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千年音乐的回响
作者: 邓珍珍
《曾侯乙墓音乐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一书2023年7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凝聚40多年来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团队在曾侯乙墓出土的音乐文物保护与修复、复制与传承等领域的丰富经验,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音乐学、声学、冶金铸造学等角度对音乐文物的挖掘及保护、修复与复原、材料及工艺等进行了总结和系统研究,对新时期音乐文物的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音乐学者李幼平教授给予该书高度评价:“用音乐诠释辉煌,用金钟赓续华章。”
1978年,湖北随州发现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音乐文物,其中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曾侯乙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四十余年来,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团队对曾侯乙墓音乐文物的保护、修复与利用的工作一直保持着高度专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曾侯乙墓出土了8种125件古乐器,既包含瑟、笙、排箫、篪等丝竹类乐器,还有以编钟、编磬为主的金石乐器,其出土时的布局十分壮观,2400年前,就组成了这样体系完备的“交响乐团”,不能不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体现大国工匠精神。《曾侯乙墓音乐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一书分为上、下编,不论是上编的保护与修复,还是下编的复制与传承,都倾注了曾侯乙墓音乐文物保护人员默默坚守、孜孜不倦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对大国工匠精神内涵“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最好注解。
音乐文物出土时,要对发掘现场进行保护;音乐文物出土后,要保存在与墓中相似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考虑到的,是对音乐文物保护人员的“严谨、耐心、专心、敬业”精神的高度展现。在曾侯乙墓音乐文物复制过程中,音乐文物保护人员对音乐文物复制材料的艰难寻找、复制比例的精准把握、复制手段的分析研究,每个环节都力求达到最佳效果。不仅追求形似,还追求神似、声似,高度接近、还原音乐文物。
深挖编钟文化内涵。“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先秦时期领先世界的音乐艺术水平和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也是先秦音乐史和礼乐制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新时代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从历史文化中溯源与寻根。作者及其团队成员将曾侯乙墓音乐文物的复制件搬上音乐舞台,并走出国门,在新加坡、日本、法国、美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展演,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在深挖编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奏响了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该书是首部综合性研究曾侯乙墓出土音乐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著作,重点论述了音乐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传承与利用,是对曾侯乙墓音乐文物保护与复原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书中集中大量篇幅阐述曾侯乙编钟的修复情况,并配有珍贵的图片。不仅阐述了如何保护现场发掘的出土文物,还对音乐文物的复制与复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曾侯乙墓音乐文物的保护与复原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特别是先秦乐器的音响、音乐性能、制作工艺,这对后世乐器的改革、研究、传承与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该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可读性强,适合文博系统、传统音乐研究人员,音乐文物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