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对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情感社交的双维影响
作者: 冯相斐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阅读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本文从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两个维度分析了数字化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并结合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框架,探讨数字化阅读在情感联结与社交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合理引导青少年的数字化阅读行为,能够更好地促进其认知能力和情感社交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 认知发展 情感体验 青少年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阅读(Digital Reading)已逐渐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具有便捷性、高效性和互动性等优势,使得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丰富的阅读资源。数字化阅读因信息呈现方式的变化,促使青少年的阅读模式从线性阅读向超文本阅读转变,进而对青少年的信息加工方式、阅读理解深度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影响。[1]数字阅读的多模态特征可能对青少年的认知负荷具有双刃剑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增强信息获取的直观性,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削弱青少年的信息整合能力,影响知识体系的构建。[2]这种认知转变深刻影响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社交行为,数字化阅读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则使得青少年的阅读体验更加动态,但长时间的屏幕阅读也会对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加剧社交焦虑和心理压力。因此,如何在数字化阅读的便利性与深度阅读的培养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数字化阅读的内涵、特征及趋势
数字化阅读的内涵。数字化阅读是指借助电脑、手机和电子书阅读器等电子设备获取、理解和加工信息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仅改变了信息的呈现方式,还影响了阅读者的行为习惯、认知加工模式及阅读体验。[3]认知层面上,数字化阅读涉及注意力分配、信息筛选和内容理解等多个环节,部分研究认为数字阅读会影响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社会文化层面上,数字化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单向性,使得读者可以与文本、作者甚至其他读者实时互动,形成社交化的阅读环境。
数字化阅读的特征。一是超文本与超链接结构。传统纸质读物以线性方式呈现,而数字化阅读通常采用超文本结构,使读者可以通过超链接自由跳转,形成非线性阅读体验。[4]超文本的结构特点提高了信息的获取效率,但也可能会导致认知负荷增加,降低信息整合能力。二是多模态信息呈现。数字化阅读整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使阅读过程更加生动直观。研究表明,多模态信息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信息吸收效率,但同时也会影响深度阅读体验。三是互动性与个性化。数字化阅读允许读者在文本上进行标注、评论,甚至与他人在线交流,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此外,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使阅读内容能够根据读者的兴趣和习惯进行动态调整。四是碎片化与即时获取。数字化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然而,由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信息流的干扰,青少年往往倾向于进行短时、浅层的阅读,难以形成深度学习和系统思考。
青少年群体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趋势。在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下,青少年群体的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方式及社交行为深受数字化环境的影响。
第一,自适应学习与个性化推荐。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智能推荐算法根据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兴趣偏好和学习进度,动态调整阅读材料,并预测青少年对不同类型文本的接受度,及时调整内容推荐策略,这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自主阅读兴趣,提高知识获取效率。[5]例如,某些电子阅读平台能够自动分析青少年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推荐适合其认知水平的书籍,以提升学习效果。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书可以通过智能朗读、语音交互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进行听觉辅助阅读,适用于阅读困难或有特殊需求的儿童。
第二,沉浸式与多模态阅读。青少年群体的阅读方式正从传统的线性文本转向多模态阅读,即融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阅读体验。部分数字阅读应用已经开始利用VR技术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可互动的三维场景,为青少年构建虚拟阅读空间。AR技术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绘本、动态识字应用等方式,让角色“跳”出书本,使青少年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与内容进行互动,增强沉浸感和参与感。这有助于提高其阅读兴趣和专注力。
第三,社交化阅读与协作学习。社交化阅读正在驱动青少年从“独立阅读”向“社群阅读”转变。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应用加入了书评、在线讨论和共同标注等功能,使青少年能够以更开放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的分享和讨论[6]。例如,豆瓣读书、Goodreads等平台允许读者分享阅读笔记、发表书评,并参与社群讨论,从而形成阅读共同体;部分数字阅读平台采用了“游戏化”机制,如设定阅读任务、积累阅读积分、完成挑战目标等,以提高阅读参与度和持续性。
数字化阅读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
从深度阅读向浅层阅读迁移。传统的纸质阅读通常采用线性模式,青少年需要逐行阅读、推理和构建整体语义结构,以实现深度理解。而数字化阅读则呈现出非线性、多模态、超文本的特点,使青少年在获取信息时更多依赖“跳读”和“扫描式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阅读理解方式。超链接结构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切换页面,逐渐习惯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影响青少年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和逻辑推理。超文本阅读虽然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认知负荷,导致青少年难以形成连贯的文本理解。
增加认知负荷,削弱记忆效果。数字化阅读的环境通常包含多种感官刺激,如弹窗广告、动态图像、超链接以及多任务操作,显著增加了青少年的认知负荷。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当信息量过大或过于复杂时,会影响学习效果。[7]青少年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需要快速筛选有用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导致认知负荷增加,使信息编码和存储更加表层化,故而使记忆效果大幅降低。
增强跨情境迁移,弱化知识整合。数字化阅读帮助青少年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有助于拓宽知识面,但如何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并迁移到实际应用中,是影响其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数字化阅读强调快速获取信息,青少年可能更擅长记忆零散的事实性知识,而在建立系统化知识框架方面存在不足。此外,数字化阅读的跨学科性使青少年能够从多个领域获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于不同情境,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促进独立判断,抑制深度思考。数字化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多元性,既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培养空间,也带来了一定挑战。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需要不断筛选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这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然而,习惯于快速阅读和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青少年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观的结论,而忽略复杂问题的逻辑推理和深入分析。这种趋势可能导致青少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弱化,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
数字化阅读对青少年情感社交的影响
强化多感官体验,削弱情感共鸣。依恋理论认为,个体的情感体验受环境刺激和互动模式的影响。传统纸质阅读依靠文字和想象力构建情感连接,而数字化阅读则借助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增强情感表达。例如,一些交互式电子书通过音效和动态画面强化故事氛围,使青少年能够更直观地感知角色的情绪。但情感共鸣需要深度的心理投入,短视频化、快餐式阅读的普及可能导致青少年难以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情感共鸣能力的下降,缺少对复杂情感的体验和思考。
提升社交技能,弱化个人自主性。在数字化阅读环境下,青少年可以通过线上书评、阅读群组、虚拟讨论等方式参与阅读社交。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发展社交能力。微信读书、Goodreads等平台允许青少年分享阅读感受,与同龄人交流观点,这种互动模式有助于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观点组织能力,并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青少年的阅读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同伴群体和社交趋势的影响。“社交化阅读”一方面能增强青少年的阅读动力,另一方面可能导致阅读偏好趋同,独立思考能力下降。此外,一些青少年可能因害怕错过社交热点选择迎合群体阅读趋势,而非关注自身的阅读兴趣。
助力塑造身份认同,存在算法局限。身份认同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心理需求。在社交媒体时代,阅读不仅是个人兴趣的体现,也成为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手段。青少年会在朋友圈、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上分享书籍推荐,以此建立个人文化品位和社交认同感。这种现象说明,数字化阅读行为正成为青少年塑造自我认同的重要工具。但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往往优先推送流行书籍、轻阅读内容(如短篇故事、网络小说),而较少推荐经典文学或学术书籍,这可能导致青少年群体的阅读视野受限,形成信息茧房。
促进虚拟社交,加剧现实疏离。数字媒介环境下,青少年通过阅读社区、书评论坛、同好群组等建立社交联系,获得情感支持。尽管数字化阅读促进了社交互动,但其虚拟化的交流模式可能导致青少年现实社交技能的缺失,从而在现实场景中产生社交焦虑,甚至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加剧现实社交的孤独感。一些青少年在社交媒体阅读环境中面临社交压力,如“谁的书单更丰富”“谁的书评点赞更多”,导致阅读变成一种竞争行为,而非个人成长的途径。过度关注社交评价可能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影响其阅读体验。
对策与建议
推动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融合互促。数字化阅读具有丰富性、便捷性与交互性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对青少年来说过度接触电子屏幕的潜在威胁与过度沉迷依赖的问题。因此,既不应盲目排斥数字阅读的创新与便捷,也不应过度依赖数字阅读,而是应该发挥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各自的优势,让两者相互协同、互为补充。建议以经典的纸质阅读为主,数字阅读为辅,既发挥纸质阅读在视力友好和注意力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又发挥数字阅读对于低龄儿童阅读启蒙的作用和资源丰富性、便携性等优势,实现融合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树立榜样,既保持纸质阅读的习惯,也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数字阅读资源。
提高数字化阅读对认知发展的引导性和教育性。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青少年容易受到平台推荐、信息碎片化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鼓励青少年学习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青少年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还可以组织阅读讨论会,鼓励青少年通过分析和讨论不同观点,提高对信息来源和内容的评估能力;倡导青少年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深度阅读,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引导青少年使用在线阅读工具进行记录阅读笔记、标注和讨论等,培养其对内容的深度理解与分析能力。家长应当帮助孩子选择符合成长需求的优质数字内容,引导青少年从数字化媒介中获取更为健康的情感体验。
强化数字化阅读对情感社交能力的正向性。数字化社交环境对青少年的情感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者应通过专业的情感与社交技巧培训,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交环境。鼓励青少年参与正向的线上书籍讨论和线上阅读社区活动,同时加强对虚拟社交平台的管理,确保其内容的积极性和健康性。虽然虚拟社交环境提供了便利,但过度依赖虚拟交流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困境。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鼓励青少年通过线下活动和面对面的互动来培养真实的情感联系和社交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宋甲丽,冯艳茹,程结晶.动机和认知策略对青少年数字阅读素养影响研究——基于510份问卷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4(05).
[2]彭景曦.社交媒体时代青少年阅读行为转向及优化对策[J].国际公关,2024(08).
[3]Liu Z. Reading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reading behavio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5,61(06).
[4]Rouet J F. The skills of document use: From text comprehension to Web-based learning[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6.
[5]张霞.融媒时代青少年数字阅读的影响分析与提升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
[6]杨绘荣,刘佳佳.数字阅读与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建构[J].新世纪图书馆,2023(10).
[7]梁泰萌.媒介融合视域下青少年数字阅读及其引导机制研究[J].声屏世界,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