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特征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作者: 李正扬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为研究文本,从写作背景出发溯流从源,探寻蕴藏其中的文本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意涵,以期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  文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文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作为一篇论战性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各国工人政党的理论武装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背景

19世纪60年代,随着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德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当时,德国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面对的共同历史任务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实现德国统一”。然而,面对工人运动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出于维护自身阶级利益的考量,同封建势力妥协,用一系列行动企图腐蚀工人阶级意志、削弱工人力量。随后,德国工人运动中滋长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当时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两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对立派别,其中之一的拉萨尔派(全德工人联合会)深受改良思潮影响,反对暴力革命,有机会主义的倾向。而另一个派别——爱森纳赫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则反对机会主义路线,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贵族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对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经常给予爱森纳赫派指导和帮助。

19世纪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人之间团结起来应对挑战成为迫切需要,拉萨尔派与爱森纳赫派达成合并协议。爱森纳赫派急于求成,在起草合并后的党的纲领草案时做了无原则妥协。由此,渗透着拉萨尔机会主义色彩的《德国工人党纲领》(以下简称“纲领”)在哥达召开的代表大会上通过。为了新生党的利益,马克思抱病写出《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并写信寄给爱森纳赫派的威廉·白拉克,对拉萨尔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的《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和写给威廉·白拉克的信统称为《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特征

马克思以逐条批注的形式对纲领相关问题予以批驳和阐述,同时进一步设想和阐发了未来国家的发展阶段、原则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经典著作里承载着智慧之光,笔者通过三组对比,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

隐匿性与辩证性。恩格斯在序言开篇指出,“如果我还不发表这个与这次讨论有关的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隐匿罪了”。“隐匿”二字正呼应了纲领的特点,纲领语言有极强的隐匿性,让人不易察觉。看上去没有问题,如若深入分析思考,知晓纲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才会深深发觉其中的危险性。拉萨尔的正义观只是打着平等、公正的幌子,遮蔽了背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马克思辩证性的逻辑、论战性的语言让人清醒。他辩证地论述了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劳动只有在具备了生产资料的前提下才是财富的源泉”等观点。

改良性和革命性。谈及德国工人党争取建立的“自由国家”,马克思以一句反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这是什么东西?”。这里的“自由国家”,是对国家的阶级实质的遮蔽,带有机会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他批判德国工人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得多么肤浅”。德国工人党把国家当作一种具有自己的“精神的、道德的、自由的基础”的独立存在物,只不过是一种逻辑上的抽象,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过渡时期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提出在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而且,《哥达纲领批判》的公开发表,充分体现了党内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修正的勇气和担当。

狭隘性及全局性。纲领认为,“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而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的解放是所有解放的前提,而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其他阶级的阶级性,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面对纲领提出的“工人阶级为了本身的解放,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马克思指出,“拉萨尔从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理解工人运动”,纲领中“关于德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竟一字不提”所暴露出来的国际信念“差得难以估量”。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直接的斗争舞台是在本国,但其内容应该是国际性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号召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哥达纲领批判》的现实启示

源于对种种因素的考量,《哥达纲领批判》在写作完成后并未立即发表。1891年,知晓即将起草新纲领之际,恩格斯毅然决定将《哥达纲领批判》公开发表,此时马克思已经去世。如今,距离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已经150年,立足新时代,文本的内容仍然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诸多启示。

要增强慎思明辨的能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防范意识形态风险,需要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和前瞻性。要明晰“学与思”的关系,在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正面宣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加强风险防控。要明晰“思与行”的关系,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事物,发现问题,认识事物本质,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要持有自我修正的勇气。“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那么“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人的自我修正尤为重要。个人要有正视问题的意识,增强自我净化能力,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不断增强底线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政党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使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

要坚持系统谋划的观念。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都处于一种系统联系中,我们要学会从广泛联系和动态进程中进行系统的谋划部署。以系统思维谋划全局,要树立大局观,不孤立地看问题,不拘泥于片面,把握好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以系统思维凝聚合力,要保持整体性,不抽象地看问题,不囿于当下,认识系统的复杂性,增强整体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

经典文本具有穿透历史、经久不衰的力量。在《哥达纲领批判》的结尾处,马克思在拖着病体做了一系列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之后写道:“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有那样一个瞬间,深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与马克思的思想精神遥相呼应。

作者系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3年度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党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的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2301A3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白雪秋.《哥达纲领批判》精学导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