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及教师介入指导策略
作者: 冯惠慧摘要:阅读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幼儿存在阅读兴趣不足、阅读能力较低等问题,同时,传统的幼儿阅读能力培养方式也存在方法单一、缺乏合作意识、忽视个体差异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介入指导并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对幼儿阅读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并针对性提出教师介入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 阅读能力 行动研究 教师介入指导
阅读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一,可以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幼儿阅读能力与其语言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幼儿的语言能力主要分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口语表达在不断的“说”中得到提升,而阅读则能有效地刺激幼儿的“说”,激发他们更多的表达欲望和动力。显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练习,而阅读则增加了幼儿的口语表达练习量。通过阅读,幼儿还能逐渐接触到复杂的句型和语法,有效扩展词汇积累。在阅读过程中,幼儿的书面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强化。幼儿可以通过模仿、绘画或涂鸦等形式进行书写,从而进入书面表达世界。阅读还能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通过阅读,他们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他人的想法,这样的沟通能力在与同伴、老师和家长相处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第二,可以提升智力水平。幼儿期是大脑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智力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幼儿的智力主要表现在想象力、理解力和概括力三个方面。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幼儿阅读的素材大多以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和具有探究性的科学小故事为主。在阅读过程中,幼儿会通过文字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想象能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基础之上。因此,通过阅读,幼儿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阅读还可以锻炼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幼儿需要积极思考,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1]。此外,通过阅读,幼儿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从复杂的故事情节中提炼出重点内容,从抽象的文字描述中把握核心思想。
第三,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稳健发展。鉴于幼儿处于年幼阶段,其心理较为脆弱、敏感,自我调节能力尚显不足。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可能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阅读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幼儿在阅读中汲取丰富的知识,从而充实自我,确保心理健康。阅读过程中,幼儿接触到的童话故事中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等,都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例如,小鸟勇敢地飞离巢穴,象征着独立的成长过程,鼓励幼儿要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世界。又如小松鼠间的食物分享和相互协助,启示幼儿在园内生活中应学会分享与互助等良好品质。因此,通过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拓展其认知视野,更有助于塑造其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第四,可以促进幼儿认知发展。阅读可以帮助幼儿拓展知识面,提高认知水平,培养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在幼儿阶段,阅读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阅读,幼儿可以接触到丰富的知识资源,拓展知识面,提高认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培养出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还能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生动的形象描绘,能够让幼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同时,阅读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秉持正确的价值观[2]。
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首先,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方法过于单一且质量不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方式,无疑对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对部分幼儿园集体阅读活动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教师所采用的方法略显单一。第一,大部分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仅限于讲故事、读书等形式,这些活动虽然能够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但是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阅读活动的开展也缺乏针对性,未能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从而导致部分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难以获得成就感。第三,教师过于依赖提问法,整个阅读活动几乎呈现出一问一答的“喂食式”特点。在封面观察环节,教师频繁地让幼儿描述封面内容,而未能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同样采用了一页一提问的方式,提问次数多且频率高,使幼儿疲于应对[3]。提问虽然在短期内看似有效,但长远来看,它限制了幼儿的思考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其次,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在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过程中,幼儿与教师是否能有效互动,关乎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但目前发现教师在培养幼儿阅读能力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一方面,教师所采用的培养方法过于单一,提问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尽管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问,幼儿也在积极回答,但并不代表幼儿真正参与了活动。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幼儿并未真正地参与到阅读理解中,也未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使用提问法时的高控现象,导致幼儿的主体性缺失。教师未能根据幼儿的反应,如言语、表情等,来判断幼儿是否理解故事内容,而是过于关注完成故事讲述的任务,这实际上是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未能充分认识和尊重幼儿主体性的表现。
再次,幼儿园阅读教育资源不足。在当前的幼儿教育环境中,适合幼儿阅读的优质图书数量有限,尤其是具有本土特色和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这对于幼儿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有限的阅读材料无法满足孩子们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难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愉悦的体验。另外,幼儿园内部的自制阅读材料也相对匮乏[4]。这些自制材料通常是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制作的,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多元化的阅读体验。然而,由于资源有限,这些自制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通常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这无疑进一步限制了幼儿的阅读选择,使得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难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愉悦的体验。
最后,幼儿自身缺乏阅读动力,阅读习惯尚未形成。许多幼儿的自身阅读兴趣并不充足,他们对阅读缺乏热情,阅读的动力不足,尚未真正形成阅读的习惯。这种情况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幼儿时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然而,当幼儿对阅读缺乏兴趣时,他们就很难主动去探索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无法体验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及教师介入指导策略
首先,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促进幼儿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要培养幼儿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需要采取更为丰富多样的方法。例如,可以鼓励幼儿在阅读前先进行自主观察和预测,培养他们的预测能力和想象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5]。此外,教师需要适度减少提问的数量和频率,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过多的提问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活跃度,使他们过于依赖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把握好度,既要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又要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思考过程。
其次,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尽管教师在阅读活动中与幼儿有问有答,但是否是有效互动,是否能真正提高幼儿阅读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反思。阅读理解是一个不断建构意义的过程,幼儿需要学会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合理推测故事情节,通过观察细节等来理解故事内容。本研究倡导在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角色,与幼儿一同讨论角色在图画中的变化、画面之间的联系、角色的情绪与心理及故事角色与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等等。互动过程中应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幼儿才能沉浸到故事情景中。教师不能直接给予正确答案,当幼儿遇到理解困难的内容时,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幼儿完善、修正自己的答案,帮助幼儿自我监控自己的推理过程,帮助幼儿逐步建构阅读材料意义,理解故事内容。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并非单独行动的孤立的个体,而是合作活动的参与者[6]。因此,应让幼儿成为讲故事与提问的主体,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疑问体现着幼儿的思维与理解情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提问与表达,了解幼儿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思维与想法,以便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再次,丰富幼儿阅读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需要。第一,针对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提供阅读材料。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各异,因此在提供阅读材料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为幼儿挑选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的阅读材料,以满足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同时,要注重幼儿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各种知识的积累。第二,定期更新和补充阅读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阅读需求会发生变化。因此,定期对阅读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以确保幼儿始终接触到新鲜、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这有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7]。
最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第一,为幼儿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阅读材料。幼儿时期的阅读材料应以图画书、故事书等为主,内容要丰富、有趣,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第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家中,要为幼儿设立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第三,家长定期陪伴幼儿进行阅读。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的阅读过程,与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阅读内容。第四,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如举办阅读比赛、故事分享、朗读比赛等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在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积极性。第五,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拥有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从而提高阅读的积极性。第六,树立阅读榜样。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树立起阅读的榜样,让幼儿看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总之,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更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阅读,让幼儿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并让其在情感、道德、沟通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系北海职业学院讲师
本文系北海职业学院2022年度院级科研类项目“汉语普通话语境下幼儿故事创编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YKY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曼.大班幼儿阅读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策略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21.
[2]白雪莹.全民阅读时代下幼儿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今传媒,2023,31(12):145-148.
[3]林昱婷.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提升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3):81-83.
[4]赵文霞.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3,(21):81-83.
[5]熊丽娟.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2):70-72.
[6]刘畅,祝高波.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化及其教育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7):13-16.
[7]廖俐.具身认知策略下幼儿故事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及其影响因素[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