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编辑出版过程中常见问题及提升路径
作者: 云岩涛摘要:年鉴作为一种资料性工具书,其本质是出版物,因而必须符合国家对出版物的质量管理规定。总结年鉴编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探究其产生原因,方能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助力编辑过年鉴的政治关、史料关和文字关,提升年鉴编校质量,确保年鉴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体现年鉴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打造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精品。
关键词:年鉴编辑出版 类目设置 培训 提前介入
自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始,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地方志2020年卷综合年鉴启动编纂3205种,覆盖率约为99.81%,基本完成“两全目标”。
面对年鉴出版的可喜局面,我们确证各地地方志办公室以及编纂单位大力落实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同时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在年鉴编辑出版过程中,尤其是出版社审稿的最后一个环节存在些许问题。笔者从业近20年,经手编辑及二审年鉴志书百余种,随着年鉴编纂出版有关规定的进一步完善,年鉴的整体编校质量逐年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典型性问题。
年鉴编纂部门基本上为专业力量,大多由具备连续多年编纂年鉴志书经验的老专家负责组织执行,而且有上级主管部门对成稿年鉴进行审核的制度保障,因而年鉴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违反出版法律法规的政治、宗教、民族等导向性问题。鉴于年鉴的编纂涉及很多行业,因此在对年鉴书稿进行编辑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出版社编辑遵循诸如《出版管理条例》《数字使用规范》等行业规定、熟悉国家相关保密规定等,还要求编辑具有编辑年鉴的相关知识及专业水平。这无形中对年鉴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准及跨行业的综合素养,才能够将年鉴书稿处理得当,确保年鉴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体现年鉴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年鉴编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近几年的年鉴书稿需要出版社编辑在如下几个专业性问题上多加关注。
类目设置。2008年9月6日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以下简称《质量规定》)第四章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地方志书的记述内容涵盖7个类别共37个分类,且要求“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反映事物基本特征,记述有深度”。众所周知,志书的有关规定同时适用于地方综合性年鉴,因而该《质量规定》中分类发布的指导性意见也适用于地方综合性年鉴。例如,该《质量规定》的第十三条第四点提到年鉴的记述内容有“……群众组织、公安司法、军事等”。针对这些类目,各地年鉴相对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在很多年鉴书稿中常见诸如“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混用,或用“社会团体”“社会群众团体”“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等名称替代“人民团体”,“公安·司法”替代“法治”,用“国防”“地方防务”或“地方武装”“武装”等名称取代“军事”等不规范之处。
为了规范记述内容,2020年颁布的《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明确要求,针对群团组织,只能以“人民团体”或“群众团体”立目。“人民团体”要记述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诸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如果立目下出现除“人民团体”涵盖内容以外的经国务院批准的免于登记的如文联、作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必须以“群众团体”立目。而记述法治和军事内容的,则必须以“法治”“军事”立目。
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重要的作用在于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料。为了便于读者更为便捷地查找这些信息资料,从出版社年鉴编辑的角度出发,首当其冲的是遵循精益求精的原则对立目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为读者提供便捷和准确的检索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年鉴的服务功能。
数据差错。在笔者经手编辑的年鉴中,数据差错的情况屡见不鲜。作为众手成书的年鉴,从供稿环节开始,再到编纂环节,包括评审环节等,各环节人员对于数据普遍持异常审慎的态度,毕竟数字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年鉴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需要特别关注的两种情形是:同一个数据,在正文中的表述和表格中的表述不一致;分项百分数相加后总数不是100%,以及其他数据加总后得数与总数不符等。正文表述数据和表格内数据不符比较容易识别,后者则需要编辑特别注意。笔者经常见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在“人口”立目下,介绍某地总人口数为396584人,其中男性为196820人,那么女性人口则应为199764人,但在书稿中女性人口数却显示为199750人。实际上,当编辑第一眼看到个位数并加总后会发现,与总人口数的个位数是不相符的,那么编辑就应该计算核实。至于百分比计算方面,极易出现因分项四舍五入导致加总后超出或者达不到100%的数据误差问题,这些也需要编辑多加注意。
数据差错问题关涉编辑的职业敏感性和责任感,需要编辑在对年鉴数字进行审核时,排除“这些数字已经有很多人经手,必然不会出现问题”的想法,应秉持处处存疑、挨个核实的原则对其进行确证,从而有效避免在数据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年鉴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部分称谓不符合出版要求。《补充规定》规定年鉴需设置“编辑说明”,用以介绍年鉴编纂的相关背景和内容。大多数年鉴的编纂者均进行了很好的落实。但是,细究“编辑”和“编纂”两个词的内涵,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别。《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编辑”的释义词条如下:“①做编辑工作的人。②新闻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的中级专业职称。”对“编纂”的释义词条如下:“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从基本的词义来讲,两者的含义是有交叉的,“编辑”一称可以涵盖年鉴编纂者。出于年鉴的特殊性,为了更为清晰地划分各个环节在编纂和出版中承担的工作,如果能将年鉴的编写者称为“编纂人”,将在出版社承担年鉴编辑审核工作的责任人称为“编辑”,同时将年鉴的“编辑说明”替换为“编纂说明”,年鉴的“编辑部门”替换为“编纂部门”“编纂人员”等,会更为科学合理,更容易区分年鉴在不同环节的责任人,也更符合出版行业的相关规定。
除以上问题外,笔者在编辑年鉴书稿的过程中,还遇到过表格设置不规范、图文不符等牵涉编校质量的细节性问题。这些常规的细节问题实质上考验的是编辑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亦需编辑多加关注。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年鉴作为百科类信息载体,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要想真正落实年鉴的质量要求,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在博和专两方面提升内功。所谓博,即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对年鉴书稿涉及的所有内容有基本的辨析力,从而在提出编辑意见时能够以理服人,因而年鉴的编辑应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提升自我素养;所谓专,指编辑在与年鉴编纂者沟通的过程中,秉持的原则和底线是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用自信和精准的专业态度去解决编辑年鉴书稿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搞清楚问题的成因。
众手成书,多环节隐忧。众所周知,一部书稿的质量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出版社的编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书稿质量的保证是作者和编辑双向奔赴的结果。毋庸讳言,年鉴的编纂力量虽整体较为专业,但也存在如下问题:编纂年鉴的骨干力量严重不足;年鉴编纂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以借调及返聘人员为主的编纂队伍不够稳定;部分地区将年鉴编纂外包给文化公司,缺乏质量监管等。叠加近几年疫情的影响,有关年鉴编纂的系统培训减少,相关的学术会议亦少有召开,再加上线上培训不见得能够下沉到市县一级的专业人员,行业内部的学习亦未得到有效保障,凡此种种,均为年鉴编纂质量的掣肘因素。从出版社的角度而言,据笔者所知,除了国内出版年鉴的专业出版社,其他出版社少有专业的年鉴编辑部门,在编辑年鉴书稿时,大多靠编辑一己之力在该领域提升专业素质,少有专业的学习机会。没有制度保障,完全把年鉴的编辑质量依托于编辑个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年鉴编校质量问题频出的主要因素。
编辑周期短,编校压力大。年鉴的出版有很强的时效性,不可能像志书一样有充分的时间打磨。另外,受年鉴性质的影响,出版时间越早,其利用率就越高,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因此有关部门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版。但是就年鉴的出版规律来看,从下达文件、征集资料、编纂成稿、评定审核到正式出版,至少耗时七八个月以上,而年鉴又有一年一鉴的出版要求,在进入编辑出版环节前如果任何一个环节稍有拖沓,所有出版的压力都会附着在编辑出版环节上。出版有自己的生产规律,编辑图书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任何一个地方关注不到,就极易出现编校质量问题。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对文字量和图片量都非常大的书稿进行全方位编校,若再遇到和编纂方沟通不畅、反复修改等问题,出版进度根本无法保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较短的周期内完成这样的任务,极其容易产生盲点,导致年鉴的编校质量问题频现。
提升年鉴编辑出版质量的路径
针对近年来年鉴出版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可以尝试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加以解决。
定期培训。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是,编辑即便是杂家,也不可能对所有类别的书稿做到“面面俱到”。鉴于年鉴包罗万象的特点,要想在编辑年鉴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专业性,就需要在遵循本行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拓宽自己在年鉴方面的知识储备。若干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与年鉴有关的很多规章制度,如《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等,详细规定了年鉴编纂的宏观宗旨、总体框架以及细部要求。有年鉴出版任务的出版社,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编辑对这些条例和规定进行学习,心中有规则,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具体而言,培训的内容可以是和编辑年鉴相关的文件、出版管理规定,也可以是邀请年鉴编纂专家分享年鉴编纂的专业知识,这样可以从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得到更切实的提升。长此以往,便能深化年鉴编辑的责任意识、提升编辑的专业性,也能帮助编辑始终保有对年鉴编辑的严谨审慎的态度,从而提升年鉴编辑的总体质量。
及时总结。虽说年鉴的编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对比较琐碎,但是用心去总结的话,还是可以总结出小到编校性差错、大到框架性偏差的规律性问题。编辑个体的总结可能视野狭窄,如果能定期不定期地和其他年鉴编辑交流,那么总结出的问题会更为全面。此外,还可以和专业出版年鉴的出版社搭建沟通平台,以获取更多有关年鉴编辑的经验。对年鉴编辑规律性问题的总结,便于编辑在细节校准的基础上,能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站位,按照编辑出版规律开展编辑工作。无论是年鉴编辑理论还是编辑实务,都可以在总结规律性问题的基础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前介入。要想提升年鉴的编校质量,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年鉴书稿质量的源头抓起。在编辑年鉴的过程中,常见出版社的年鉴编辑和年鉴编纂人员因为一个问题意见相左,且迟迟不决。编纂人员对自己专业内容有笃定的认知,但出版社编辑人员必须秉持年鉴编纂以外的出版有关规定编辑书稿,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意见分歧。如果出版社编辑提前介入,在稿件成稿过程中就年鉴框架结构的设置、规范条目行文等方面统一意见,在具体编辑过程中,就能有效确保编校质量。此外,编纂人员对年鉴的付出有目共睹,如果没有提前介入保持良好的沟通,那么本可以避免的问题在出版的最后环节才被发现,修改的难度就会加大,也会影响出版时效。总体而言,编辑必须学会用巧劲、用对劲。通过前期介入、统筹规划,合理规避常规性问题,在保证编校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编辑进度,进而满足年鉴如期出版的需求。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质量强国”的要求,这为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推进年鉴全覆盖的过程中,中指组要求在抢进度的同时,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和推动年鉴队伍培训制度化、常态化,狠抓年鉴的质量和品质的全覆盖,注重年鉴的传播与利用的全覆盖,推动年鉴大国向年鉴强国转变与发展。” 要想提升年鉴的编校质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脚踏实地地落实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出版社编辑的专业性努力,保障年鉴符合国家对出版物相关管理要求。“编校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理论水平、过硬的编校能力,是提高年鉴图书编校质量、保证年鉴图书高品质出版的有力保障。即要求在编校过程中遵从规范、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如此才能保证年鉴图书的高品质出版。”毕竟说到底,年鉴的本质还是一种公开出版物,首先必须符合国家对出版物的质量管理规定。了解问题,找到原因,有效应对,这样便能提升年鉴编校质量,打造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年鉴精品。
作者单位:九州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全国地方志2020年卷综合年鉴已启动编纂3205种[EB/OL].(2020-09-01)[2022-02-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617295583306303&wfr=spider&for=pc.
[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EB/OL].(2020-12-30)[2022-02-04].http://www.difangzhi.cn/tzgg/202012/t20201231_5241194.shtml.
[3]周慧.关于新时代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思考[J].史志学刊,2019(06).
[4]张帆.年鉴图书常见编校问题探析[J].传媒论坛,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