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期刊引领青少年阅读科学家精神的创新实践

作者: 吴亚飞

摘要:科学家精神,涵盖了勇于探索的求知欲、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懈追求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青少年科普期刊扮演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角色,能够通过深化“阅读+教育”、创新“内容+形式”、融合“知识+传播”,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期刊的字里行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为生动、立体的科学世界,让科学家精神在科普阅读中薪火相传、启智增慧、领航成长,促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内在动力与持久热情。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  科普期刊  青少年阅读

在新时代,科学如同浩瀚星空中璀璨的星辰,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曾强调:“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青少年科普期刊也肩负着重要使命,需要创新期刊内容与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激发其探索科学世界的内在动力与持久热情。

深化“阅读+教育”,让科学家精神在科普阅读中薪火相传

从教育理念层面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青少年科普期刊,是对传统科普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与超越。传统的科普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科学伦理的培养。这种倾向可能导致青少年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当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能缺乏对科学活动的伦理考量。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梦想起航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渴望获取知识、理解世界,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1]科学家精神中所蕴含的坚韧不拔、淡泊名利以及团结协作等崇高品质,无疑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深远的指引与启迪。

科普期刊具有独特的“阅读+教育”功能,为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作用,在促进科学精神的普及与深化、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科普期刊通过其丰富的阅读内容,将科学家精神生动、直观地呈现给读者。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科研故事、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都被巧妙地融入科普文章,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科学知识,更能够受到科学家精神的熏陶和启迪。科普期刊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为青少年树立了科学探索的榜样与典范,可以有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科普期刊中的科学故事、科学实验、动手制作、科学竞赛等内容,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材料,更是一种教育资源。科普期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的认知特点和教育需求,精心设计科普内容,为青少年提供实践科学家精神的机会,使得科学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需求。通过科普期刊的引导,青少年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思考等深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创新“内容+形式”,让科学家精神在科普阅读中启智增慧

从社会发展层面看,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学界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社会进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力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家精神的表现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记载与口头传承,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的媒介载体与创新的表达形式之中。传统的说教式科普也已经难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青少年更倾向于通过互动体验、故事讲述、视觉艺术等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触和学习科学。

科普期刊多元的“内容+形式”功能,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的表达途径,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肩负起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弘扬科学文化重任的深刻体现。在内容上,科普期刊多采用叙事手法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发现过程、挑战与突破等,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展现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底蕴,为青少年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在表现形式上,科普期刊多利用图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多种形式,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使科学家的智慧成果和精神风貌,以更加生动亲切、身临其境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内容创作,使得科学家精神能够打破地域、年龄、教育背景等限制,让科学之光触及每一个角落,为构建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融合“知识+传播”,让科学家精神在科普阅读中领航成长

作为科学文化的精髓,科学家精神是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例如,邓稼先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钱学森在科研中下“真”功夫、“细”功夫,追求真理、严谨治学;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精神深植于历史长河的文化土壤,汲取着前人的智慧养分,跨越时代传承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对未知的勇敢探索,是新时代青少年必须秉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科普期刊作为科学家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记录科学家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辉煌历程,以及将科学家精神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递给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办刊实践中,科普期刊应该注重通过精心策划的专题报道、深入的人物访谈、生动的科普故事,将科学家鲜为人知的科研经历、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生动的展现,并将这些精神财富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让青少年读者在感受科学魅力的同时,深刻理解科学家精神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这既是对科学历史珍贵遗产的敬意与继承,又是培育科学文化环境、激发新时代青少年创新潜能的关键举措。

具体来说,科普期刊应该充分发挥“知识+传播”优势,在年度选题策划中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或专题文章,旨在深入挖掘并精心呈现国内科学研究领域杰出人物的成长故事与科学探索历程,全面展现科学家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此激发青少年群体对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与深切热爱。比如,以“小故事,大精神”为核心,选取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的故事,有机揉入其从事的学术研究,重点聚焦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的某个关键节点或转折点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不屈不挠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邀请科普/教育工作者撰写专题文章、青少年向科学家学习心得体会等,集中展现科学家精神的当代意义,引导青少年深入思考科学精神的真谛;报道科学家所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设置与最新科研进展相关的趣味知识问答或推理题,鼓励更多青少年参与科学实践,树立科学梦想……如此,在青少年科普阅读中,科普期刊既完成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传递,又深入挖掘和传播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让青少年在科普阅读中感受到科学家精神的魅力,进而将其内化转化为行动,最终凝聚成一股激励青少年成长成才、勇攀科学高峰的强大精神动力。

结语

科普期刊作为连接科学与青少年的桥梁,其使命与担当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融科学家精神于字里行间,打造青少年阅读新风尚。期待更多的科普期刊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以青少年科普阅读为桥梁,搭建起科学与青少年之间的坚实纽带,让弘扬科学家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蔚然成风,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乖狐狸》编辑部

参考文献

[1]李秀菊,林利琴.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J].科普研究,2021,16(4).

[2]杜清,曹桂馥.习近平关于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内涵意蕴与实践要求[J/OL].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2-02).https://doi.org/10.13256/j.cnki.jusst.sse.2405222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