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为音乐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者: 叶小钢
我来深圳三年了,因为日程比较繁忙,错过了两次深圳读书月。作为一个读者,我喜欢看书;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我为崇尚读书的深圳点赞,为热爱读书的你们点赞。
读书悟道,放松休闲
我十七八岁时,新华书店里能买到的书非常少,我用做学徒工得到的第一个月工资17.84元全部买书,买的是鲁迅的著作,这奠定了我喜欢读书的基础。今天回想起来,我挺感谢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如果没有书,也许我今天的文笔就不会那么讲究。读书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段读什么样的书,做什么样的判断、抉择,都在于自己。
中国古代读书人志向很高,北宋大家张载的传世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乎成了读书人的最高向往。以往读书人的目标是入世,现在读书不一定是入世,在闲暇时读点书,体味或者领悟到一点人生哲理,也是非常好的。哲理让我们有更开阔的眼界,更聪慧的思辨方式,对世界有更清醒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轨迹,读书不一定是为这个轨迹服务,而是让你的神情和思绪离开这个嘈杂的环境,拥有一点书本里的思维和想象,重拾信心和勇气。读到的东西如果能印在脑子里当然好,如果就那么过去了,只是在半小时、一小时之内,让思绪走向更遥远的地方,也不错。
● 人工智能如何辅助音乐创作
有人说,音乐是神秘的灵魂日记,因为音乐记录下来的东西几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贝多芬的《田园》,描绘了田园迤逦的风光景色,以及作者在美丽田园时的心路历程,但具体讲了什么是很难用语言讲述清楚的。听音乐就像读一本让你思绪万千的书,仰望星空,思绪奔向远方。
现在人工智能是一个热门话题,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各行各业,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首先,AI技术能够用于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家涵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限于教师的资源、时间成本、教学场地和个性化过足或不足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引入,让音乐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与升级,使得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专业、精准、个性化。AI技术通过模拟和生成各种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形态、特征和技巧,一对一帮助学习,让学生快速掌握音乐理论的实践技能,有效完成教育和培训,促进音乐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尤其在培养个性化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和艺术偏好,定制化地生成音乐知识的素材。
其次,AI技术正在改变音乐创作、制作和发行的模式,让音乐产业链发生了变革。AI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可以利用大量的音乐数据,学习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结构,依靠程序、算法、算力的底层逻辑,生成具有非传统和实验性质的音乐创新产品,后期经过人类不断地调整、升级、迭代,可以更快地推动音乐模式的多样化和迁延性发展。AI还可以虚拟歌手、舞者,这为娱乐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新可能。此外,人工智能歌声合成技术可以用于高度保真的歌声合成。如,我作了一个曲,请AI帮我呈现一下,它基本可以呈现出来;比如速度标对了,哪些是男声,需要什么样的声音等;再如需要周杰伦和迈克尔杰克逊的混合体,人工智能也是能完全做得到的,尽管是机械的。如果想做得仔细一点,模仿人工的气口、律动,这些人工智能都可以以假乱真地设计出来。再如我做了一个作品,取得了成功,那我下一个作品创作的时候可能会复制这个模式。之前我有一个作品叫《美丽乡村》,这个曲子写得很成功,后来又有一个地方请我写曲子,由于时间非常紧,我就如法炮制,把中间的东西改了改,因为原来作品的结构非常完美,等于是作品A和作品A上加了一撇,但是听上但旋律却完全不一样,但只有我自己清楚我复制了这个结构。如果想要做出来的曲子在合声编曲、曲式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可以让人工智能帮看看有没有问题,我想等人工智能技术更发达了,这些也是可以实现的。
人工智能还可以复原古声古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推荐系统中的作用巨大。AI依靠数据分析,实现用户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比如,网易云音乐利用AI算法进行歌单的分发,提供每日歌曲和私人FM个性化服务。AI技术正在改变音乐创作、制作和发行的模式,让音乐产业链发生了变革。我们要敞开怀抱,而不是简单的否定,认为人工智能是洪水猛兽。我们要保持开放、迎接的姿态,接受它、学好它、利用它。
● 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
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的诞生会淘汰一批人。我们在写文件和英文信时,电脑屏幕会跳出来需不需要人工智能给你优化的询问选项,这时我们往往会点优化,以免犯拼写错误,语法问题。再如,只需要输入几个字、一个画面,人工智能就给出一个相应的曲子。或是好莱坞的电影,商业片、警匪片、惊悚片、科幻片,给出对应的音乐,就能合成对应的画面。虽然人工智能这么神奇,但我相信它永远诞生不了伟大的灵魂塑造者,如真正为人类精神文明创造财富的音乐家贝多芬、马勒、柴可夫斯基、哈恰图良,如中国的冼星海、黄自、聂耳、丁善德,叶小钢等。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人文学院,里面有一个专业叫作翻译专业,一次我与人文学院的校长聊到,如果翻译专业取消了,将来都用人工智能,但像傅雷、曹靖等翻译家,他们独特的文笔、出色的人类学涵养是人工智能翻译不出来的。
今天我们拥抱AI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事业服务。现在越来越重视版权,人工智能可以检索你的作品有没有侵犯别人的版权,但是版权问题具有复杂性,人工智能合成的音乐也有可能侵犯他人的版权,这是一把双刃剑,独创性、唯一性也是人工智能要面临的课题。
目前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兴起,以及产业上下游的深度融合,是我们音乐文化产业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音乐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拥抱AI技术,使得工作更加高效,生活更加轻松,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