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乡建人:乡建理想国的真实之旅》序言
作者: 温铁军
《对话乡建人:乡建理想国的真实之旅》一书由“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策划主编,由引起轰动效应的帮兰考卖大米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慧丽老师调研和撰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意在对20年的乡建经验作一个总结,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来自于实践层面的有益参考。
书中的16名乡建人物,有知识分子,有社会企业家,有小农合作式的新农人,也不乏国际友人,他们对乡建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想要投身于乡建事业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并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新”思想,对“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任务作出了全面系统阐释。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
之所以用“三新”思想来解读中国的转型战略,是因为我们身处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面对美国将中国纳入新冷战、叠加新冠病毒蔓延造成全球化解体的挑战,中国唯有打造乡村振兴这块“压舱石”,才能有效应对这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外部不确定性,这是中央确立的“底线思维”。
首先是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性内涵。需要强调的是,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的确能加快沿海地区自身发展,体现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发展硬道理。自2012年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且恰如其分地与此前的重大战略调整相辅相成。例如,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加强新农村建设,后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从发展工业文明转向建设生态文明高度一致。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而我国发展战略向生态文明转型,则是中国“新发展阶段”——采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的重要内涵。过去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让城乡居民都享受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公平性”;现在乡村振兴,则是要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振兴乡村产业要综合性地开发全域生态资源要素。总之,新时代作出的一系列针对现阶段主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战略调整,都要求我们必须把乡村作为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的主战场。
其次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实体经济领域造成产业资本过剩,遂有2015年提出的以“三去一降”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整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理念,要让人民富起来!由此而有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下一个百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当前,中国面对的是越来越严峻的全球化挑战,国际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并强调将“两山”作为“新发展理念”,同时也将政策要点转向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只有“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而通过“生态资本深化”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才能为人民保住“绿水青山”,为国家保住长期发展资源。
最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的山区面积约占七成,平原地区城市密布,而国家推进生态化战略转型必须依托的“绿水青山”,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情禀赋。换言之,农村地区就是“金山银山”,这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发展格局”。如今,国家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新理念,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应该进一步结合数据资源和生态资源都是新生产力要素的发展观,提出数字化生态经济、数字化乡村发展、数字化乡村治理等概念,以此带动城乡融合、社会参与式的乡村振兴需要的生产关系变革。
很多人理解不了为什么乡村振兴这么重要。他们认为对农村的投入与产出无法比之于城市。但国家想要转型,就必须投资农村,这和中国现在的发展形势有关。国家领导人提出“三新”思想,转向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与中国正面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密切相关,我们必须“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三农”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