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经济的辩证发展
作者: 樊俊恒权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资源、权力与利益分配》(张屹山著,吉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一书中提到,权力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关系,是行为主体凭借所掌握的资源而形成的对其他行为主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根据权力资源与权力主体的差异,权力通常被分为政治权力、社会权力与经济权力。三种权力在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权力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权力与经济权力范式。狭义的权力一般指政治权力,是特定组织赋予某个个体对其他个体的控制力。广义的权力则是去掉了权力的强制性条件。资源是权力的基础,如果仅从权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赋存状态来看,权力资源分为元资源与衍生资源。人类社会就是由各种权力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范式就经历了严重的危机,并完成了由古典经济学范式向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转变。新范式为新古典经济学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带来了战后西方现代经济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经济权力范式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由权力关系逐渐形成的史前社会、权力结构失衡的奴隶社会、权力结构封闭的农业社会、权力结构走向多元的工业社会。总的来说,工业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奴隶社会、农业社会相比是分散的。20世纪以来,社会中的权力出现了表面上集中而实际上分散、开放的产权制度,吸纳了不同的经济成分,形成了复杂、分散、独特的权力结构。范式的转变不仅是社会实践对经济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理论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权力结构与生产要素最优配置。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经济活动具有群体性,所以利益分配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是各种权力博弈的结果。在现有的市场结构,即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的划分下,完全竞争市场才能实现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探讨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一定量的投入一定要得到最大产出,二是资源充分利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如何才能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呢?根本途径就是各个经济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必须对称。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经济学家郭婉蓉在她的《总体经济学》中通过“完整的凯恩斯模型”论述了实现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必须使货物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者同时达到均衡。
无论是货物市场还是货币市场,实现市场均衡即资源充分利用就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追求更大利润就会不断改变对要素的使用量。对于货币市场而言就是利率等于其边际产出。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达到充分利用,必须实现不同经济主体在除了直接贡献外的各种资源形成的权力对等。
经济权力与企业契约安排。经济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影响了企业契约的缔约过程中产权的安排、利益的分配以及企业的效率。从表面上看,企业的绩效似乎取决于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经济权力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配置。控制权在不同成员之间的分配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指标。对控制权的追求就是对利益的追求。从本质上看,企业契约的安排是企业成员在不断地谈判中达成的某种合作生产以及利益分配关系,附带的企业契约内容包括了控制权配置和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契约的形成是不同生产要素成员之间经济权力的形式转化,不平等的市场权力转变为不平等的层级制。企业契约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稳定性,契约从功能上说就是给签订契约的当事人以行动的框架、信息的传递。制度的稳定性要更强。权力结构的轻微变动不能立刻反映到契约上,当权力结构的变化在量上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契约甚至企业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