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术阅读的意义、挑战及实施举措
作者: 丁明刚 李瑛 方千平摘要:学术阅读是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必备素养,能够促进其完成学业和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大学生学术阅读通常以课程文献和考试文献为主,学术品位不高,学术阅读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可持续性。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学术阅读理念,提高学术阅读能力和水平,高校必须大力开展学术阅读教育,建立学术阅读教育生态,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推行学术阅读实践,才能取得理想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 学术阅读 发展挑战 教育推广
阅读,是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学习行为与活动,是一种责任。[1]大学生阅读分为普通阅读和学术阅读。普通阅读,是非学术研究目的的知识性、消遣性、娱乐性的阅读。学术阅读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是大学生必备的学习素养。然而,当下大学生学术阅读普遍比较薄弱,影响了其学业发展和学术成长。探讨大学生学术阅读的特征和必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推广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学术阅读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学术阅读的概念与特征
大学生学术阅读,是秉持学术理念,遵循学术规范,运用学术方法,围绕学术文献深入研读,促进学术研究的行为和活动。与普通阅读相比,学术阅读旨在学术研究,以学术文献阅读为主,对阅读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综述评论、科学计量、科学引证等学术处理,促进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创新,形成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
大学生学术阅读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术阅读以学业文献为主。课程是学科知识学术化的产物,课程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其学术阅读主要是课程任务型阅读。[2]第二,学术阅读层级较低。在学术阅读品质上,大学生作为非专业学术研究者,在未经专门的学术训练、未作长期学术研究的情况下,其学术阅读往往缺乏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形成准学术阅读、浅学术阅读特征。第三,学术阅读具有间断性。在时空跨度上,因学习周期及学习任务制约,大学生学术阅读随着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成果撰写、毕业论文写作等不断交替,呈现出非连续性、短暂性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大学生学术阅读教育任重道远。
大学生学术阅读的意义
满足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学术阅读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我国相关教育法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规范要求等有相应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即学术理念形成、文献信息利用、学术方法应用、学术成果产出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要求在校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要落实这些法规政策,大学生必须进行学术阅读。
完成学业的基本条件。大学课程是学术研究的产物,课程学习是对学科学术的解悟与运用,由此而对教材、课件、课程、教辅等教学文献,以及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相关文献的阅读属于学术阅读,要求大学生必须进行深度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而言,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厘清其学术发展脉络、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向;完成科研项目,撰写研究报告、实验报告、专利报告、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等研究成果,必须能够广泛利用专业文献和信息。所有这些都取决于坚实的学术阅读。
从事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学术阅读是其科研成长的必然要求。本专科阶段,是学术人才夯实专业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和学术研究的启蒙阶段。很多学术大师在读大学期间就深入研究专业经典、学术名作等文献,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读大学期间饱读学术著作,致力于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不断地向高质量发展,国内外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大力开展本科生科研教育,推行大学生科研项目,着力培养大学生科研人才。学术阅读因而成为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提升阅读品质的理想选择。大学生是我国全民阅读的重要主体,其阅读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民阅读的质量和成效,还影响着我国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学术繁荣发展。当前,由于升学、就业等压力,大学生阅读显示出典型的功利性特征,阅读文献局限于专业、考公、考编、考证等,以及少量的娱乐消遣需求,很少涉及学术文献。同时,由于计算机和手机等电子、数字阅读工具的普及,大学生在线化、数字化、泛在化阅读盛行,导致碎片化阅读、浅阅读,阅读品质下降。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指出,“浅薄的阅读,正在让人变得平庸”。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等科研成果的艰难,恰恰证明其学术阅读能力的不足。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学术阅读,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学术阅读理念,深度阅读学术文献,提升阅读效能。
大学生学术阅读面临的挑战
功利化阅读阻碍着学术阅读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学术阅读发展滞缓,重要原因在于功利化阅读主导了其日常阅读。当前,一流本科教育持续发展,一流课程等高质量课程建设使得学习挑战加大,课业要求不断提高,面对学分、绩点等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加大课程文献阅读力度;面对考研等升学压力,以及考公、考编、考证等就业竞争,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考试文献的阅读。课程文献阅读贯穿学业始终,考试文献阅读则在学业后期愈演愈烈,且逐步占据主导位置。这两类阅读成为当下大学生的主要阅读类型,具有典型的功利性和时效性,难以形成学术阅读的品质和追求。在此境况下,大学生对学术阅读普遍陌生,且具敬畏之心。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阅读教育和学术研究训练,学术阅读被边缘化,面临巨大的发展阻碍和挑战。
学术阅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实施。目前,高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学术阅读课程,所设阅读与写作课程缺乏系统的学术阅读知识体系建构和方法训练,以及合理评价和成果应用。日常学术阅读主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授课教师开列书目阅读、撰写读书心得等为主要形式。学生阅读学术著作、经典等撰写的读书报告、心得体会等,也多为摘录性文字,缺乏深度思考和学理分析,不具学术性。同时,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也以经典、文学、知识性、消遣性等图书为主,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受课时局限,偏重文献检索与信息处理指导,对学术阅读的强调和引导偏少,且与学科专业联系较弱。上述弊端使得大学生学术阅读缺乏可持续性,难以常态化发展。
学术阅读导向与其实践需求脱离。学术阅读品性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学习与感悟,更需付诸实践,才能内化为个人的学习素养和科研能力。现实中,大学生学术化阅读教育更多停留于说教与规劝层面,缺乏有效的实践训练。一方面,阅读类课程、阅读推广活动等对学术阅读未予倾斜和侧重,致使学术阅读的实践应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学术阅读指导普遍未能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学术兴趣,进行针对性辅导和训练。尽管不少学生在学业导师帮助下获得了创新创业项目等科研项目,但他们在项目研究中很少能够得到教师充分的学术指导,有效开展实证调查、资料收集与处理、撰写研究成果等。目标不匹配,实践薄弱,使得学生学术阅读内驱力不足,影响了其推行和深入发展。
大学生学术阅读的实施举措
培养学术阅读的理想信念。学术教育是大学的通识教育,学术阅读是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学术能力养成和学术任务完成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必备条件。无论是专业课程学习,还是毕业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都要求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学术意识。当前,少数学生在科研任务完成上抱有投机心理,试图以抄袭、拼凑、请人代写、购买论文、AI写作等应付了事。为了遏制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滑坡及学术不端,2021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若论文不合格,则予以相应惩戒。[4]因此,高校应加强学术教育,明确告诫学生学术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和摒弃功利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通过开设学术阅读课程、课堂讲授、学术讲座、阅读训练等引领学生阅读学术文献,逐步培养学术阅读兴趣和信心。
建立与学业周期协同的学术阅读教育生态。大学课程教学,追求专业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知识传授的任务导向,突出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等主干课教学,对学术素养、信息素养等通识教育和训练重视不足。受此教学规则及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惯性制约,大学学术阅读教育呈现出低年级启蒙、中年级淡漠、毕业季急补的功利与失衡状态,难以形成学术阅读素养。为此,大学必须建立贯穿整个学习周期的学术阅读培养制度。大一阶段开设学术阅读课程,传授学术阅读的思想、方法,围绕专业课程,深入开展教材、课件、教辅书等的学术阅读,打下坚实的学科学术阅读基础;大二、大三阶段,深化专业课程的学术阅读,加强学科理论与经典、专业学术期刊等学术文献的阅读,逐步进行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学术成果撰写等教育;毕业学年,重点围绕毕业论文进行选题、开题、信息检索与处理、写作方法等学术训练,提高其学术阅读写作能力和成效,促进其顺利毕业。
建立专任教师与辅助教师协同教育机制。当前,大学学科知识生产已从单一化模式转为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新发展模式[5],学术共同体成为学科与专业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主体,专任教师、校内外教辅人员、学生等构成学术共同体,承担专业的建设、教育、教学、学习及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教育职责。在此环境下,大学生学术阅读教育必须集成学业导师、学科馆员、校外导师等师资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学术资源,推进学术阅读教育。具体而言,以专业学科知识发展逻辑为基线,以学生学术能力发展要求为标的,整合专业课程、信息素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学科知识,形成体系化、层级化、目标化的学术阅读结构和训练计划,并具化其学术阅读文献,推行阅读实践。这种协同教育,能够有效整合利用优质学术阅读资源,有效弥补单向度专业学术阅读的缺陷,更好地发挥大学学术阅读的综合效应。
着力提升学术阅读的实践效能。大学生学术阅读教育,必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OBE),聚焦学生的学业要求和成长诉求,狠抓实践实操,以期实现培养目标。首先,教会其优选学术文献。学术文献是学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恰当的选择是学术阅读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学生应根据其学业任务和学术成长需求选择适合的学术文献,兼顾中外文语种,纸质与电子、数字化文献并蓄,专业学术书籍与学术期刊、学位论文、标准等文献广泛利用,以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其次,强化学术方法的指导。学术阅读旨在学习学术研究方法,如文献与信息检索处理、文献综述、实证调查、统计分析、学术引证等,促进学术阅读不断深化,为学术成果产出创造条件。再次,重视学术规范的掌握。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和学术生产合规与安全的保障,包括相关的法律、标准、规则、指南等。大学生学术写作存在较多的学术失范现象,因此,开展学术阅读教育,必须要求其阅读、掌握常见的学术规范,并合理地进行学术引证、参考文献著录、实验数据使用、学术文本撰写、学术成果分配等工作,提升学术阅读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有效性。最后,突出学术成果的撰写。学术成果生产是学术阅读的目标和检验,科技论文、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学术成果是大学生渴望的学习成果,也是大学生学术成才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术阅读的攻坚阶段,应大力加强大学生学术写作指导,使其生产出合格的学术成果,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结语
学术阅读是大学生必备的学习素养和人生品质。良好的学术阅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对学术文献的理解、运用和反思,对学术阅读的情感付出和行为投入,积极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成长成才。学术阅读教育必须紧扣大学生的现实诉求,坚持常态化推进,注重实践训练,突出成果产出,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图书馆
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阅读推广之学术推广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21KY00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普通高校教师教育分类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615)、2021年度巢湖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学前教育”(项目编号:ch21ylzy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殿利.阅读是一种责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庞云芳.大学生学术阅读现状分析及实践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EB/OL].(2018-01-30)[2024-01-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sfcl/201801/t20180130_325921.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通知(教督〔2020〕5号)[EB/OL].(2021-01-04)[2024-01-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s7057/202101/t20210107_509019.html.
[5]叶晓力,周烽.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大学发展向度[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