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与阅读:塑造城市气质,滋养文化绿洲

作者: 傅伟中 唐汉隆 于克凌

出版与阅读:塑造城市气质,滋养文化绿洲  0

2024年11月30日,在深圳深业上城剧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主办、香港出版总会承办的“香港参与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系列活动迎来了港深两地出版集团掌门人的对谈,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傅伟中与深圳出版集团董事长唐汉隆就出版、阅读与城市气质、文化传承,进行了有趣而深入的分享。对谈由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于克凌主持。

● 我们都是出版人

于克凌:大家常说香港和深圳山水相连,文脉相通。我们体认的是“历史的”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深圳与香港,对“当下的”文化交流似乎感知并不太多。在两地相关部门及机构的推动下,出版与阅读推广成为近年来两地文化互通的一抹耀眼的亮色,这离不开联合出版集团、深圳出版集团的努力。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两家出版集团的掌门人,为我们解说出版与阅读在城市形象和气质塑造中的作用。

傅伟中:大家好!我的身份标签有两个:第一个是出版人,我从大学毕业以来职业生涯都和新闻出版有关,先后供职于政府部门、新闻机构、出版社和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最长的工作经历是做出版;第二个身份是一个在香港工作生活时间不长的“港漂”,我是2018年5月到香港工作的。在“港漂”的阶段,不仅要适应生活,还要迎接新的工作挑战,包括语言和文化上的。

外界对香港一直有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觉,那就是所谓的“文化沙漠”。真正沉入香港时间久了,才能深刻体会到这个地方其实是名家辈出、书香氤氲。国学大师、一代巨匠、南派文化宗师饶宗颐先生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金庸、刘以鬯、黄霑等,为这个城市续写了不朽的文化传奇。更何况香港的华语电影、设计、华语音乐有过现象级的文化成就,还有8所在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学。

我在香港工作期间,深感香港作为国际都市还是保有比较好的阅读文化的,这以享誉业界的香港书展为代表,我也亲身参与和策划了包括“深港共读”等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202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香港全民阅读日”。香港出版总会全力响应,2024年4月至5月期间成功举办首届“2024香港阅读+”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并举办多场阅读活动巡礼,以及香港经典文艺人物活动,致力向香港市民推广阅读,培养阅读习惯。作为出版人,有机会担任首届“2024香港阅读+”的顾问并协助宣传推广,感到很荣幸。

唐汉隆:在出版行业其实我算是一个新人,加入出版界5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也算是很早就接触到出版发行这个行业了。说起来很有意思,我很小的时候在农村搞过图书租赁,我们几兄弟大概有400多本小人书、连环画。那时把400多本连环画弄在一个木箱里,搬到村头晒谷子的地方。到了农闲放学之后,把草席子铺开,把400多本连环画铺在上面,包括《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红楼梦》《小兵张嘎》,那时候也没多少钱,在村里面一分钱租两本,不一会就发完了,这是早期的图书租赁。那时候一本连环画也就是一毛多钱,摆摊攒够了钱再去买本新的。在今天来看,这也算是做过阅读推广吧。我1994年来深圳,香港回归前后,我到香港工作了6年多,所以对香港充满感情。后来到政府系统工作,也是从事港澳工作,走遍了深圳河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几乎走遍了每个村。

● 港深两座城市的文化特点

于克凌:回到城市形象的话题上,一般人说起香港,那是一个购物天堂、国际金融中心。说到深圳,这是经济特区,科创发达,是搞钱的城市。能不能请两位从自身经历谈谈对这两个城市文化的了解。

傅伟中:提到香港,可能很多人觉得香港的历史很短,是不是从1840年英国人来了之后才开始有香港的历史?真正的史家会告诉你,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有一首歌叫《东方之珠》,是罗大佑写的。我到香港之后,唱这首歌才发现这首歌里面有很多我们过去可能忽视了的重要信息。比如说,歌词是“小河弯弯向南流”,这首歌的小河讲的是哪一条河?来之后我才知道讲的是深圳河。“流到香江去看一看”,大家肯定会问,香港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Hong Kong是英国人给它起的名字还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后来史家说香港这个名称可能有很多种说法,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可能就是香港是东莞的香料运出海重要的港口;还有一个说法是,薄扶林山上有一条溪水,流到香港后把它叫作香江,这个地方也因此被称为香港。《东方之珠》里面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歌词,“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讲出了香港五千年的历史渊源,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香港中华书局出的《香港志》,香港有记载的历史并不短于五千年。罗大佑写这首歌不仅仅是浪漫主义情怀,还认真做了很多研究。因为在五千年前的香港就有中国人活动的轨迹。香港还有很多石刻记载了我们的祖先、记载了华夏儿女在香港的活动。

还有几个词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你只有到维多利亚港湾去,才能领略到什么叫“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不到香港是无法想象的。

在香港除了不会讲粤语,其他的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便之处。当然,不会讲粤语我也有我的办法,我去集市买东西,假装听得懂,买一把菜也拿一张整钱,每次商户都找给我,从来也没找错,这说明香港是一个包容、诚信的社会。

我也说说深圳。深圳的历史不长,我对深圳文化气质印象最深、理解最深的就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我认为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深圳这样亲切、坦率、包容地讲出这样一句话来,这句话也是深圳文化的底色。每一个在深圳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觉得岭南文化最通俗的文化底色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和谐的文化,也是包容的文化。这是我对深港两地文化和岭南文化一些粗浅的理解。

于克凌:刚才傅董事长总结了深港两地体现出的文化特色。一河两城,而且是两座世界级的城市,香港和深圳的成功自有其文化基础。这实际上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特色,湾区九座城市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既是海洋性的,又有岭南文化的特色。

唐汉隆:傅董事长讲了两个城市的特点,香港和深圳其实是山水相依、血脉相连、经济互促、发展共融的。深圳河其实也不长,发源于梧桐山周围,一直到出海口,有38公里。最早的深圳河并不是现在这条河,考证下来,其实是现在东门的这条布吉河。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人把现在的这条河直接称为深圳河,并以之作为界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深圳河水患,这期间深圳和香港还进行了一些治理,比如把一些弯道裁直了,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深圳河。所以早期并没有一河、两地之说,深港两地在文化上是共通的,在血脉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很多深圳本地人,往往一家几个兄弟姐妹,就有一两个早期去了香港工作生活,其他就留在当地,形成村里很多家族、家人亲戚隔着深圳河而居,分属香港和内地的独特现象。同时,香港还保留着很多中华民族传统习俗,1996年我刚去香港工作,当时内地逢中秋、清明节还不放假,而在香港就有一些传统节日的假期了,如中秋节翌日假、重阳节假等。我们能切身感受到香港与内地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共同延续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

说起城市文化,我想起贾平凹先生2023年读书月来到深圳时说的一句话。他说,大家都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我不认同这句话,深圳是一座竞争非常激烈的城市,能留下来的一定是精英中的精英,你说这些精英留在这里,它会是“文化沙漠”吗?

● 阅读对城市的意义

于克凌:唐董提到一些村庄跨越两地,傅董事长推荐了香港中华书局出的《香港地方志》。联合出版集团出的一些乡志、村志,能帮助大家更深地了解这两座城市。关于出版与阅读推广,两位有什么看法?

傅伟中:我越来越感到出版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时代变革、社会进步都不能缺少的,古今中外哪一次的社会变革能离开进步文化和进步思想的推动?我们看看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工业革命,也看看中国孔子、墨子、老子,哪一个不是著作等身的大家,历朝历代哪一个朝代能离得开出版?毛泽东早年在长沙办过《湘江评论》,邓小平早年还在苏维埃根据地当过《红星报》的主编。如果不是商务印书馆把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带到中国,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也许还会晚一些。

阅读提升了深圳的文化品位。假如深圳没有全民阅读,可能会像戴着大金链子的暴发户。我现在还记得,2013年我到深圳中心书城,顶楼有一个24小时书店,玻璃门上有一句温情脉脉的话:“即使整个城市都沉入了黑夜,这里也有一盏灯为你点亮。”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以没有阅读,都离不开出版这个行业,香港也一样。

我是联合出版集团的一员,集团旗下拥有享誉百年的香港三联书店、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大家知道这都是享誉百年的文化品牌。香港北角有一条街叫书局街,这条街的命名就是来源于香港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由西环吉席街乔迁到北角新址而定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联合出版集团对香港文化建设的贡献。

香港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其实这是一个不公平的说法。深圳也是一样,我非常赞同唐董事长刚才讲的深圳的文化有着它独特的地方,不能简单地以历史长短来判断一个地方文化的价值,那是片面的。

唐汉隆:全民阅读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尤为重要。推进全民阅读,香港有香港的特点,深圳有深圳的优势。特别是2023年,在深港两地政府的推动下,《深港“共读双城”共识》正式发布。这一年来,两地在深港共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以全民阅读品牌为依托,以全民阅读推广为手段,让阅读双向融入双城生活,共寻双城文化脉络,传播双城文化,讲好双城故事。

深圳的全民阅读工作开展了25年,创下众多“第一”。深圳于2000年创立深圳读书月,是在国内第一个举办大型全民阅读活动的城市;是第一座建立大型书城的城市,1996年建立罗湖书城;在国内拥有第一个24小时开放的书店,已连续经营18年不熄灯;也是第一个为全民阅读立法的城市,2016年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深圳的全民阅读工作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政府倡导,第二是企业运作,第三是专家指导,第四是全社会参与。出版集团作为深圳读书月的总承办单位,已成功举办了25届。我们不断摸索经验,将深圳读书月定位为文明的阶梯、文化的闹钟、城市的雅集、阅读的节日。每到读书月,全市各个领域,包括工会、学校、教育系统等共同参与,在11月集中举办2500多场活动。多年以来,包括金庸、莫言在内的很多名家都来过读书月。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也是香港全民阅读日。其实不仅限于“4·23”或者读书月,我们近两年在一些中华传统节日里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也在图书出版、图书展会等方面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不断深化合作。深圳、香港一衣带水,深圳当年依托香港率先在改革开放中杀出一条血路,可以说是香港成就了深圳的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深港两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方面不断联动。我相信,深圳和香港两地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我们还将与联合出版集团进一步探讨,双方继续联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