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探究

作者: 周计红 高学博

摘要: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大量阅读材料和网络信息,如何从这些材料和信息中辨识并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生成深刻的见解,是实现自我提升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批判性阅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普通阅读相比,批判性阅读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求青少年跨越文字表层,批判性审视作者观点、论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不仅可帮助青少年拨开复杂的信息迷雾,洞悉事物本质,而且可培养青少年信息筛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青少年自信心,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青少年  全民阅读  乌申斯基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每天被裹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独立思考能力有待加强。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较高水平的阅读方式,不仅是青少年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阅读技能,更是一种重要的智识工具,能够帮助青少年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时,学会批判、质疑,不断提升青少年信息识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助力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

批判性阅读概述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阅读中的批判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出文本中的真知和谬误,最终超越文本,超越作者,超越自我。”基于以上观点,可以将批判性阅读理解为一种用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从文本中“洞察出真知和谬误”,以达到“最终超越文本,超越作者,超越自我”目的的阅读活动。批判性阅读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同时要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推断,得出正确且符合逻辑的结论。其不仅涉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问题,并最终理解作者的观点、立场及论据等。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质疑、分析、评估文本的真实性、作者的意图、论点的结构、所提供论据的有效性等,进而形成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判断,即构建“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既需要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也需要警觉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及逻辑谬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形成“我认为”之前,必须弄清楚文本的本来面目,切忌依靠读者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此外,批判性阅读还要求读者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审视文本,包括作者的文化背景及故事发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等,并结合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由此保障得出观点的全面性与均衡性。

与普通阅读相比,批判性阅读不仅涉及对文本内容的基础理解,而且还要求读者透过表层看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同时,这一阅读方式强调分析、评估和反思,促使读者不再被动接收,而是成为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参与者。一方面,普通阅读主要是指对文章进行表层次阅读,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需接受和理解作者所传递的信息,无须分析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相比之下,批判性阅读更加注重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在批判性阅读中,读者需要探究文本中的论点以何种方式构建,包括作者所使用的证据、例证及推理方式等,并深入分析文本风格、语调和结构,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信息的传达和接受。批判性阅读方式要求读者既要理解“作者在说什么”,也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另一方面,普通阅读往往只关注对信息的获取,忽视对信息的审视、反思、评估及质疑。在这一阅读框架下,读者容易受制于作者的观点,其独立思考能力难以获得提升。而批判性阅读则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和反思。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不断评估阅读内容,判断思考文本信息是否准确、完整及有无偏见。批判性阅读方式能够使读者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做出更加客观、理智的决策。除此之外,与普通阅读的被动接受不同,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主动将阅读材料与自身知识、经验和价值观相结合,并思考其中的信息与自身已有知识体系的协调性与冲突性。这种方式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受,而是成为一种互动、双向的思考过程。

批判性阅读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情感、行为和思维等方面的稳定特质和模式,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青少年时期是建构自我认同、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在青少年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技巧,在青少年人格塑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拓宽青少年知识领域,为青少年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基于自身判断和经验形成具有自主意识的观点和决策,而非单纯依赖他人的意见或约定俗成的社会常规,是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批判性阅读要求青少年在理解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索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这种深层次的阅读方式能够引导青少年不盲目接受作者所传递的观点和信息,而是学会通过质疑、批判及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批判性阅读可引导青少年学会如何运用证据和逻辑来建构观点,而非仅仅依赖于直觉或作者观点,这种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青少年可深入分析和评估不同的论据、区分事实与观点,学会从复杂的文本信息中提取关键点。通过这种方式,青少年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会主动寻找证据,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第二,培养青少年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需要青少年要善于思考,学会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辨别真假、判断优劣。对青少年人格塑造而言,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要求青少年秉持批判、审慎的态度对待所有事物和信息,并结合自身知识与经验筛选与整合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判断。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学会在阅读中质疑作者的观点、推理过程和证据,并思考文章背后的意图,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引导青少年质疑文本的内容、识别潜在的偏见和错误,而且可促使青少年学会识别和质疑自己的假设和推断,从而更加理性、客观地解决问题。

第三,增强青少年自我反思的能力。自我反思是一种深刻的内省过程,涉及对个人思维、行为及价值观的深入反省。对青少年而言,自我反思能力的建构尤为重要。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高级的阅读技巧,除涉及对外部信息的分析外,还涉及对自身思维过程的反思。在这一阅读框架下,青少年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认识到自身的偏见和思维局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认同自己。同时,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青少年还可以审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反映,包括对信息的认知处理、自身思维是否受到某些偏见或立场的影响、这些反应背后的原因等。这种自我观察和自我审视有助于青少年认识到自身的偏见、偏好及可能产生的误解,促使青少年在后续思考和判断时能够有效规避这些问题。

在批判性阅读中塑造青少年人格

据上文所述,批判性阅读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要求读者在阅读浅层内容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质疑假设、识别偏见,并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和作者意图。对青少年而言,批判性阅读方式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应以批判性阅读为重要抓手,采用质疑法、比较法、讨论法等阅读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形成健康人格。

第一,质疑法。学会对阅读文本进行质疑并创设问题,阅读便会发展成为一种主动解决疑惑和寻找答案的探索,而非被动的知识获取。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会用质疑的态度审视文本,不仅可显著提升青少年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可促使青少年学会关注文本之外的意义、目的等,培养青少年“主动型”人格,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者应采用适宜的方式设置问题、鼓励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首先,在阅读开始前,教师或引导者应针对阅读内容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由此培养青少年问题意识。比如,提出“你认为作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来引导青少年识别和理解阅读材料的核心观点;或者通过提问“该论据是否充分”,引导青少年评估论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此类引导性问题不仅可加深青少年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培养青少年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其次,引导者应鼓励青少年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提问,逐步帮助青少年改变被动阅读的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青少年可在阅读时采用思维导图或日志记录的方式进行自我提问,表达对阅读材料的疑问、想法及洞见。在阅读过程中,青少年既可从写作手法入手对作者的表达技巧提出质疑,也可从文章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质疑,培养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比如,当阅读《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可对这一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提出疑问。

第二,比较法。比较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识别和理解相似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乌申斯基曾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批判性阅读有助于青少年深入理解两个或多个对象、概念或情景的独特性和共通性,进而建构起更加丰富和细腻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引导青少年进行批判性阅读时,引导者应选择具有比较价值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评判及反思等活动,培养自身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首先,从比较内容层面来说,引导者应为青少年提供视点、论点与表达方式不同的材料。既可选择涉及同一主题但观点相异的阅读材料,也可选择同一文本但不同译者的阅读材料,引导青少年围绕人物、场景、语言、叙述方式、作者观点等进行比较,培养青少年综合分析能力。其次,从比较方式层面来说,引导者可采用对比分析、写作练习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为青少年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对比分析中,引导青少年从文本结构、主题、观点、语言等不同层面对比阅读材料之间的差异,培养青少年更加关注细节的阅读习惯;在写作练习中,青少年可通过撰写对比评论和分析报告等方式,阐述自身对于比较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仅可有效锻炼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强化批判性思维,形成健全人格。

第三,讨论法。对批判性阅读而言,讨论法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有利于将阅读者置于多元化的思维碰撞中,促使批判过程更加缜密,文本批判的结论更加理性;对个体阅读者而言,讨论法可使其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尊重彼此差异、理性表达自我,在增强个人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批判性阅读中,引导者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实现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兴趣、提升青少年参与度。其中,开放性的话题允许多种观点和解释的存在,可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索;争议性话题则通常涉及多个可行观点和立场,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的辩论或讨论。其次,为了让讨论更加深入,青少年应在讨论之前对阅读主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准备,包括深入阅读相关材料、搜集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和案例、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分析,以此培养青少年认真对待事物的态度。在阅读过程中,青少年既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也要学会有逻辑的构建自己的观点,并向他人阐述和表达,提升自身沟通与表达能力,为未来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李鹰.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10):131-132.

[4]薛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从文的学习到人的思维发展[J].小学语文教学,2023(13):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