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与现实主义文学之辩证关系
作者: 李胜杰
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并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鲁迅的创作便受到现实主义观念的影响。面对积贫积弱却自诩为天朝上国而不愿做出改变和进步的中国,与长期受到封建统治压迫和奴役的国民,鲁迅创作了大量发人深省的作品,以求唤醒麻木、愚钝的国民,渴望用文学作品在奔走呼号中救国救民。《阿Q正传》正是鲁迅在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下创作的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特征的代表性作品。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阿Q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而中国虽未经历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国家民族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而亟需自救和启蒙之时,中国作家便在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创作出大量呼唤国人觉醒的作品。其中,鲁迅及其创作的《阿Q正传》实为典型。笔者从创作客体、创作主体、创作精神方面分析《阿Q正传》所表现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创作客体的真实性
现实主义文学是在人们呼吁文学作品要真实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要求下产生的,因此“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特征。但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并非如照镜子一般原原本本地将生活全貌展示给大众,而是作者经过有意识地组织和加工的产物。此外,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即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环境,典型性格于典型环境中形成。鲁迅的《阿Q正传》便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呈现出当时真实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特征。
真实的中国社会。《阿Q正传》揭示出当时真实的中国社会状况。如在“士农工商”中,“士”是排在第一位的,代表中国封建统治社会的上层阶级。未庄甚至城里受人尊敬的唯一标准是入仕,未庄的赵太爷、钱太爷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他们是文童的爹爹。文中提到,“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牲,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可见,无论是人还是物,凡与上层阶级统治文化沾边的都被冠以高人一等的优越性,而且他们掌握着社会的财富和权力,肆无忌惮地剥削、愚弄着下层人民,而后者也默认着这种生存方式。例如,阿Q调戏吴妈,赵太爷便打着为吴妈讨公道的名义压榨阿Q。事情发生后,赵太爷要求阿Q准备香、蜡烛赔罪,就连赵府请道士的费用也要由阿Q承担,并且阿Q不准再索取工钱和布衫。赵府并没有为吴妈讨回公道,反倒借此机会剥削阿Q。
《阿Q正传》揭露了当时的中国革命未改变固有的阶级结构,以下层人民为牺牲的那场革命只是换了个名称继续维护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文中提到:“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1]。”可见,上层阶级的阶级地位、财富、权利并未发生改变,他们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并不知道革命的真正意义,追求的是功名利禄,追求的是钱财权势。例如,阿Q刚开始对革命是深恶痛绝的,认为革命是造反,是与他为难。但是举人老爷和未庄人害怕革命的态度使阿Q意识到革命可以使他们敬畏自己,便又对革命心向往之。
真实的中国国民。《阿Q正传》真实表现出当时中国各色人等的性格特征。《阿Q正传》涵盖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上层统治阶级;有以阿Q为代表的底层百姓,如王胡、小D、吴妈等。
首先,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上层统治阶级具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骨子里的专制性。赵太爷姓“赵”,便不允许阿Q姓“赵”,“赵”这一姓氏成为赵太爷的专属物和标志物,赵太爷轻易就能夺走别人应有的正当权利。其次,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上层统治阶级掌握着下层民众的生杀大权与生存生活。阿Q因吴妈事件得罪了赵太爷,得罪赵太爷后的阿Q不仅在赵府没有办法生存,甚至整个未庄都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只能被迫离开未庄去城里谋生。最后,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擅长趋利避害、见风使舵。赵太爷之前对阿Q拳脚相向;之后因搞不清形势,不敢妄自评议阿Q,一改往日嘴脸,称阿Q为“老Q”。总之,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上层统治阶级便是当时中国上层阶级的真实写照,依靠财富和权势而肆意妄为,内心则毫无信仰和气节可言。
阿Q代表着下层阶级民众,他无名、无姓、无籍贯、无行状,是当时中国大多数底层百姓的写照。一方面,阿Q最大和首要的追求便是“求食”,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唯一追求。可见,当时下层民众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遑论其他,追求生计和生存便是底层百姓最大的活法。另一方面,阿Q善于自轻自贱,当别人打他的时候,他便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会感到不适、不悦和痛苦,但他的痛苦非常短暂,马上他就会利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和宽慰自己,只有通过精神胜利法才可以让自己好受一点。”阿Q除自我麻痹外没有其他办法,这是其作为底层人民的可怜之处,是时代和社会带给他们的痛苦。另外,阿Q是欺软怕硬的。他不敢和赵太爷等叫板,却敢欺负比他弱小的人,如王胡、小孩子、小尼姑、小D。事实上,这些弱者与阿Q属于同一阶级,但是同一阶级之间的人仍然要互相欺压,弱的不敢欺负强的,便欺负比自己更弱的,没有互相帮助和关爱,而是模仿和遵照着以强凌弱的恶习惯和恶传统。
与阿Q处于同一阶级的人们是麻木、愚昧的。阿Q被枪毙,未庄的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阿Q的错,否则何以会被枪毙。身为阿Q的同伴,未庄的人们对阿Q没有丝毫同情,他们并不好奇事情的真相如何,并不会想去解救阿Q,在意的反而是阿Q是被枪毙的而不是被杀头的,枪毙没有杀头好看。他们在意的是阿Q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他们并不关心阿Q是谁、阿Q所犯何事,事实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热闹够不够好看。麻木、冷漠、无知是当时社会病态心理的写照,人们对他人都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没有同情心、同理心,没有认识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同胞。
创作主体的客观性
创作主体是创作客体的加工者。现实主义文学客体的真实性要求创作主体必须保持客观性,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描写面对的世界,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直击心灵[2]。
客观的态度。现实主义文学作者必须保持客观态度,不去说教,只负责将内容描写并呈现给读者,读者读到好的便是好的,读到坏的便是坏的。鲁迅始终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书写《阿Q正传》,读者喜欢谁、讨厌谁都由读者自己评判。鲁迅不去刻意安排故事人物和情节,发生的事情和存在的人物皆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阿Q正传》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能找到其对应阶层与原型,而非鲁迅强行拼凑或加塞在人物身上的。鲁迅没有在写作中告诉、引导读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仅按照事件发生的本来面貌和现实走向进行描写,事情发生了,有人这么做了,鲁迅就这么写了。
写实的手法。现实主义文学作者在真实再现生活本真面貌时,采用写实手法,客观描述人、事、物,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3]。《阿Q正传》不回避、不美化,未庄是什么样子便是什么样子的,阿Q有哪些特征便有哪些特征。未庄是落后的,鲁迅便描写它的落后,未庄中有赵太爷、钱太爷、阿Q、王胡、小尼姑等,鲁迅便写这些人。赵太爷有钱有势,欺压下层人民,阿Q有癞疮疤,住在土谷祠,给人家做短工,最后被枪毙。赵太爷有可恨之处,阿Q有可怜之处,但是鲁迅并不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凸显人物身上某一特性便大肆渲染。鲁迅笔下的阿Q虽可怜,却确乎有其劣根性。鲁迅一笔一划将人、景、事、物描摹出来,展示给读者看,让读者感受真实的未庄,认识真实的阿Q和赵太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Q的死,也并非作为作者的鲁迅有意安排的结局,而是阿Q的人物性格逻辑和社会环境使然,鲁迅只是顺着人物的必然走向,将其一生落实为文字。正如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所说:“像阿Q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党来,终于受到那样大团圆的结局,似乎连作者他自己在最初写作时也是料不到的,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至于初写时可曾料到,那倒确乎也是一个疑问。
创作精神的批判性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精神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蕴藏深切的人道主义思想[4]。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形式、创作方法可能会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但作为其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则始终贯穿于作品中。
强烈的批判精神。《阿Q正传》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强烈的批判精神。《阿Q正传》中的社会上层阶级腐败残酷、愚弄百姓、压迫人民,上层阶级不愿意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既得利益和权利,即便改变了名称,也未改变固化的阶级利益和财产分配。一旦革命要革到他们身上,他们便立刻反对。彼时的中国“再烂再腐”,上层阶级依旧愿意被套在这样的套子里,只要还可以让他们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享受名与财,他们便一概不关心中国革命与否、变成什么样子。中国下层阶级受封建文化糟粕毒害,变得麻木、愚昧。下层阶级接受封建礼教的“教化”,保持着奴性、不反思、不反抗,这是当时真实的中国社会,“她”生病了,可是“她”假装没有看到,不愿意去“治疗”。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提到:“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阿Q是当时中国国民的映射,好似每一个人都具有阿Q的某一点特征,仿佛阿Q就是中国国民中的你我他。可见,鲁迅的《阿Q正传》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批判礼教社会,批判国民劣根性。
人道主义思想。《阿Q正传》烙印着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鲁迅主张文学是人学,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通过“写灵魂”的文学作品实现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中国“生病”了,如果鲁迅没有人道主义思想,他便可以置之不理,不需要去奔走呼号,不需要告诉国人中国“病了”、国人“病了”。《阿Q正传》揭示出种种弊端,鲁迅就是要人们看到、意识到自己“生病”了。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爱这个国家以及国民。鲁迅希冀通过文学的方式唤醒国民、促使国民觉醒,用文学这味“药剂”开民智、启民心。鲁迅洞察到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对人性的抹杀,于是怀着人道主义思想呼吁尊重人性以及人格之自由与独立、平等与尊严。没有人道主义思想的鲁迅,便不会苦闷、愁虑,以鲁迅为代表的人文学家在思索探讨中国未来的出路。
小结
现实主义文学秉持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在作者冷静、客观的态度下,选取真实的社会生活创作出大量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便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是一部真实呈现彼时腐朽落后的中国社会和麻木愚昧的中国国民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云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杨雷.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品格及其价值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5):44-51.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柯平凭.现实主义文学呼唤批判精神——现实主义文学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2004(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