殖民史的更细微的层次。对西班牙征服美洲历史的粗线条说法可以是,比如说:“西班牙人摧毁了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以西班牙文化取而代之。”西班牙语是不是完全取代了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呢?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首先,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语言极为多样,且地位不等——本来,在西班牙征服者抵达美洲大陆时,美洲本土居民之间就存在着紧张关系,北边的阿兹特克帝国在不断吞并弱小部族,纳瓦特尔语便随着帝国范围的扩大而扩展至更多的地区,南美的印加帝国则在全境推广克丘亚语,以取代被征服部落的语言,实现大一统。西班牙人武力摧毁了这两大帝国后,一度使这些地域的语言多样性得以恢复,但西班牙人很快意识到,与当地人士合作,沿用纳瓦特尔语和克丘亚语对殖民地上的语言各异的印第安人进行统治,是比强行推广西班牙语更为便捷的路径,且用这两种本土通用语而非西班牙语进行布道,也能更为有效地吸引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就这样,纳瓦特尔语和克丘亚语成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权威、统治被征服者的工具。也正因为在西班牙殖民时期与西班牙语并行存在、交互使用,它们渗透进西班牙语中,对其语音、句法和词汇都加以影响,分别造就了墨西哥西班牙语和秘鲁西班牙语的独特面貌。这些有趣而引人深思的史实,便可在《全球西班牙语史》一书中了解到。

在西班牙语的繁复图景中,甚至也可以看到中国人留下的痕迹。在该书“秘鲁的西班牙语”一章中,就有一小节专门介绍中文对秘鲁西语的影响。今天的中国与秘鲁、中国与拉丁美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从钱凯到上海”,跨越太平洋的航线连接起相距甚远却也渴望了解彼此的两个世界。在这种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中,西班牙语必然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西班牙语的图景也必然会因之而更为丰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