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孩子写大文学”

作者: 徐美玲

“为小孩子写大文学”0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创立于1981年,以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陈伯吹先生的名字命名,也是中国最早颁发的儿童文学奖项。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设立的宗旨在弘扬陈伯吹先生倡导的“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理念,传承陈伯吹的初心,表彰、奖励世界各国在儿童文学、儿童绘本领域为儿童文学事业做出卓著成绩的创作、出版、研究、传播、推广的专业机构和相关人士,培育儿童文学特别是华语儿童文学新人新作,推动世界各国在儿童文学领域的交流互鉴,用更好的作品滋养更多的孩子。

目前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共同设立并主办,由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大隐书局有限公司承办,上海陈伯吹儿童文学馆(筹)协办。

陈伯吹:从儿童文学作家到儿童文学教育家

在陈伯吹先生的91年生涯中,75年都在跟儿童和儿童文学打交道,经常兼任语文教学、创作、编辑、翻译、理论研究,他喜欢孩子、热爱儿童文学、潜心研究儿童文学与教育、用心培育新人。陈伯吹的儿子、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回忆说:“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根本没有闲空,不是在家埋头写作,就是到小朋友中座谈。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儿童’。”

陈伯吹先生出生于上海宝山县罗店镇。上小学的时候,陈伯吹听了高年级同学讲《天方夜谭》改写的《无猫国》《怪石洞》等故事后,痴迷其中,从此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陈伯吹从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相当于今天的初中)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员,他给学生们订阅《小朋友》等杂志,还给孩子们讲故事。天天跟孩子们在一起,观察和体验他们的烦恼和欢乐,为什么不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呢?年轻的陈伯吹开始儿童文学创作,投稿给《妇女杂志》《小朋友》《儿童世界》等。受到当时的《新青年》《向导》等杂志的影响,陈伯吹作品中蕴含的思想非常领先,17岁时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模范学生》(后来改名为《学校生活记》),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学校,有学生筹建并管理的图书馆、学生自治会、校园杂志、演讲会等活动。

23岁时,由于参加进步活动受到阻挠,陈伯吹来到上海,报名了大夏大学师范专业继续深造,并获得上海私立幼稚师范学校的地理课教师资格。通过考试后,求知若渴、精力充沛的陈伯吹先生身兼数职:上午他是幼师学校的教师,下午变身大夏师范的学生,晚上完成备课、批改作业和复习之外,才能变身为彻夜笔耕的作家,三种职业身份的交互作用滋养和成就了他。

开始创作的时候,为了挣钱养家,陈伯吹什么题材都写,最多的时候同一期杂志上有他不同笔名的投稿4篇。他曾经根据自己失恋的经历写过中篇小说《畸形的爱》,投给了著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没想到,杂志的主编、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郑振铎读完以后,建议他从职业优势和创作专长考虑,专攻儿童文学。对于郑振铎的这一建议,陈伯吹先生后来说:“郑振铎先生这个忠告决定了我以后的人生方向,我真的要感谢他。”

正是怀着“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执著愿望,陈伯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了百余种著作。《陈伯吹文集》包括小说、童话、散文、诗歌、科学文艺、寓言等各种体裁的作品,比如《火线下的孩子们》《一只想飞的猫》《华家的儿子》《中国铁木儿》《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女孩》《飞虎队和野猪队》《一场比赛》《直上三千八百坎》等。陈伯吹先生从事小学教师的经历,让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创作出贴近儿童心理的作品。因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陈伯吹分别获得1980的“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85年中国福利会颁发的樟树奖、1988年全国妇联、文化部等颁发的儿童文学创作荣誉奖等奖项。

从1934年起,陈伯吹先生担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主编《儿童杂志》《儿童常识画报》《小小画报》三种杂志,同时还和儿童书局的同事一起,编辑了一套有两百本之多的《儿童半角丛书》,120本《我们的中心活动丛书》等。

19世纪30年代是中国翻译海外儿童文学的重要时期。茅盾在《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中提出要翻译真正的西洋童话,后来赵元任翻译路易斯·卡罗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引发了热潮。1930年,陈伯吹推出译著《小山上的风波》,后来又翻译《绿野仙踪》《小夏蒂》《普希金童话》《出卖心的人》等。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从五四时期到30年代,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儿童文学”的高峰期,叶圣陶、张天翼、丰子恺、郑振铎、凌叔华、黎锦晖、陈伯吹、老舍等作家创作了不少杰出作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儿童立场”的确认,而这也得益于当时的儿童研究、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

一个领域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相关理论的突破与创新,陈伯吹先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西方对“童年”的发现,将儿童视作独立个体的观念,慢慢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谓是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历史宣言。中国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是1920年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的演讲《儿童的文学》。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中,王泉根教授说:“从社会史方面说,儿童文学的发现已被认作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因素与标志。”而鲁迅、周作人、陈伯吹、胡愈之等一系列知识分子对现代儿童文学给予的厚望,实际上一脉传承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思想,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倚赖于中国儿童的发展。儿童文学的发展,不能仅仅视为一个美学或文学创作问题。

陈伯吹先生在这方面成就卓著,在编辑与教学的同时,陈伯吹继续致力于儿童文学理论研究。1932年陈伯吹发表《儿童故事研究》,1935年发表《儿童文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识的儿童文学新观念、新思维,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陈伯吹的“童心论”和“儿童本位论”都对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它是以儿童的情绪、想象、思想(虽然作者已不是儿童)、形式(即儿童本位的文学)构成的文学,此种文学专提供儿童欣赏的(自然成人要欣赏也不会禁止),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诉于其精神的堂奥的。”

陈伯吹1956年发表的《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中写道:“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他1956年出版了《师范学校儿童文学讲授提纲》,1957年出版了理论著作《作家与儿童文学》和《漫谈儿童电影、戏剧与教育》,1958年发表了份量很重的文章《谈儿童文学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并出版了《在学习苏联儿童文学的道路上》,1959年出版了理论专著《儿童文学简论》,这是中国第一部论述儿童文学的专著。

为儿童创作,还要帮助儿童学会阅读。陈伯吹后来被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女子文学院等聘为兼职教授,开设“教材教学法”“儿童文学”等课程。从儿童文学创作出发,转向儿童文学教育,因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成长密不可分。

儿童文学的内涵从来不单单是局限于创作领域,陈伯吹先生本人经历了从儿童文学的创作,延伸到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再延伸到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形成了一个围绕儿童文学产生到应用的完整闭环。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陈伯吹的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和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遗产,这份遗产的价值更是通过“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持续发挥影响。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历史及其价值

1981年春天,陈伯吹先生把他积攒的55000元稿酬慷慨捐出,设立了“儿童文学园丁奖”,旨在奖励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激励大家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他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对儿童文学创作者们的爱与激励,一直延续!

从来没有什么新事物是突发奇想、一蹴而就的,陈伯吹设立“儿童文学园丁奖”的萌芽,诞生于一个儿童文学作者联谊会。早在1946年,陈伯吹就开始关注儿童文学创作者们的交流与成长,正好当时上海位育中学校长李楚材希望提高儿童课外读物的品质,两人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中国儿童读物作者联谊会”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推动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

“儿童文学园丁奖”的设立,让陈伯吹先生鼓励、培养儿童文学创作者的初心得以落地实施。“园丁奖”后来更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这是新中国文坛第一个以著名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是作家个人捐款成立的,也是我国目前连续运作时间最长的文学奖项之一。

区区5.5万元,在今天的购买力可能很有限,但在1980年陈伯吹做出捐款决定的时候,这笔巨款可以在流光溢彩的上海买下三幢房子。当时在中国作家协会主持儿童文学委员会工作的文学评论家束沛德回忆说:“陈老为了鼓励优秀创作,奖掖文学新人,真是愁白了头、操碎了心啊!”

为了进一步扩大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影响,更好地推动全球儿童文学创作者的交流,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2014年起,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三方联合举办此奖,并将其列为“上海国际童书展”的奖项,正式更名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其中,绘本奖面向全球征集作品。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包括郑春华、施雁冰、任大霖、毕淑敏、周锐、张秋生、彭懿、张弘、陆梅、蔡皋、高洪波、张伟、秦文君、曹文轩、朱成梁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绘本画家。据悉,82岁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先生获颁“杰出贡献奖”时,激动地哭了。他动情地说:“我实在是太喜爱儿童文学了,这次得奖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誉。我现在还是那么喜欢写儿童文学……”

2022年的一位获奖图书的编辑激动地说:“我开心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有一套影响了我人生的童话集,小时候外公买给我的,就是陈伯吹先生主编的,所以自己编辑的书居然得到了这个奖,真是觉得像做梦一样。”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对激励和促进儿童文学的创作、支持和培养儿童文学作家的成长起到了极大作用。通过颁奖典礼、获奖作品展、获奖作者访谈、儿童阅读等多样化的推广形式,主办方将陈伯吹先生“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宗旨推向深远。

第34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创新成果

2022年12月26日下午,第34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颁奖仪式以线上方式发布评选结果。“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主办方通过一系列举措,在尊重创新规律、鼓励创新创意、扩大征集范围、取消限制性条例、搭建在线平台、提升专业权威评审、扩大好书传播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和效果。

系统研究国内国外优秀奖项,完善陈奖运营方案。项目自2021年9月启动,在理事会的指导下,上海大隐书局有限公司组建了由儿童阅读专家、大赛策划与管理、媒体与传播活动专家等组成的团队,围绕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提升方案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思考。

团队系统研究了历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历史数据,包括应征作品数量、获奖作家、评委团队等。同时,团队对11个国家的16个国际奖项进行了系统研究,内容包括奖项设置、举办频率、奖金数额、经费来源、评委组成、颁奖形式、展览方式、传播途径、开发途径等,以期拓宽视野,确立坐标。

在对标国际杰出奖项、了解历届评奖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与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发展的需求,不断地更新完善方案,对奖项设置提出了新的思路。经过数轮讨论与修订,最终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审定,在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已有方案的基础上,增设华语新人奖、最佳文字奖提名奖、最佳绘本奖提名奖三个奖项,增设年度推荐榜单来为少年儿童推荐丰富多彩的童书作品。

团队周密组织信息发布和有效开展征集工作。为了将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征集信息广泛有效地传递到相关应征者中,通过行业媒体、自媒体以及点对点的定向征集邀请工作,团队积极挖掘机构合作伙伴和面向国际的区域合作伙伴,包括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上海童书展、卡露公司,以及法国文化中心、多个国家的使领馆文化处等机构的合作。为了方便作品申报工作,本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征集评选团队利用互联网手段了开发在线平台,征集到1169部(篇),数量翻番,参评社会触达面、个人参与度、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