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数字馆藏的思考和展望

作者: 张路

摘要: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已被行业和市场接受与认可。随着Web3.0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如何做好网络文学的珍藏管理和展览服务成为馆藏机构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通过分析馆藏机构管理现状,强化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提出以数智驱动手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文学  数字化  馆藏  公共服务

网络文学数字馆藏是图书馆的一个新业务,是指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馆藏机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网络文学资源的小说文本、改编有声书、影视剧、游戏等进行数字化存储并展示,实现高效、便捷、个性化的管理和藏展服务。网络文学题材丰富、内容长、形态多样,如何科学合理地提升网络文学资源的管理、保护和服务水平,成为馆藏机构当前新的任务。

网络文学馆藏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同时,也要求加大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此外,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对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涉及公共服务的内容提出了推进数字化发展的相关要求。

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网络文学市场规模404.3亿元,用户规模达4.92亿。注册作者数量累计达2405万,作品总量达3620万部[1]。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程度显著提升,继续保持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具有较强的馆藏价值。网络文学入藏是数字时代馆藏机构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不仅丰富了馆藏机构的资源类型和服务模式,还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网络文学馆藏是在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与服务领域的积极探索,扩充文艺藏馆内容,拓展公共服务新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同时,有益于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正向促进网络文学精品化,激励和引导广大网络作家进一步提高创作质量,对实现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优质网络文学作品的保存和利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体现。

网络文学馆藏的现状

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沉淀,已积累超3000万部网络文学作品,覆盖历史、现实、科幻、玄幻等多个题材,成果丰硕[2]。2020年8月,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庆余年》《琅琊榜》等144部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其中,不光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也有聚焦中国工业发展的,还有描绘普通人生活的,集中反映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崭新气象。此后,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图书馆等多家机构也收录了网络文学精品,将其纳入自身的文献资源体系,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9月,《赤心巡天》《赘婿》等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3]。这标志着中国网络文学正成为世界文化现象,说明其在世界文学范围的重要意义。

目前,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蝴蝶蓝、南派三叔等众多知名网络作家的上百部作品已入藏馆藏机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网络文学馆藏还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及机制尚不完善,相信随着技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网络文学馆藏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网络文学数字馆藏面临的主要问题

较之传统的馆藏管理规范,网络文学馆藏不论是在收录、管理、运营数据信息上,还是评估遴选、采购版权等流程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存在一些问题。

入藏类型较特殊,管理规范差异较大。传统馆藏管理主要依赖于实体书籍的管理和分类,而网络文学主要是数字书籍的管理。面对网络文学作品并没有独立的书号和CIP的情况时,馆藏机构难以识别作品信息,导致海量数字资源整合难度加大。分编标准上,网络文学虽属于大众出版领域,但题材及分类丰富、独特,以现实、科幻、玄幻、历史、古言为五大题材,各题材下分类型众多,科幻下分科幻世界、机器时代、末世危机等,玄幻题材下分东方玄幻、王朝争霸、异世大陆等,历史题材下分架空历史、穿越古代、外国历史等。不仅如此,还有军事、悬疑、游戏等其他小众题材。以往馆藏机构常用的“中图法”中小说题材相对简单、难以细分新型的网络文学类型,易造成同类号过多,不能适配网络文学的管理[4]。在评估标准上,较之传统图书关于作者知名度、书籍评价、出版社的信誉、书籍的内容及价格等评估指标,网络文学在网络作家及其签约平台知名度的基础上,更注重作品文本、IP转化、出海传播三个方面价值,作品订阅收益、版权交易等指标是评估重点,这些差异都会导致馆藏机构在馆藏过程中面临选择难问题。

馆员专业性不强,数字资源管理头绪不清。网络文学馆藏是较新的领域,对于一般馆员来说,要求相对较高。不光要掌握图书情报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网络文学、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然而,馆藏机构在这一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上存在短板,导致数字资源的整理混乱,馆藏资源版权状态跟踪不及时,无法有效进行网络文学馆藏建设和管理工作。

技术应用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在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对于网络文学馆藏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馆藏机构的技术能力较为滞后。一是技术设备投入不够。从馆藏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来看,管理和运营环节均缺少先进的设备支持,如存储服务器、自助借还书据和智慧书架等产品,会导致无法满足海量数字资源存储或难以提升用户查阅体验等问题;二是基础技术应用过时。门户网站、文档数字化、简易数据库等已无法满足数字馆藏的实际需求。三是新兴技术与业务融合不足,部分馆藏机构虽已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或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有所意识,但浅尝止辄,未能实现业务融合,仍主要运用传统人工管理和线下借阅模式开展日常工作,且没有创新更适合当下的公共服务模式[3]

版保意识淡薄,侵权事件屡有发生。馆藏机构通常采购作品是一次性行为,因网络文学高频连载的创作特征,在收录和传播后续章节内容时,尤其要注意不能侵犯了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此外,一些用户对于版权保护缺少基本的认识,在交流互鉴过程中,无意识地传播了网络文学作品,侵犯了网络作者、签约平台等版权方的合法权益。还有存在盗版意识淡薄、低价甚至免费获取文学作品的心态,这也导致版权保护执行难。

合作交流不够,业务能力难以提升。馆藏机构社会合作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导致馆藏资源陈旧,文献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追更用户的浏览需求[5]。同时,与技术、新媒体公司业务合作不足,作品缺少IP衍生和知识服务,如依赖借阅或电子屏,缺少云阅读及智能检索、推送等个性化服务等,导致馆藏资源难以盘活,无法发挥最大价值。

网络文学馆藏的数字化建议

网络文学通常以数字形式呈现,馆藏机构应充分借鉴行业运营经验,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网络文学馆藏管理规范,有以下五点建议。

发挥数字效能,推动馆藏规范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元数据标识。元数据作为描述数据的数据,它不光会对作品给予唯一的数字标识,而且还会提供作品的基本信息、创作者的身份、版权归属等重要属性。在规范作品形态、题材及分类等属性项的基础上,馆藏机构可以对每个作品进行完整和准确的元数据记录[6],并实时更新维护,提高作品的可搜索性和检索性,让用户更方便地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合理建立收录、管理、运营等信息化工作流程。明确资源采集、整理、分类、存储等环节的责任和要求,设定各类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而整合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样的数字资源,保证馆藏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馆藏机构要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开设网络文学等相关培训课程,提升馆员的业务掌握能力;另一方面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使其紧跟时代变化和技术发展,进而不断提升馆藏管理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以适应网络文学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可考虑与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等,以推动网络文学馆藏的健康发展。

开展技术融合,创新公共服务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馆藏逐渐成为主流趋势。馆藏机构在分析整体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光要选配现代化馆藏设备,为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提供基础环境,还要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业务融合,提升多元的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立网络文学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转换技术,将网络文学作品转化为电子格式,上传到云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快速访问。同时,为用户组配网络文学作品集,通过数据库形式借阅、浏览或购买,进一步盘活数字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二是构建网络文学知识服务模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网络文学作品为领域主体,关联人物、故事和同作者、同类型其他作品等多维度词表内容,提供的网络文学系列的知识服务。三是组织虚拟现实活动,利用VR、AR、MR等硬件设备,搭建智慧馆、组织元宇宙作品交流会和创作比赛等活动,通过云浏览等无空间限制的方式拉近阅读距离,提升用户阅读体验[7]

加强技术控制,提升馆藏作品版权保护。馆藏机构可运用新兴技术,如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公开透明的特点。通过将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信息和交易记录存储在区块链上,保证作品的版权归属不被篡改,并且可以追踪作品的使用和传播情况。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实现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版权许可和分配规则,确保版权方获得应有的收益;又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海量图片编目、元数据管理、古籍手稿智能整,有效提升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进而实现数字资源的知识发现[7]。同事,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全网监测和侵权检测,自动识别和标记侵权作品,并生成相应的侵权报告,使馆藏机构能够及时采取行动维护自身权益,保障馆藏机构公共服务资源的持续化运营。

加强合作交流,提升馆藏服务水平。馆藏机构应主动加强行业、社会等多方交流,提升馆藏服务水平。一是共享资源信息。通过调研、沙龙、研讨会等方式,实现馆藏机构与行业市场的积极互动。如网络文学平台为馆藏机构提供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信息,帮助其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动态,改进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同时,馆藏机构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支持,帮助市场了解特定领域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市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引入技术驱动力。数字化建设从技术上要求馆藏机构联合掌握科技力量的单位,探索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借助技术创新创造优质数字内容和数字服务[9]。如构建数字化网络文学馆藏管理的服务模型,覆盖采集、存储、运营、展示等全流程。推出网络文学云阅读、知识服务和体感体验等多元产品等。拓宽馆藏机构服务臂膀,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馆际间共建共享。在馆藏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克服馆际之间在网络文学资源方面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馆际间的优势互补,将数字资源由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型,才能发挥好数字资源的价值[10]

结语

网络文学数字馆藏作为馆藏机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网络文学馆藏的质量和效益,应不断完善管理规范、加强技术与业务融合,确保收录、管理、运营全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而促进网络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资源。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

参考文献

[1] 《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EB/OL].(2024-2-26)[20240429]. https://www.cssn.cn/wx/wx_ttxw/202402/t20240226_5734785.shtml

[2]《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EB/OL].(2024-4-28)[20240429]. https://mp.weixin.qq.com/s/-318npGpry5Z3kxAkMGerg

[3]许旸.中国故事海外走俏,网文作品首次收入大英图书馆[N].文汇报.2022

[4]朱艳丽.图书馆网络文学管理与使用策略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34):62-65.

[5]孙镇.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现状及优化路径探析[J].文化产业,2022(17):99-101.

[6]李一秀.图书馆语义化组织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国家图书馆实施情况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21(01):57-61.

[7]刘晓立.杭州国家版本馆:以项目为路径,探索版本保藏新模式[N].藏书报,2023.

[8]汪东升 游祎.我国图书馆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3(04):35-41.

[9]陈溦.新时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四项关键考虑——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2023—2024》的解读与启示[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3(19):1-9.

[10]王景霞.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路径研究[J].参花,2024(07):119-1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